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2.
周滔  张声生 《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符合社会与医学的发展。"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诸多论述反映了肝脾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肝脾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调和肝脾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中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治则。肝脾相关理论已在亚健康状态、脾胃疾病、高血压病、中风、乳腺疾病、骨质疏松等多系统治未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6.
用“治未病”思想指导脾胃病专科疾病的防治,充分挖掘中医文化和技术优势,在脾胃病防治的临床实践中彰显中医特色,创新脾胃防治模式的同时,探索中医专科建设新模式,使“治未病”工作变得具体且富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结合现代的不良生活方式及社会压力的存在,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严重。传统的保健养生重视脾胃的调理,本研究通过调理脾胃理论基础探讨治未病的依据。改善人类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查阅各种中医理论基础文献查找与脾胃调理治未病有关的理论依据;联合中医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探讨脾胃调理治未病的机制;深入临床实践,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其效果。结果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丰富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将脾胃调理治未病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及教学工作。结论现代疾病谱的发生结合人类脾胃等脏器的重要机能可见脾胃调理治未病势在必行,为临床工作中治未病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冯新玲  何万春 《光明中医》2014,29(12):2629-2630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是疾病的防治原则,预防人体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成为疾病状态,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治未病"的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固护脾胃在"治未病"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阐述"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防治的意义。1"治未病"思想的蕴义"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  相似文献   

11.
脾为后天之本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脾系统,下同)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同时,脾与肝、心、肺、肾四脏在生理病理上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邪无所伤,诸脏安和;脾胃虚衰则他脏俱衰,百病丛生。"治未病"理念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特色,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重点阐述了脾为后天之本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着重强调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应加强对脾胃的扶养与调护,以固正气,从而确保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唐法主任医师注重未病先防,认为针灸疗法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病的针灸临床诊治方面张唐法尤其注重"治未病"。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或已愈防复,同时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脾胃病防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宗明义,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脾胃学说。脾虚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方面均呈低下状态,是发生肿瘤的重要因素。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出现消瘦、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状。健脾或补脾,改善脾虚症状;"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思想、现代肿瘤学"三级预防"理念异曲同工,四季脾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免疫功能,可延缓或阻止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膏方,有滋养补虚、防治纠偏、平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且因疗效好、口感独特、携带方便等优点在治未病领域深受医患的认可与喜爱。而重“土”思想(即重视健脾养胃)源远流长,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治未病的未病、既病、瘥后全过程,将重“土”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调、补、治”结合的膏方中,可在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龚廷贤认为衰老之根源在于脾肾,防治老年病倡导“治未病”,重视早期预防;调治老年疾病,用药注重滋补脾肾,喜用血肉滋腻之品,并重视食疗和外治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袁晓红  尹跃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24+39-24,39
本文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临床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及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证候特点,调补肺脾肾同时,重视调补脾胃的方法,对小儿支气管哮喘进行缓解期辨证分型论治,进行预防,是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根治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探讨李东垣脾胃藏象的现代科学内涵、疫病辨治学术思想、防疫“治未病”思想、肺系疫病治则治法等,探究其肺系疫病证治经验。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关系密切,疫病辨治思想主要包括“疫病防治,首在辨证”“疫病诡变,不拘古方”“疫病防治,主治未病”,其防疫“治未病”思想亦基于脾胃藏象系统,善从脾胃论治肺系疫病,有关肺系疫病的主要治法包括“风升辟秽,透达调神”“斡旋中焦,健复气机”“清涤脏腑,予邪出路”等。  相似文献   

19.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治未病"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治未病"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护、疏、助"...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