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2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31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4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在敏感品系上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条件性恐惧模型。方法采用给予30 s声音刺激(85 dB,5000 Hz),后2 s伴随给予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0.6 mA,持续2 s),声音-电击共配对5次,每次间隔2 min的方法建立小鼠条件性恐惧模型,在ICR、DBA/2(简称DBA)和C57BL/6J(简称C57)3种品系小鼠上评价场景恐惧和声音线索恐惧获得和表达的行为特点,以确定敏感品系鼠;分别于条件性恐惧训练第2,7,14,21和28天对C57小鼠场景恐惧和声音线索恐惧进行检测,以评价该品系小鼠条件性恐惧的自然消退特点;采用30 s声音+30 s间隔+10次消退训练的模式进行声音线索恐惧消退训练,并于24 h后进行消退保持测试,以评价该品系小鼠消退训练和保持的特点。结果声音-电击配对5次可成功诱导C57小鼠形成场景恐惧和声音线索恐惧,DBA小鼠可诱导形成声音线索恐惧但无法形成场景恐惧,ICR小鼠场景恐惧和声音线索恐惧均未诱导成功,确定C57小鼠为敏感品系鼠。C57小鼠呈现时间依赖的恐惧反应自然消退,其中场景恐惧在训练后第7天僵住百分率消退至(25±12)%,声音线索恐惧训练后第28天僵住百分率维持在(48±22)%;C57小鼠经10轮30 s声音消退训练,僵住时间百分率由(55±30)%消退至(32±27)%,但24 h后消退保持测试时僵住时间百分率又回升至(47±35)%。结论以敏感品系C57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恐惧获得、表达、自然消退、消退训练和消退保持各阶段恐惧行为检测的实验方法,成功建立小鼠条件性恐惧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围手术期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ICC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中转开腹。(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切除,腹腔镜下右肝后叶(Ⅵ、Ⅶ段)切除,腹腔镜下扩大右后叶切除,腹腔镜下肝中叶(Ⅳ、Ⅴ、Ⅷ段)切除,腹腔镜下Ⅴ、Ⅵ段切除,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联合肝尾叶(Ⅰ、Ⅸ段)切除,腹腔镜扩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下Ⅵ段切除,腹腔镜下Ⅶ、Ⅷ段切除,腹腔镜左肝外叶(Ⅱ、Ⅲ段)切除,腹腔镜右肝肿块切除;手术时间(320.38±107.68)min;术中出血量(262.34±76.06)mL;术中输血率为0(0/58);术中肝门阻断时间(48±15)min;其中10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17.2%(10/58);术后胆瘘发生率为6.9%(4/58),保守治疗、通畅引流(T管负压吸引)后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4±3.39)d;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84±0.57)d;围手术期内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病理情况:术中32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后26例病理结果提示胆管细胞癌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切缘的病理报告均为阴性,4例淋巴结清扫并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3)随访结果:58例ICC患者中,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肿瘤生存时间为4~36个月,28例获得无瘤生存,17例患者出现肝内转移并多发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后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失访。结论腹腔镜肝切除经验丰富的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左掌桡侧肿物25年。患者25年前无诱因,左掌桡侧出现黄豆大小肿物,无痒痛,近5年肿物逐渐增大,皮损从未破溃,患者未曾治疗,为进一步诊治于2015年5月19日就诊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局部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未见指关节活动障碍,内科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掌桡侧可见约0.7 cm×0.7 cm×0.9 cm皮色肿物,呈指状隆起皮肤表面,表面粗糙,轻度角化过度,触之较硬,见图1。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4.
木筏克氏针技术在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兴州  俞伟忠  李云峰  刘延辉 《中国骨伤》2015,28(12):1083-1085
目的:总结木筏克氏针技术在塌陷性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结合木筏克氏针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22~56岁,平均44.2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4例,Ⅴ型22例,Ⅵ型5例。所有患者给予2~5根克氏针内固定。有骨缺损者给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5个月完全负重。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Rasmussen临床和放射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Rasmussen临床和放射评分方法,临床评分23.58±6.33,放射评分14.00±6.33.4例患者有严重骨质疏松,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关节面塌陷,5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结论:木筏克氏针、解剖钢板内固定技术可有效固定并支撑平台塌陷及小关节面碎骨块,增大支撑表面积,降低术后复位丢失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降低胰肠吻合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实验猪建立胰肠吻合手术模型,将实验猪随机分为双U组及套入组,每组5只,分别采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和普通套入式胰肠吻合术,术后1周将猪处死,观察胰肠吻合口大体及镜下改变,对比研究两组实验动物术后胰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套入组比较,双U组实验猪术后胰瘘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均降低(P<0.05)。 结论: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及出血的发生率,并且简单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胰肠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6.
颌面部损伤常伴有全身其他部位或器官特别是颅脑的损伤,往往涉及面广,伤情复杂.作为首诊的颌面外科医生,对这类伤员必须坚持整体观念,全面检查,仔细分析,既要及时进行专科救治,又要与相关科室尤其是神经外科协作救治,并恰当处理颌面部损伤与颅脑损伤救治的关系,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其特殊的部位使早期症状隐蔽 ,不易被患者注意。由于颌面部与鼻咽部解剖部位邻近 ,因此常有鼻咽癌患者首诊到口腔科就诊。现报道我科诊治的表现为颌面部包块的鼻咽癌病例 2例。病例 1,男 ,65岁。因右侧耳下包块 2年到我科求治。检查见 :右腮腺嚼肌区后下缘 4cm× 3cm包块 ,质硬 ,与表皮无粘连 ,不活动 ,无压痛 ,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可扪及颈深上颈巴结 2个 ,疑为腮腺区恶性肿瘤而进行CT扫描 ,提示鼻咽癌并腮腺区转移。转外院放疗。病例 2 ,男 ,2 0岁。因左侧颈部肿痛 1周入院。检查见左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二腹肌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31岁。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完全移位断端接触17例,完全移位断端无接触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病人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均采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4~6周拔出克氏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15~50 min,平均30 min。病人术中均覆盖防辐射铅衣保护,术中透视5~8次,平均7.5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5周,术后3个月尺神经损伤均恢复。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8%(26/27)。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的较为理想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rocalcitonin,PCT)与血培养在临床脓毒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疑似脓毒症并在入院早期进行了血培养和PCT检测的500例患者,按SCCM/ESICM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培养和PCT检测结果.结果 162例患者进入脓毒症组,338例进入普通感染组.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5.68%和25.44%,PCT阳性率分别为91.97%和36.98%,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组及普通感染组PCT均值分别为6.37±1.61ng/mL和0.22 ±0.4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 2ng/mL时,血培养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早期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早期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是儿童较为常见的骨折,多为严重暴力所致.笔者自2006年6月~2011年8月采用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外科颈骨折83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5~14岁,平均8.5岁.致伤原因:行走摔伤41例,高处坠落伤25例,车祸伤10例,骑自行车摔伤7例.均明显成角和移位,手术时间为伤后2~6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