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超  王进全  陈杨 《癌症进展》2018,16(8):967-969,104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ESP阻滞、全凭静脉麻醉联合PCIA术后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PCIA术后镇痛.两组患者术中维持相同的麻醉深度,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效果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MAP、HR、VAS测定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P﹤0.01);麻醉方法和时间变化对MAP、HR、VAS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PCIA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认知功能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5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6、12、24、48 h安静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恢复进饮时间、恢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3天,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48 h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恢复进饮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TPVB可有效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早期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徐超  陈吕富 《癌症进展》2017,15(12):1443-1445,145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TPVB组),50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法评分(VAS)、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腋窝淋巴结清扫时(T3)、手术结束时(T4),TPVB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TPVB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TPVB组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TPVB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耿冲  林鹏辉  周纷  李慧 《癌症进展》2021,19(8):833-836,851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TAP组和对照组,各40例.TA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术后1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循环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1天、术后3天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AP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TAP组患者T1、T2时刻MAP、HR均低于对照组,T1、T2、T3、T4时刻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对照组患者QoR-40量表中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维度的评分均低于TAP组患者(P﹤0.05).术后,TAP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1).TAP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超声下TAP阻滞能够使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维持较稳定的血流状态,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用量,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平稳镇痛.  相似文献   

5.
林琳  刘立鹏  马松梅 《癌症进展》2021,19(14):1485-1488
目的 探讨胸椎旁入路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微创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3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3),对照组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术中给予胸椎旁入路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术中丙泊酚使用量、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麻醉诱导后30 min,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24、48 h,研究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1).结论 胸椎旁入路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微创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镇痛效果较好,且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 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卵巢癌根治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分为QLB组(n=36)和TAPB组(n=36)。术毕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分别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每组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和麻醉时间、切口长度; 观察神经阻滞操作时间、PACU停留时间、阻滞平面、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需额外镇痛时间及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于出PACU时、神经阻滞后2、6、12、24 h行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和麻醉时间、切口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LB组感觉阻滞平面在T7~L1,TAPB组在T10~L1;与TAPB组比较,QLB组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需额外镇痛时间延长; QLB组术后12 h、24 h静态和动态 VAS 评分均较TAPB组低。结论与TAPB相比,超声引导下QLB提供更广泛的阻滞范围,为开腹卵巢癌根治术患者减少术后镇痛泵药物用量,延长首次需要额外镇痛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及B组(41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胸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两组T2~T6痛觉减退的比例、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及镇痛期间的并发症。结果A组的镇痛持续时间短于B组,A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高于B组(P<0.05)。两组在T3~T6节段的痛觉减退比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在T2节段的痛觉减退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2 h、4 h、6 h、12 h时,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24 h及48 h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或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机平面阻滞(TAP)在胃肠肿瘤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治疗,B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吗啡PCIA治疗,C组患者采用彩超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生理盐水(安慰剂) PCIA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和48h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h补救镇痛率、48h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2h、6h、12h、24h和48h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且B组患者不同状态下不同时间点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三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患者24h补救镇痛率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48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A组和B组,且A组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三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阻滞联合盐酸羟考酮PCIA应用于胃肠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确切,且无明显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段娜  严军  王鸽  李婵  刘晓庆  邵渊 《现代肿瘤医学》2018,(22):3566-3569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案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甲状腺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镇痛方案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镇痛方案为PCIA。评价记录术后1、6、12、24、48 h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结果:观察组VAS评分、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PCIA的镇痛方案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满意,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军仕  安静  宋红伟  苏孟勤 《癌症进展》2021,19(10):1019-102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106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全麻组和复合组,每组53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单纯全麻,复合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TPV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术后2、12、24、48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后24、48 h两组患者的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总输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的SBP、DBP、HR均低于本组术前,全麻组患者的MAP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合组患者的SBP、DBP、HR、MAP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24、48 h,复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术后24、48 h,复合组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总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苏醒室留置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结论 全麻复合TPVB能够提高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许多患者在单纯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会出现急性疼痛。该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是否可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 和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组(C组)。G组直接行全身麻醉;C组则在麻醉诱导前在超声辅助下经腋中线入路行肋间神经阻滞,当神经阻滞起效后再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用药相同,当术中血压或心率大于基础值20%时追加舒芬太尼10 μg。苏醒期追加舒芬太尼直至VAS评分为0。记录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患者术后2(T1)、12(T2)和24 h(T3)静息时痛觉VAS评分以及术后2和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C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25.2±3.5)和(3.3±1.2)μg,G组分别为(40.5±4.3)和(8.4±2.2) μg,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少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T2和T3各时点C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0.45±0.15)、(1.75±0.08)和(2.05±0.12)分,G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32±0.21)、(4.88±0.13)和(4.78±0.16)分,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和24 h各时点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6.66%,G组分别为20.8%和41.66%,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无1例出现肋间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超声辅助下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自控镇痛(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全身麻醉下开胸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术后采用PCIA联合PVB)和对照组(仅采取PCIA),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8、16、24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8、16、24 h,联合组和对照组的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联合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A联合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用PCIA,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84例实施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瑞芬太尼-七氟烷组):常规麻醉诱导成功后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烷组):从麻醉诱导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维持至手术结束,其余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同对照组。观察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躁动评分,以及术后6 h、12 h、24 h、48 h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前5 min (T0)的收缩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上存在差异(P<0.05)。然而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拔管前(T1)、拔管后即刻(T2)和拔管后 5 min(T3)的生命体征数据,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各期的收缩压均明显升高(均 P<0.05),心率均明显增快(均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使麻醉复苏期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并可减轻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和术后疼痛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而且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麻醉体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超  周新华  罗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3990-3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及复合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经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术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术后2天及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值。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2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多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低于术前(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更加显著的镇痛效果,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更少,同时能够保护NK细胞活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TTP-PECS)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ASA Ⅰ-Ⅱ级,年龄28~74岁,身高151~172 cm,体重47~7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TTP-PECS组(TP组)和TPVB组(T组)。TP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TP-PECS,T组行超声引导下患侧TPVB。比较两组患者术中、PACU和术后24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阻滞镇痛维持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IL-6、MCP-1和TNF-α水平,及NPY、PGE2和β-内啡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各相关指标。结果:与T组比,TP组患者术后24 h PCIA芬太尼消耗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阻滞镇痛时间明显延长;术后12 h的IL-6、MCP-1和TNF-α水平及PGE2、NPY和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12 h DSIS睡眠干扰评分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胸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较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更持久,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转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