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痹证之证治,多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然临证所见,以痰致病者也并非鲜见,笔者认为,湿之与痰,均为水液所生,同为阴邪,并可互相转化,《丹溪心法》谓:“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清代医家顾松园《医镜》谓:“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提出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笔者临证近治痹证从痰论治二则,简介如下。例一:吴×,女,50岁,农民。 1982年3月21日初诊。该患两肘膝关节肿胀酸痛,反复发作四  相似文献   

2.
颜德馨教授诊治冠心病擅从气血论治,遵循《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之说,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阳虚血瘀,故临证注重运用温阳活血法,并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同病机变化,配以适当药物论治,疗效显著。兹将其审机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余策群 《四川中医》2002,20(8):14-15
痹证,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湿病、历节论治,认为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关节,及机体阳气、阴液亏虚,致经络痹阻而成,临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汗、温、清、补等。  相似文献   

4.
总结肖承悰教授重视肾中精血,从肾与冲脉论治产后身痛的特色。认为病机为气血亏虚、经络瘀阻,更强调肾虚、冲脉之阴血虚的发病基础;临证以“补肾养血为主,少参活血宣络”为治则,以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中医对急证论治的精神,根据《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于卷首之中,何若愚氏通过总结他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痛证的经验体会云:“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效”。  相似文献   

6.
殷克敬教授善于运用经络诊察辨病位之所在;熟谙经典,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提出"筋急则痛",且关刺效佳;从《内经》延伸总结出"经络别通"法,取穴少而精,疗效肯定,为临证取穴、选方拓宽了思路。以此治疗痛证,可使机体气血调和、经脉顺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高天舒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消渴痹症”,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为本虚标实之症。运用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中当归拈痛汤治疗,从湿热论治,临证加减,以人为本,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组成。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笔者近十年来用此方加味治疗足跟痛收到满意效果。体会:《临证备案》论治足跟痛曰:“虽系小病,治宜峻补“。足跟痛属肝肾阴血不足,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阴血亏损则筋骨...  相似文献   

9.
殷克敬教授对痉挛性斜颈等疑难杂症见解独特,善于运用经络诊察,并结合“经络体征反应点”以审证求因、辨证施针;殷教授撷古籍之精粹,悟关刺之真谛,临证得出“筋急发痉,关刺效佳”;在《黄帝内经》六经之“开、阖、枢”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五十余载的临证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经络别通”法,其取穴少而精、疗效卓著。以此治疗痉挛性斜颈,可使机体气血、阴阳调和,邪去正安,效如桴鼓,也为临床开拓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后扩充成《针灸大成》。其中《胜玉歌》、《治症总要》和《杨氏医案》三篇,记载杨氏的用穴经验和临证实例。本文结合杨氏的学术理论,从“执要驭繁”、“以奇辅正”和“随证变通”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见杨氏的理法方穴自成体系,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论"经络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 ,成为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直指导着针灸临床及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在众多医籍中 ,特别是当代各层次的《中医学》、《针灸学》、《推拿学》等统编规划教材中关于“经络概念”的解释基本上都是“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从经络循行的走向来看 ,经脉是直行的干线 ,络脉是横行的分支 ;从经络分布的深浅来看 ,经脉分布在较深部 ,络脉分布在较浅部”。对奇经八脉的解释则为“阳脉之海”、“阴脉之海”、“冲脉并…  相似文献   

13.
戴灵琳  詹明洁  马振宇  陈利芳 《新中医》2023,55(14):170-174
介绍王樟连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经验。王樟连教授认为,干眼症内外致病因素繁 多,不可单从阴虚角度论治,需辨经、辨证相结合以明辨病机。临证擅从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论治,辨病 论治常取经验穴组“眼九针”,辨经论治常选眼目内眦、外眦、上方及下方等病变所在经络之腧穴,辨证论治 重视针对肝胆火旺证、胃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津血两伤证,以及风热外袭证各证型进行选穴,兼以手法, 补泻得当,故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4.
凌湘力教授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凌教授基于《内经》"五脏化液,心为汗"的理论,强调汗为心所主,临证中从心论治疑难汗证疗效显著。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凌教授临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罗灵松,原广东梅州市中医院针灸推拿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兼任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梅州市中医学会理事等职。临证四十余载,学验宏富,自幼习医,精勤不倦,通读《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国按摩全书》、《针灸甲乙经校释》等典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辨证与辨病并举,长期从事筋伤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运用针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和旋转扳法治疗腰源性膝关节痛等,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曾师从罗灵松老中医,现将其辨治疾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后扩充成《针灸大成》。其中《胜玉歌》,《治症总要》和《杨氏医案》三篇,记载杨氏的用穴经验和临证实例。本文结合杨氏的学术理论,从“执要驭繁”,“以奇辅正”和“随证变通”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见杨氏的理法方穴自成体系,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下肢疼痛为临床常见之病症,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内侵阻滞经络、气滞血瘀而致,“不通则痛”,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谓: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许老学识精深,临证丰验,不囿于局部疼痛之症,察症求因,审因论治,疗疾五十余载,医治下肢  相似文献   

18.
周亚滨教授从“伤寒最多心病”立意,通过总结《伤寒论》一书对于心病的脉证及遣方用药,指出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心病证治具有指导意义。六经辨证是涵盖了八纲以及脏腑经络辨证的学说,能够指导着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的辨证论治。文章整理周亚滨教授在基于六经病证分论的基础上,临证上运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心病的辨证经验,用药上可概括以和、温、补、清、下法为多。  相似文献   

19.
《素问·皮部论》记载;“皮者,脉之部也。”就是说人的周身皮部都是按经络循行部位分属于十二经的。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人体皮肤表面研究经络现象以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灵枢·官针》篇提出“半刺”、“直针刺”等刺激人体皮肤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不但说明皮部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也说明皮部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证明针刺循经穴位可以治疗痛证,针刺循经皮部有没有镇痛效果呢?我们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一批痛证患  相似文献   

20.
从妇科痛证的病因病机、脏腑论治、经络论治着手,总结妇科痛证病机多属肝郁气滞型,阐述四逆散用于治疗妇科痛证的原因;并用临床医案举例说明四逆散在妇科痛证的应用上颇见成效,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推动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