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0 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45 例.两组均采用多发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 静脉滴注,每12 h 1 次,连续5d.于入院即刻、治疗3d 、5d 取血3 ml,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 、IL-6 )水平;并观察两组重症监护病房(ICU )治疗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3 d TNF-α(ng/L)、IL-1(μg/L)、IL-6(ng/L )均较入院即刻明显升高,治疗5d 均较治疗3d 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3d 和5 d TNF-α、IL-1 、IL-6 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且以治疗5d 降低更显著(P<0.05 或P<0.01);治疗组ICU 治疗时间(d)、MODS 发生率、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CU 治疗时间:6.01±1.73 比10.02±1.69,MODS 发生率:20% 比41%,病死率:12.8% 比30.0%,均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MODS 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病情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参附治疗组(参附组)。参附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 m L/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应用3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2 h的平均动脉压(M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肾衰指数(RFI)、血肌酐清除率(Ccr)、每小时尿量(Uo/h)和6 h、24 h、72 h乳酸清除率(LCR),并记录两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等。结果参附组患者治疗后6 h、24 h、72 h的SvO_2、FENa、Uo/h、Ccr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而RF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参附组治疗24 h后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P、SvO_2、FENa、Uo/h、RFI和Ccr在参附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疗效呈现稳定的线性递增。参附组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持续静脉注射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降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并能促进急性肾损伤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低血压及多巴胺依赖现象.方法对78例AMI患者进行常规溶栓或抗凝治疗,其中有37例出现低血压.37例AMI后低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持续静脉泵入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2∶1,20~30 ml/h,持续8~10 h)和多巴胺(5~10 μg·kg-1·min-1);对照组单纯用多巴胺持续泵入.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和5 d的血压心率变化,以及多巴胺撤药时间和多巴胺依赖情况.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均逐渐上升,以治疗组用药后5 d最为显著(P<0.05),用药后2 d和5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心率均呈减慢趋势,以治疗组用药后5 d尤为明显(P<0.05).治疗组多巴胺撤药时间[(72.5±27.7)h]较对照组[(124.4±54.0)h]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未见多巴胺依赖现象.结论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使用可以解决AMI后低血压及多巴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4.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14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并观察两组用药2h后心率、血压、末梢血氧含量及心脏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率为(90±17)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06±19)次/min(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为(13.6±2.3/9.2±1.5)kPa,对照组治疗后血压为(10.6±1.3/8.2±0.5)kPa,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是治疗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78例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的肌酐、尿素氮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2组治疗后的肌酐、尿素氮相比较,2组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EF%、BN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EF%、BNP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并发急性左心衰可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肾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的mRNA表达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每组10只.采用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和参附液组于制模后分别用林格液或参附注射液(10 ml/kg)加林格液复苏.制模各组于复苏后2 h、对照组于置管后3 h取肾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F、TM的mRNA表达.结果 休克组TF、TM的mRNA表达较其他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则较其他组均显著降低(P均<0.01).参附液组TF mRNA表达较休克组和林格液组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而TM mRNA表达则显著高于林格液组(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肾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参附注射液从促凝与抗凝两个方面保护肾组织,从而对机体凝血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利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2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25na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参附注射液6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两组药物的治疗时间都是2周1。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72例,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人数28例,总有效率为70%。结论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心力衰竭,比单纯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舌下微循环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科当天及第7天的初始血乳酸、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功能及舌下微循环参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90 d生存状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凝血功能和舌下微循环改善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较前有所好转,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舌下微循环参数实验组中改善的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90 d生存率较高(78.7%vs. 70.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舌下微循环状态,对改善预后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预防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2组术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从术前1d开始使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注射,术后7d结束,外加穴位按摩.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以及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抗血栓和降低D-二聚体的作用,这可能是丹红注射液预防妇科肿瘤术后DVT形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龄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手术治疗的高龄(≥70岁)直肠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后处理,试验组在常规术后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参芎葡萄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7 d。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各项凝血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0%和14.0%,试验组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阳性症状和肺栓塞。试验组术后第3、7天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血流量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第3、7天试验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有望降低高龄直肠癌患者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Pain originating from intramuscular (IM) injection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because a painful injection might incite severe fear of injection, which may lead a patient to delay seeking medical help.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wo different IM methylprednisolone injection speeds on pain intensity and pain duration. A one-group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o study 10-second versus 30-second injection du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for one sample using average values, 25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from a dermatology clinic.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Form” and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The mean difference in pain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VAS in the postinjection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administration of IM methylprednisolone in 10 seconds compared with 30-second administration (VAS 1.9 vs. 1.3; p < .05). The severity of pain peaked at 0 minutes for both injection speeds, but the duration of pain was longer with 10-second injections. The data showed that at multiple time points after 10-second injections, men and patients >40 years old experienced greater pain severity. Pain severity after 30-second injections was greater for patients of normal or low weight who had completed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In conclusion, slow IM injection of steroids improves pai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需黄体酮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左侧应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对照组),右侧应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观察组)。观察记录每例患者两侧臀部注射黄体酮1、4、8、12周后药液外渗、硬结、疼痛程度及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Z径路注射法较常规注射法药液外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治疗中能有效减少药液外渗及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黄体酮的剂量和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1]测定注射用头孢吡肟和注射用加替沙星在生理盐水中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并测定pH值。结果室温条件下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吡肟与注射用加替沙星可以在生理盐水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846-848
目的研究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7d、14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可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15.
静脉用药具与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注射器具和压力对静脉用药中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滴静脉推注的器具及加压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 一次性注射器及头皮针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一次性输液三通管在未加压的情况下有滞留药液微粒的作用,加压后微粒显著增加。结论 应重视静脉用药时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药液的病人,静脉推注药液应加过滤装置,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注射器具和压力对静脉用药中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及对策.方法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的器具及加压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一次性注射器及头皮针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一次性输液三通管在未加压的情况下有滞留药液微粒的作用,加压后微粒显著增加.结论应重视静脉用药时压力对药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尤其是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推注药液的病人,静脉推注药液应加过滤装置,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14d;治疗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依达拉奉,每次30mL,连续14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终止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A new drug or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 is both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only requiring an injection every six months.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梅花形注射法肌注氯丙嗪用于精神科临床的可能,对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上述方法与常规肌肉注射对照。结果表明:两线完成观察期全程的例数,注射部位出现局部反应的例数,接受注射平均天数,注射部位最初出现局部反应平均天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疼痛反应每天评分等方面,经x^2检验或t检验,P值小于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实验组采用梅花形注射法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