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大量免疫复合物是否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仍不明确。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1)临床试验: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与50例初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水平。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细胞实验: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4组处理:类风湿关节炎组加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正常对照组加入健康体检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悬液,阳性对照组加入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α-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α-MEM培养基。处理7 d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临床试验: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血清总免疫复合物、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 <0.01,P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总免疫复...  相似文献   

2.
1985年Miller 提出补体有溶解免疫复合物的作用,Schifferli 提出补体能抑制IC 沉积。许多学者发现免疫复合物能诱发人类多种疾病,如肾炎、类风湿关节炎、SLE、冷球蛋白症等。IC 沉积到肾小球血管基底膜造成IC-GN,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按Germuth 氏法人工制成小鼠免疫复合物肾炎(IC-GN)模型,探讨新鲜含补体血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循环免疫复合物(以下简称CIC)的形成是正常机体免疫反应的一部份,有利于破坏和清除对机体有害的抗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抗原物质的持续存在或机体清除复合物的机能减退,GIC就可沉积于组织,激活一些生物活性因子,引起组织损伤,导致发生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检测CIC的技术,并为深入研究CIC的致病机制,监视免疫复合物病的复发和恶化,以及判断预后,观察疗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CIC的检测技术可分为抗原特异性和抗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清、临床表现异源性的疾病。许多患者有高丙球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等。关于其细胞免疫研究较少。本文选10例系统性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复合物中组蛋白抗原的检测及其意义陈常胜(济南军区总医院肾内科济南250031)本文采用抗原特性PEG快速沉淀法(陶义训.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189:210)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SE)与滑液(SF)中的免疫复合物(IC)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IgM型类风湿因子与变性IgG抗原形成的复合物定量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36例、非RA患者41例和体检健康者40名作为研究对象.用包被有鼠抗人μ链抗体的ELISA孔板及HRP标记的兔抗人IgG对血清中IgM型类风湿因子(RF)与变性IgG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用胶乳凝集法检测RF,并对二者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的定性检测,并比较其与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对于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00倍.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对于RA的敏感性为72.2%,特异性为95.3%.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OD值与RF阳性程度相关系数为0.687(P <0.01).结论 血清IgG-IgM型RF免疫复合物水平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脊椎关节病系具有一些共同特性的一组疾患,这些疾患包括有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牛皮癣关节炎、Reiter综合征以及炎性肠病关节炎(arthritis 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因多见于某些HLA抗原型的患者,并有体液性及细胞性免疫异常的发生,提示这些疾病的免疫致病机理,但其病因尚待阐明。有证据表明循环免疫复合物对许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正在研究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诊断学和发病学上的意义。各种癌症(如结肠癌、白血病、黑色素瘤等)免疫复合物的出现率为17—94%,关于免疫复合物临床意义的资料也不同。一方面,发现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与淋巴肉芽肿病、急性白血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有关(Mooney等的研究表明,肿瘤体积缩小则免疫复合物水平降低);另一方面,Румянцев和Rayner的研究表明,如果癌的治疗成功则免疫复合物水平升高。但也有缺乏相关性的报道,为此,本文旨在找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在实体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时与发病阶段的关系,同时试图确定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的频率,并测定复合物中免疫球蛋白和某些抗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多种因子参与的免疫相关疾病,机体在外来抗原诱导下免疫状态出现异常,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阶段。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直接损伤对疾病起放大效应。已有的研究发现,TNF-α在早期阶段出现高表达,进一步激活包括IL-8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后者与局部关节软骨的血管形成和免疫复合物损伤相关,疾病的不同时期肯定上述两指标的改变,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疾病的进展以及治疗的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经体内应用WZD5(大鼠树突状细胞单抗)和输注新鲜分离的同系大鼠淋巴树突状细胞,以模型鼠的关节肿胀率和关节组织的病理改变、Con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等为指标,来分析树突状细胞在佐剂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该细胞具有促进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而WZD5则能减少关节肿胀率、减轻病变、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正> 近10多年来对疟疾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和沉积在组织的免疫复合物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因而对疟疾病变及其临床症状的免疫病理学机理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乃正常免疫应答的组成部份,只有当效应系统不适当地激活或失活时才有可能产生病理性后果,而导致免疫复合物疾病。疟疾时免疫复合物可能以下列方式参与疟疾的免疫病理学变化;①激活激肽、补体等介质系统导致凝血;②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或细胞(例如红细胞)表面;③抑  相似文献   

