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蝎毒抗癌多肽(APBMV)与放疗(RT)合用对肝癌小鼠的作用。方法 取H22带瘤小鼠100只,采用肿瘤生长抑制率(IR)、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SOD活力、LPO含量测定及脾重指数(SI)等指标,观察不同剂量的APBMV与放疗合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放疗后6d及9d,RT与APBMV合用后瘤重明显降低,IR最高达78.29%与70.45%(与RT组和APBMV组比较,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与分析脑肿瘤内放疗后肿瘤内的出血的MR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脑肿瘤颅脑立体定向术下单管插植间质性近距离内放疗56例,进行连续性影像随访,研究肿瘤内出血性影像演变过程和特点。结果:内放疗后瘤体内的出血率平均为73%(44/60)。斑块状为20(45%),淤沙样为24(55%)。出血的吸收,转移瘤、松果体瘤和淋巴瘤平均为一周,胶质瘤为二周;在MR上难于显示血肿的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颅内原发性肿瘤动态增强MRI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颅内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1.0MRI系统(Magnetom Impact,Siemens)SE序列对72例颅内原发性肿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种肿瘤的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 增强峰值(EP)及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结果:EP在90秒内见于3例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及1例脉络膜乳头状瘤;26例星形细胞瘤仅4例Ⅲ、Ⅳ级的E  相似文献   

4.
颅底脊索瘤的MR影像研究(论动态增强扫描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动态增强MRI上T1WI信号的变化规律。方法 分析15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资料;测量15例脊索瘤和3例鼻咽癌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 A)后0s至60~90min期间肿瘤实质同一区域各时相的T1WI信号强度,获取并比较两类肿瘤的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颅底脊索瘤呈持续缓慢强化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平台期和消退期:0s至12~35min(平均27min),信号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5.
自杀基因治疗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动态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高分辨MRI动态观察携带HSVTK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GCV治疗系统对在体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治疗效果及MRI表现的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36只SD大鼠,使用颅内立体定向接种法制作模型。按接种细胞类型分4组:①C6胶质瘤;②C6tk;③C6+C6tk(1∶1);④C6+PA317tk。瘤龄7天后腹腔注射GCV30mg/kg/天,共14天。用1.5TMR机行T1WI、T2WI和增强扫描,1次/1~2周;并行常规病理、免疫组化(GFAP和S100蛋白)、凋亡和电镜检查。结果:MRI显示①组瘤龄14天时病灶呈圆形长T1长T2信号,明显强化,中心见坏死区,肿瘤平均196mm3,中位存活期16天。②~④组,自然存活期大于180天,14天时病灶平均体积35mm3;28天时肿瘤消失率80%,180天肿瘤消失率93%。结论:1.5TMR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MRI动态观察可证实HSVTK/GCV系统治疗在体颅内胶质瘤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恶性星形细胞瘤(BMA)术后放疗后的颅内变化规律,以指导术后放疗及CT随诊。材料与方法:对54例BMA术后放疗后患者的275次CT复查所见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其颅内变化规律为:术后肿瘤残留(92.6%)→残留灶复发(96.3%)→放疗后肿块缩小(84.6%)→再复发(70.5%)→再手术和/或再放疗→肿瘤恶性度向高级别移行、快速生长或放射性脑坏死。结论:BMA术后肿瘤残留是导致其术后复发并影响其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系列性CT复查动态观察能早期检出并鉴别术后肿瘤残留、复发及放射性脑坏死。  相似文献   

7.
肝癌的影像学评价:1.5T MRI与常规CT、US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MRI、CT和US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52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HCC行MRI,CT和US检查。结果:MRI常规序列与FMPSPGR相比,敏感性以SET2W及FMPSPGR序列为高。对HCC检出总的敏感性依次为MRI(SE+FMPSPGR)85.89%,CT75.64%,US71.79%,<3cmHCC,MRI检出的敏感性为71.42%明显高于CT(51.42%)和US(45.71%),对于>3cmHCC,三者敏感性相似。HCC定性准确性依次为动态增强FMPSPGR(92.06%),常规SE序列(85.93%),CT(84.74%),US(75.00%),SE序列结合动态增强FMPSPGR对肝癌定性准确性可达95%,明显优于CT和US。结论:在HCC的检出敏感性和定性诊断上,1.5TMRISE序列结合动态增强FMPSPGR明显优于常规CT和US,为肝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与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与特征。方法:收集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5例、138个听神经瘤的MRI,其中微小听神经瘤为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为42例。结果:听神经瘤的MRI的表现主要为:(1)肿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病侧第Ⅶ、Ⅷ神经束较对侧增粗,与肿瘤主体多无明确分界,增强后可见两者相连,颇为特征;(2)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略低信号或低等混合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或高等混合信号;(3)注射Gd-DT-PA后肿瘤呈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4)肿瘤边界清晰,边缘光整;(5)绝大多数肿瘤患侧内听道前后径扩大,深径缩短;(6)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为第Ⅶ、Ⅷ神经束正常或局部结节状增粗,造影后呈结节状或点状增强。结论:MRI是检查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Gd-DTPA对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ACOMPARISONINHEALINGOFSKULLDEFECTREPAIREDWITHFOURDIFFERENTKINDSOFGRAFTMATERIALSINRAB┐BITSDINGZhen-qi(丁真奇)1,TANFu-sheng(谭富生)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 诊断椎管内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5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的MRI 表现。结果:髓内肿瘤20 例。室管膜瘤两端有囊性改变,瘤体边界清楚,囊壁转移及瘤体增强明显。胶质瘤边界不清,脊髓水肿明显,有点状及絮状增强。髓外肿瘤55 例。神经源性肿瘤及脊膜瘤均有清楚界限,前者可呈哑铃状生长,中央部分不增强,可呈多房性。后者增强较均匀,靠近脊膜侧呈宽基底。脂肪瘤呈特殊的T1 WI 高信号,T2WI 为灰色。血管脂肪瘤T1WI 呈高信号,增强后采用抑脂(FATSAT) 序列扫描呈高信号。脊索瘤为骶尾段自椎骨向椎管内生长,破坏的骶骨呈长T1 和长T2 信号。髓母细胞瘤骶管内种植转移灶上缘呈结节状,信号不均匀。结论:MRI 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