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抗天然Ⅱ型胶原抗体(抗Nat 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疾病活动中的意义.采用ELISA检测抗Nat Ⅱ IgG,用BN prospec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α1-酸性糖蛋白(AAG),Electa血沉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60例RA患者血清抗Nat Ⅱ IgG水平与ESR和血清CRP、AAG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02、0.268和0.382),其中23例抗NatⅡIgG阳性患者的ESR、CRP、AAG均显著高于抗Nat Ⅱ IgG阴性者(P<0.01).抗Nat Ⅱ IgG可作为RA疾病活动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探讨抗dsDNA抗体在SLE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结合的放射性核素检测法(radioisotopic methods)检测SLE患者及疾病对照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征,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等)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同时评估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SLEADI)及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其与抗dsDNA抗体的相关性。结果:①60例SLE患者中有39例抗dsDN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65%,抗dsDNA抗体,在33例对照组中有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6.7%,抗dsDNA抗体在SLE的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93.3%;②抗dsD-NA抗体与Sm抗体无相关性(P〉0.05);与抗SSA抗体有相关性(P〈0.05);③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脱发,皮疹,口腔溃疡,蛋白尿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④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绝对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dsDNA抗体作为SLE的特异性标记的抗体,其表达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DNA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炎(UA)转归为类风湿关节炎(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预测意义。对200例UA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和抗DNA抗体,观察UA患者2年内的转归情况。发现:134.0%的UA患者发展成RA,15.0%的UA发展为SLE;2抗CCP抗体对UA发展为R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7.9%、97.7%、94.6%和89.6%;3抗dsDNA抗体联合抗ssDNA抗体对SLE的诊断敏感性为65.0%,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抗dsDNA抗体,但阳性预测值低于后者;4研究发现抗ssDNA抗体阳性的RA患者中25%在2年内发生RA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据此,抗CCP抗体能够预测RA,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和抗ssDNA抗体可以提高对SLE的诊断敏感性,有助于SLE的早期诊断,对出现抗ssDNA抗体阳性的RA患者需要警惕出现继发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C1qAb)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98例SLE患者、108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及67例健康体检者中血清抗C1qAb,并对SLE患者的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中抗C1qAb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及健康体检者(P〈0.05);其中,抗C1qAb阳性的SLE患者肾损发生率、活动性狼疮发生率及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抗C1qAb阴性患者(P〈0.05)。结论血清抗C1qAb与SLE肾脏损害密切相关,其还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王霞  谢文  宁勇  沈钢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11):1027-1029
目的:通过检测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nti-rRNP),探讨它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对93例SLE患者及12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简称非SLE组)进行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检测;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组间率比较用R×C表χ2检验。结果:三种抗体阳性率无论是单项检测还是联合检测都明显高于非SLE组(P<0.01),任一种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血清中,多数可以检测到一种或几种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灵敏性与阴性预测值有所降低,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除anti-dsDNA+anti-rRNP外)有所提高。结论:三种自身抗体在SLE的诊断中的意义不尽相同,联合检测将更有利于SL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阳性的意义. 方法分别以人Ⅱ型胶原蛋白(HCⅡ)及牛Ⅱ型胶原蛋白CⅡ(BCⅡ)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 ELISA法,检测30例RA患者,对照组(30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血清抗CⅡ抗体. 结果以HCⅡ及BCⅡ作为包被抗原检测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的阳性率分别约为30.0%和33.3%;对照组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均约为1.6%;二者差异极其显著(P<0.01).抗CⅡ抗体阳性的RA患者RF的阳性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与HCⅡ和BCⅡ均发生阳性反应的血清8例,均为早期RA患者. 结论抗CⅡ抗体可作为判断RA患者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牛CⅡ可替代人CⅡ进行有关RA发病机制中B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阳性的意义。方法 分别以人Ⅱ型胶原蛋白(HCⅡ)及牛Ⅱ型胶原蛋白CⅡ(BCⅡ)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法,检测30例RA患者,对照组(30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血清抗CⅡ抗体。结果 以HCⅡ及BCⅡ作为包被抗原检测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的阳性率分别约为30.0%和33.3%;对照组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均约为1.6%;二者差异极其显著(P<0.01)。