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云南迪庆的生态环境与藏药材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地理环境与药材分布迪庆州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地段。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为三山夹两江。三山是梅里雪山、云岭雪山、中甸雪山山脉,其间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全境,海拔在4000m以上的山峰有百余座,全州平均海拔3380m,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域占全州总面积的53%,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迪庆境内地形呈立体分布,最高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的谷海拔1480m,相对高差达5260m。巨大的高差使迪庆境内出现立体生态环境特征。全州属温带和寒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年降雨量268~945mm,全年日照为1742…  相似文献   

2.
周莉英 《陕西中医》2013,34(8):1070-1072
目的:研究秦岭中低海拔(800~1600m)的七药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以海拔高度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七药的分布状况。结果:秦岭中低海拔分布的七药资源种类共有20个科39种植物。结论:秦岭中低海拔七药中以毛茛科、兰科种类较多,功效以活血化瘀的为最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秦岭中高海拔(最低分布海拔介于1600 m-2600 m间)的"七药"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以"七药"分布最低海拔高度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形式调查"七药"的分布状况。结果:秦岭中高海拔分布的"七药"资源共有11科22种植物。结论:秦岭中高海拔"七药"作为活血药开发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探讨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燕山地区北苍术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取燕山地区北苍术地理分布信息49条,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及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SSP1-2.6、SSP5-8.5)的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3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 温度季节性变化和高程对北苍术适生区影响最大;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SSP1-2.6),适生区面积呈缩小趋势,分布重心向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方向迁移,总体迁移距离为83.52 km,平均海拔下降88 m;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SSP5-8.5),适生区面积增加,分布重心向海拔较高的内蒙古高原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100.44 km,平均海拔上升119 m。结论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将改变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可通过向不同海拔地区迁移应对气候变化。选择北苍术人工驯化和引种区域时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适生区退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陆华 《光明中医》2013,(7):1493-1494
药食同源是说药物和食物是同一种基源。卫生部分布的87种药食同源的品种,均属不同的五行分类。传统中医药认为,药物与食物的药性和食性与五行分类关系密切,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对药性和食性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对药食的五行分类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侗族居住地森林面积广,各种植物种类多,药用品种丰富。侗医在防治疾病中,常用当地所产新鲜药为主,以干品药为辅,所用药物多则数百种,少则几十种。现将侗医药常用果类药物治病的品种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7.
鲜药的贮藏与保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临床上应用鲜药,一套行之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过去,在大中城市里老字号中药铺能常年供应多品种鲜品中药,是与多年形成的鲜药保鲜技术分不开的。中药保鲜费时费工且占地面积大,损耗多,故近几十年来不为经营者所重视。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鲜药特殊作用的认识了解,鲜药的贮藏保鲜技术与方法将得到继承和发展。常用的鲜药贮藏法有自然贮藏法、砂藏法、砂植法、冰箱贮藏法、薄膜包裹法和移栽法数种,下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1 自然贮藏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大量野生中草药品种变为家种,栽培品种的引种地区逐渐扩大,许多品种已经越出原产地的范围,分布在不同海拔、纬度地区。但在引种过程中,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因而出现了一些生态学方面的问题。如同一品种引种到不同气候带所产生的不同气候生态型和野生品种变为家种后的生态型等。因而也就产生了中草药不同生态型的药用价值研究问题。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野生重点中药资源调查方法——样方调查法,记录品种种类、数量,采集标本及药材,重点品种测量单株重,统计不同代表区域、植被类型、海拔的样方数,普查共记录药用植物品种703 种,重点品种143 种,占重庆市重点品种的74.5%,隶属于71 科,132 属,野生重点品种128 种,栽培重点品种30 种(包括15 种既有野生也有栽培),其中14 种中药材得到大规模栽培。通过此次普查有助于了解城口县重点药用植物分布情况、生长环境和资源蕴藏量,为中药资源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有力武器,处方中的每味药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好坏和用药安全。由于历史、地域、习惯等原因,往往一个品种会写成几种名称,写成几个不同的同音字,导致临床处方中药名混乱。目前,中药名的书写比较混乱,有的医师滥造不规范的简化字、错别字,全然不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通过整理藏药和羌药交叉使用品种,分析藏医和羌医对药材临床使用的异同。方法 查阅《中国民族药辞典》,以拉丁文字母A-Z顺序筛选藏药、羌药交叉使用品种,统计其药名、拉丁学名、科名、药用部位、功效、治疗疾病系统,分析交叉使用品种的药用部位及疗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治疗疾病特点。结果 共整理出206种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其中植物药174种、动物药22种,矿物药5种,其他类5种,科分布区类型占比最多的为世界广布型。藏药以果实及种子类、花类、皮类、茎木类较多,羌药以根及根茎类、全草、全株、叶类较多。交叉使用品种中功效相似或主功效有交叉的品种占比近82.04%,主功效不同的品种占比约17.96%。藏药功效包含羌药功效的药材比例较大,藏药突出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羌药在骨折等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优势,藏药治疗疾病类型普遍比羌药广泛。结论 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功效相似性明显,差异性不可忽略,分析认为两个民族用药经验历史上有过交流与借鉴。本研究为藏医药与羌医药源流探索提供了路径;亦为进一步开发藏羌药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病用药与之同理,药能治病,亦能致病,中西药物概莫能外。我国历代医学家体“药毒”早有一定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中药应用中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引起了重视。1药材品种1.1品种混乱中药来源复杂,一些药物其基源往往有多种甚至数十种,药物基源品种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也不同,中药因品种混乱或误服伪品而引起的毒副反应者甚为多见。如五加科植物细往五加和萝摩科植物杠柳之根皮均称五加皮(前…  相似文献   

13.