12.
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免疫复合物。在一般情况下,体内免疫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是有利的。例如病原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复合物,更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清除。又如细菌外毒素被相应抗毒素结合后,可中和其毒性。但在比例失调情况下,可出现免疫复合物病。近年来已发现的此类疾病至少有几十种。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是当前免疫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清除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抗体的性质、亲和性、比例,以及其周围环境的pH等有  相似文献   

13.
将热聚IgG固载到琼脂凝胶珠上 ,制成了一种特异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体外吸附实验表明该吸附剂对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具有强的选择吸附性能 ,活体动物全血灌流实验证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14.
免疫复合物在免疫病理学中的意义:有人认为它在肾炎、血管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即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够激活补体,并通过 Fc 受体与血小板和嗜中性白细胞反应而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肽产生系统等各种血浆介质系统而引起组织损伤。其损伤程度随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  相似文献   

15.
许多药物或重金属盐能诱导人或动物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应答基因在其中起调控作用;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给患者使用青霉素或金制剂,可诱发具有HLA-DR_3半倍型的病人产生免疫复合物肾炎(IC-GN)。氯化汞可诱发BN 大鼠产生T 细胞依赖性的多克隆B 细胞激活,造成IgG_1,IgE 水平增高并  相似文献   

16.
<正> 红细胞通过 C_(3b)受体而显示清除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的能力。为了探讨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在临床上的意义,我们根据郭峰等建立的红细胞 C_(3b)受体酵母花环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花环的方法检测了正常人与哮喘、肺炎、自身免疫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肺癌、直肠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同时结合混合花环测定作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一、红细胞 C_(3b)受体及免疫复合物酵母花环检测结果:不同病种患者红细胞 C_(3b)受体,都较正常对照组(献血员)低,以正常对照组为100计,哮喘、肺炎、自身免疫病、癌症患者分别是79.71%、56.91%、46.16%、25.95%。除哮喘病人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7.
血清补体防止免疫复合物沉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补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的消极致病作用而忽视了补体也具有加速免疫复合物清除,防止复合物致密的主动作用。1980年,Schifferli发现并在同年的国际免疫学会议上报道了补体的一种新功能。即当存在新鲜血清补体时。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相应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会发生沉淀,而破坏补体后(56℃,30分钟灭活或EDTA等处理血清)则免疫复合物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18.
<正>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已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红细胞表面膜结构中有C_(ab)受体,通过识别C_(3b)或C_(4b)而粘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以达到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而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则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在局部组织、脏器中的沉积,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主要有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试验、红细胞膜ELISA、红细胞酶联免疫竞争吸附试验(E-ELISA)、免疫酶或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周围血涂片中红细胞粘附抗原等。目前已知许多传染病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周围血辅助记忆性T淋巴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至今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在患者的关节腔内,可出现明显的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异常,在其外周血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和免疫复合物,至于细胞免疫异常除可能有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异常外,辅助记忆性T 淋巴细胞即CD_(45)ROT 淋巴细胞的异常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应用CD_(45)RO 单克隆抗体检测了16例正常人以及1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初步看出它们在外周血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肿瘤细胞可在细胞表面表达新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因此,在肿瘤病人血清中经常能检测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存在。免疫复合物也可能因其他因素所致,但与肿瘤相关的免疫复合物仅占免疫复合物总量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抗原非特异的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常常得出自相矛盾的结果。所以,测定癌病人血清中抗原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可为鉴定肿瘤抗原提供一种方法并可用于判定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