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汗证辨析三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析三则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415601)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对于汗证,临床多从虚论治。但笔者体验,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者,临床并非少见,故临证应遵《内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益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  相似文献   

2.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汗证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高龄机体老化、免疫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常见病程缠绵难愈。谭毅教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出现的汗证多与心有关,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相关,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谭毅教授临证中发现老年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正> 一般汗证,始为小疾。患之既久或大汗淋漓,消耗元气与津液,并因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致心脏衰弱,更有汗脱一证有亡阴亡阳之危,因而久汗大汗不可小视,笔者临证遇其怪顽汗证,不圊于止汗,而从本论治,收效显著。今拾三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介绍了谢健教授辨治老年汗证的诊治思路及临证经验。通过对五脏与汗证相关性探析,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汗,非独心也。心失所养、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封藏,皆可导致汗出异常。谢健教授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将"养心""敛肺""疏肝""健脾""滋肾"为法运用其内,审明病因,病证结合,调和五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7.
靳锋主任医师认为汗证可分虚实,且虚多实少,虚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实则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痰湿,虚实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临证时以交通心肾法培护根本,以调和营卫法贯穿始终,以清热除湿法祛邪,擅用参芪二子汤治疗汗证。  相似文献   

8.
盗汗又称寝汗,属于汗证中的一种,常常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即止。中医认为盗汗多属阴虚,治疗常从滋阴敛汗入手。然孙丽霞教授强调盗汗非独阴虚,临床上因气阴两虚、邪伏阴分、肝胆湿热等所导致的盗汗并不少见;临证需注意"汗证不独究于心",汗出部位不同病机亦有所不同。故列举其临床辨治盗汗验案三则,并介绍其论治盗汗的特点及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花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27-428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笔者临证收治1例汗证,经中药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汗证为临床常见病证,张怀亮教授系国家中管局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擅用经方论治杂症。张怀亮认为汗证临床辨证应分虚实两端,虚以阴虚、气虚、阳虚、阴阳两虚、营卫失调为主,实则辨痰、湿热、瘀八种,本文以临证病例为纲,介绍吾师论治汗证八法,阐述汗证的辨证论治思路,从虚论治五法包括:滋阴清热、补脾益卫、补阳固表、滋阴补阳、调和营卫;从实论治包括:清热祛痰、分利湿热、活血化瘀三法。张怀亮教授治疗汗证思路独特、经验丰富,临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效法。  相似文献   

11.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12.
湿热致汗证治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冬平  徐松林 《江西中医药》1994,25(3):29-29,31
湿热致汗证治点滴赖冬平,徐松林(江西省宜丰县医院336300)关键词湿热汗证;中医药治疗湿热为病临床多见,而以汗出为主症者教科书中仅对黄汗作了介绍。黄汗的特点为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然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湿热之邪导致汗出并非仅见于黄汗,而且清热化湿...  相似文献   

13.
"汗为心之液",心系病证多伴汗证。从"汗为心之液"探讨心病与汗证的关系,总结中医心病汗证特点及常伴症状,综述益气温阳、固护营阴、化瘀消痰三方面证治,为中医临床辨治心病汗证开拓思路。指出对此临床研究尚未展开,科研数据欠缺,今后应展开相关临床研究。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汗出异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儒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507-508
糖尿病性汗出异常,属中医"汗证"、"头汗"、"半身汗"、"自汗"等范畴。通常认为易发于病程长的患者,笔者临证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已有程度轻重不一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进餐时头额、面、颈部多汗,平时胸、腋部多汗,臀部、下肢少汗或无汗,甚至夏天下肢仍无汗。根据其病机及临床特点分型论治,在辨证用药时,兼顾原发病的病理变化,每获良效,并且对糖尿病的转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今不揣浅陋,略述于次。l病机中医对汗液生理病理的认识,始见于《内经》。《素问·宣明正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15.
舌与内脏有着密切联系,如脾肾系于舌本,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面附着之苔为胃气所化生等。《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舌象的变化反映了人整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观察舌象有助于临证及时准确地把握病机演变,在治疗上取得主动。本院柴松岩老师妇科临证近60年,一向重  相似文献   

16.
自汗与盗汗的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论治自汗与盗汗,一般多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分别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止汗。然临证也有不尽相同者。现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试探析之,请同道指正。 1 历来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临证治疗三则:阴虚盗汗,证属更年期阴虚盗汗,治宜滋补肾阴、敛阴止汗;不寐,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耳鸣、耳聋,证属肾精亏虚,虚火上浮,治宜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朱富华主任医师临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收集相关临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小儿疾病的病案,如厌食、感染脾虚综合征、汗证、遗尿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临证运用健脾合剂后,厌食患儿食欲增进,感染脾虚综合征患儿未再反复易感,汗证患儿汗出正常,夜啼患儿未再夜间啼哭不安。结论:辨证运用健脾合剂治疗小儿相关脾虚疾患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汗证是临床常见症状,临证需分虚实、辩寒热,如运用六经辩证治疗汗证,亦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盗汗者,乃寐中汗出,醒来自止之证。历代医家多责之阴虚,如《医学正传·汗症》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所主也……宜补阴降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然临证所察,盗汗未必尽属,故治疗亦不必囿于滋阴降火。现择临证病案,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