浅述影响中药疗效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清 《陕西中医》1997,18(6):277-277
<正> 笔者在中医临床药学与中药鉴定科研工作近30年中,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中药的疗效,现归纳如下: 1 品种与伪品 我国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品种繁多,各地使用的中药材多达6000余种,常用者800余种,且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至今有些中药材没有统一名称、统一标准进行规范。有的一味中药来源于几种植物,也有的几十种植物可供同一种药使用,还有的一种药因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七药"是指中文药名最后一个字是"七",与五劳七伤治疗有关的一类区域性民族民间草药。该研究旨在建立"七药"信息数据库,并对其名称和基原混乱的品种进行整理和规范。基于前期实地调查,采用"文献考证-品种调查-数据挖掘-空间分布"的"七药"品种整理模式,运用Visual Fox Pro 9. 0,建立"七药"信息数据库,采用文献分析法,以Cytoscape 2. 8. 0软件的信息化手段,可视化呈现"七药"资源分布与使用民族的关系。在形成的"七药"信息数据库中共搜集230种药材,涉及66科211种植物,其中有31种"七药"存在以"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为主的混乱现象;中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收载"七药"9种,使用最多的民族依次为土家族、羌族、苗族,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主治为跌打损伤。中国民族民间"七药"名称规范与品种整理,推动"七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为探索民族药的信息技术与地理分布、规范临床用药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安国地区荆芥的资源状况,为荆芥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及鉴定等方法对安国地区荆芥的资源分布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提取样品基因组DNA,对ITS2和psbA-trnH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DNAStar拼接,采用MEG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其种内和种间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结果:安国地区荆芥集中分布在海拔23~36m,经度115°27'~115°16',纬度38°32'~38°20'区域内的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目前主要以人工栽培为主。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497bp,与其混伪品种间K2P最小距离为0.060,psbA-trnH序列长度为452bp,与其混伪品种间K2P最小距离为0.064,种间距离均大于其种内距离,邻接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结论:归纳概述了安国地区荆芥的地理分布、资源量、药用价值,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可鉴别荆芥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可持续利用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用植物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上述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苦味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辛味药和涩味药在华中成分中、甘味药和咸味药在蒙新荒漠成分中、寒性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比例较高,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苦味药比例与海拔呈正线性相关,辛味药、咸味药、酸味药、淡味药与海拔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寒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正线性相关,温性药、微温性药、平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负线性相关.结论 初步认为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产生和积累可能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进而使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之间具有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是中药材资源的大省,总蕴藏量达6500万吨。这里是我国的西南高原,纬度比较低,海拔高,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多种多样的生态条件,使贵州省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垂直分布,药用植物种类十分繁多。据统计贵州省现有药用植物3924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35种中药材品种中,贵州省有326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种植适宜性研究,明确党参药材适宜种植区域,以优化产业布局。方法基于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中国不同基原药用党参种植适宜性区划和评价。根据实地调查及查阅资料,收集3种药用基原的党参地理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与GIS技术,结合55个气候环境因子空间网格数据,预测适宜种植区域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3种基原药用党参种植适宜性的主要生态因子。党参适合种植在海拔900~3400 m、9月降水量为50~175 mm地区;川党参适合种植在海拔700~3000 m、9月降水量为100~280mm且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区;素花党参适合种植于海拔1000~3700m、4月降水量为45~125mm的地区。就地理空间分布而言,3种基原的药用党参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甘肃、陕西、四川和山西4省,但不同基原适宜种植区域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党参最适合种植于陕西大部分地区、甘肃及山西南部,川党参适合种植于四川、重庆与山西交界处,素花党参的最适宜种植区则集中于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另外,云南、青海、河南及河北等地虽也有适合种植的品种,但分布面积较小。结论药用党参3种基原的适宜种植区域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空间差异,引种栽培和种植规划时需对品种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9.
探讨甘肃地区野生当归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龄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布设10个10 m×10 m样方,调查每个样方内所有野生当归植株的空间坐标,区分各植株为幼苗、成株和抽薹株3个生活史阶段,采用最近邻体距离分析、非参数检验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到如下2个结果:(1)野生当归种群呈聚集分布,空间聚集程度与海拔、坡度及坡向无显著相关关系;不同生活史阶段空间分布关系表现为幼苗到最近抽薹株的平均距离与抽薹株到最近幼苗的平均距离无显著差异,成株到最近幼苗的平均距离显著大于成株到最近成株的平均距离,抽薹株到成株的平均距离显著小于抽薹株到最近抽薹株的平均距离。(2)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表明野生当归现有种群特性不利于其种群的稳定和增长,与其种群特性形成的相关因素如生境特化性、人为干扰、种内竞争等会加剧野生当归濒危,建议加强野生当归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原进口藏药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1300余年。在公元720年前后问世的《月王药诊》记载药物780种。《四部医典》(748—765年)记载药物1002种。《晶珠本草》(1840年)记载药物2294种,其中动物药448种,植物药996种,矿物药850种。至此,藏药记载的品种数达到高峰。藏药中有些药物长期以来是从印度、尼泊尔等国购进。现已查明这些藏药在我国华南、华东、西南有分布的约40种。兹简介如下: 1.河子,藏名阿肉拉,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果实。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其幼果叫藏青果。2.毛诃子,藏名帕肉拉。系使君子科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