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Orbscan-Ⅱ系统对近视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及前房基底线直径长度、前房角宽度和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检测与分析,探讨上述因素与近视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对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结构的影响。方法对190例近视患者(360眼)按屈光度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度近视组(-0.50~-3.00D)60例(120眼)、中度近视组(-3.25~-6.00D)65例(120眼)和高度近视组(-6.25~-9.00D)65例(120眼)。采用Orbscan-Ⅱ系统(Bausch and Lomb)将三组被测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0°、90°、180°、270°四个方位前房角宽度,水平(0°~180°)、垂直(90°~270°)两条前房基底线直径,以及中央前房深度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前房角四个方位相比较,中度组和高度组的前房角宽度显著大于低度组(P<0.01)。同样,中度组和高度组的中央前房深度也显著大于低度组(P<0.01)。除前房角270°外,中度组和高度组的前房角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的绝对值和近视眼前房角宽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前房形态的改变。方法:随机选取2015-01/08在我院眼科接受LASEK的近视患者53例106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3、6mo,1a应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前房容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EK术后1 a内,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前房角较术前无变化(P>0.05);LASEK术后1 a内各个时间点,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前房容积均无变化(P>0.05)。结论:LASE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均较术前降低,而术后1a内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无变化,前房角度在LASEK手术前后无变化。因此,在随访期内LASEK术后前房形态无变化。  相似文献   

3.
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LASEK术后造成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138例(27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术后屈光度、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术中消融深度、光学区直径及术后反应和眼压情况.结果 屈光回退>-1D者14例(23眼),回退发生率为8.51%,回退等效球镜度数-1.25~-3.75D,平均(-2.35±1.12)D;回退发生多在术后6个月内,回退发生与术前屈光度、术中消融深度及术后haze反应有密切关系,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中消融深度越深者,术后回退发生率越高,在超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回退发生率达19.4%,而与年龄、性别、术前角膜厚度及术前角膜曲率无明显关系.结论 LASEK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超高度近视组,因此,对于角膜厚度足够的高度近视患者目前仍建议LASEK不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眼前房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44例(87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眼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前房容积、角膜后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等指标,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3个月内,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较术前显著减小,180°前房角、360°前房角、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较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变浅,前房容积变小,而周边前房形态无显著变化,可能与LASIK手术前后患眼视近时调节引起晶状体前移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何燕玲  元力  黎晓新  胡亦文 《眼科研究》2007,25(11):872-874
目的分析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对近视眼眼前节各部位的测量结果,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50只正常眼连续进行3次Pentacam检查,评价该系统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523例(102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正视眼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测量眼前节各部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只正常眼各部位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角膜顶点厚度、前房轴深、角膜容积、前房容积、前房角度和瞳孔直径。1024眼测量数据显示:随着屈光度增加,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增加,而瞳孔直径逐渐减小,其余指标均与屈光度的变化无关。结论用Pentacam系统进行眼前节各部位测量,结果准确全面,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程蕾  朱冉  宋超 《眼科新进展》2023,(2):142-146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Pentacam AXL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包括角膜后表面Q值,全角膜像差,后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角膜后表面曲率、顶点高度及最薄点高度,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ACA),并对比分析。结果 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全角膜像差、角膜后表面球差和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7.
LASEK与PR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馨  白继  贺翔鸽  张怡 《眼科研究》2003,21(6):631-633
目的 比较LASEK与PRK手术矫正不同程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70名患者(140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39人(78眼)、高度近视组31人(62眼)。患者一眼行LASEK手术,对侧眼行PRK手术,术后观察术眼疼痛情况、上皮愈合时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术后裸眼视力6个月。结果LASEK与PRK术后上皮愈合时间及术眼疼痛指数无明显差异;中低度近视组两种手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高度近视组裸眼视力及角膜haze程度差异显著。结论 LASEK矫正不同程度近视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裸眼视力及视力稳定程度优于PRK,特别表现在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8.
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前房负镜植入两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房负镜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 11例 ( 2 0眼 )。屈光度数最高 -2 9D ,最低 -9 45D。术前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检查。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显微手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 2年 ,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改变等。结果 术后 2年所有患者平均裸眼视力 0 73 ,矫正视力 0 92。平均眼压为14 17mmHg ,无一例眼压升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2 499 3± 3 19 6)个 /mm2 ,平均损失率 3 4% ,与术前无明显差异。ICL袢脚均未造成对房角的影响。所有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良好 ,无一例出现白内障。结论 前房负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尤其是高于 -12D的超高度近视 ,2年观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D。术前、术后1d、术后2w、术后1m、术后3m、术后6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m、术后3m、术后6m较术后1d、术后2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SMILE术后早期前房形态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抽取2018-12/2019-01在本院接受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近视患者39例74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6.00D)23例44眼、高度近视组(>-6.00D)16例3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wk,1mo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PCE)及调节幅度(AMP)的变化。结果:中低度近视组术前和术后1d,1wk,1mo ACD分别为:3.18±0.21、3.10±0.21、3.11±0.21、3.12±0.2mm,ACV分别为:201.1±29.3、187.9±27.1、187±26.4、187.7±24.9mm3,AMP分别为:8.4±2.6、6.5±1.6、7±1.7、8.3±1.9D,PCE分别为:2.1±2.1、1±2.2、1.2±2.3、1.1±1.9μm;高度近视组术前和术后1d,1wk,1mo ACD分别为:3.25±0.2、3.18±0.19、3.16±0.19、3.23±0.24mm,ACV分别为:204.1±31、194.5±27、194.5±28.6、196.5±31.7mm3,AMP分别为:8.9±2、6.8±1.9、7.9±1.4、8.9±1.5D,PCE分别为:2.4±2.7、1.4±2.7、1.1±2.8、1.4±2.9μm,ACA分别为:42.4°±3.1°、42.3°±3.6°、42.1°±4.6°、40.7°±4.5°。采用Pearson相关性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术后ACD与ACA、ACV均呈正相关性(均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ACD与AMP呈正相关性(r=0.301,P<0.01),与PCE呈较弱的正相关性(r=0.161,P<0.05);高度近视组ACD与AMP、PCE则无相关性(r=0.069、0.103,均P>0.05)。结论:屈光度不同患者SMILE术后早期前房形态变化不相同,SMILE术后早期ACD的变化与角膜后表面高度和术后调节力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