抗CⅡ抗体阳性的RA患者RF的阳性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与HCⅡ和BCⅡ均发生阳性反应的血清8例,均为早期RA患者。结论 抗CⅡ抗体可作为判断RA患者病的辅助手段之一,牛CⅡ可替代人CⅡ进行有关RA发病机制中B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C1qAb)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肾炎(LN)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n=89)、疾病对照组(n=56)和正常对照组(n=42)血清中的抗C1q抗体阳性率,并与SLE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活动性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C1qAb的阳性率在SLE患者中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P<0.05);C1qAb阳性的SLE患者肾损发生率、活动性狼疮发生率及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C1qAb阴性患者(P<0.05);C1qAb与SLEDAI活动性评分、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及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P<0.05)。结论抗C1q抗体对SLE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抗C1q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放射免疫检测法(Farr)检测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开展临床联合检测寻找合适的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标本共200份,其中包括门诊和住院及后期追踪经临床诊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20份标本、类风湿关节炎(RA)20份标本.进行性系统硬化症(PSS)20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D)20例,干燥综合征(SS)20例,另健康体检者50例(全部经排查不具有结缔组织病)同时用以上三种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结果 用IIF、ELISA及Farr检测抗dsDNA抗体,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32%和32%.RA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为0.PSS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和5%.MCTD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和10%.SS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为0.健康体检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为0.结论 用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尤其是IIF和ELISA检测,能提高单一一种方法对SLE患者抗dsDNA抗体检出率,有助于SLE的诊断及病情回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L1和IFN-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SLE患者52例(SLE组)和健康志愿者48例(对照组)。根据抗dsDNA抗体检测结果,将SLE组分为抗dsDNA抗体阳性组(18例)和阴性组(34例)。ELISA检测血清PD-L1和IFN-α,分别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PD-1和PD-L1,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补体C3和C4,免疫比浊法检测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上调,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1);CD8~+T和CD19~+B细胞表面PD-1表达上调,PD-L1表达下调,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组和对照组相比,阳性组血清PD-L1、补体C3和C4显著降低,而IFN-α、CRP、SLEDAI及抗dsDNA抗体滴度显著增高(P0.01);SLE患者血清PD-L1与IFN-α、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和CRP呈显著负相关(r=-0.468,-0.494,-0.493,-0.352,P0.05),与补体C3和C4呈显著正相关(r=0.498,0.326,P0.05)。结论:PD-L1和IFN-α异常表达于SLE患者T、B淋巴细胞表面和血清,共同参与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1.
用聚合兔IgG为固相抗原,抗人Ig的F(ab′)_2为酶结合物,建立了定量检测IgM、IgG、IgA类RF的ELISA方法。对135例正常人,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及162例其它疾病患者检测的结果提示,RA患者三类RF均明显升高;IgM、IgG、IgA类RF的检出率分别为80.2%,62.8%,和51.2%,三类RF均与血管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与RA活动程度相关,以IgM-RF最显著。SLE等风湿病及其它内科疾病三类RF检出率为0~45%,某中干燥综合征(SS)、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IgG,IgA类RF检出率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鉴定人内质网分子伴侣BiP抗原表位多肽,探讨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BiP蛋白的结构特点及抗原决定簇分布,根据结果设计合成系列多肽.比较合成多肽与RA患者血清(BiP抗体阳性)IgG的反应强弱,鉴定抗原抗体反应最强的抗原表位多肽.进一步以获得的BiP抗原表位多肽作为包被抗原,检测79例RA患者、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66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173例正常人血清中抗BiP抗原表位多肽IgG抗体水平.结果:筛选到一条与RA患者血清反应最强的多肽(N403),抗N403多肽IgG抗体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67%),明显高于SS患者(29%)、SLE患者(0%)、和正常人(0%)(P<0.01).抗N403多肽IgG抗体在RA血清学诊断中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93%.而且该抗体的检测对于RF、CCP、HRF、RA33、AKA、APF等抗体阴性的RA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筛选获得的BiP抗原表位多肽N403,其检测抗体在RA临床血清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及抗角蛋白抗体(AKA)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RA和65例非RA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检测RF、RF-IgM、抗CCP及AKA 4种指标。结果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发病较高,以RA组为甚;RA组的RF、RF-IgM、抗CCP及AKA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单指标检测RA诊断的敏感性为RF〉RF-IgM〉AKA〉抗CCP,特异性为RF-IgM〉抗CCP〉RF〉AKA。阳性预测值为抗CCP〉RF〉RF-IgM、AKA,阴性预测值为RF〉RF-IgM〉AKA〉抗CCP;以并联或串联方式联合检测均以RF、RF-IgM及抗CCP三联及RF、RF-IgM、抗CCP及AKA四联检测为佳,并联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3%及97%,串联检测的特异性分别为98%及99%。结论 RF、RF-IgM、抗CCP及AKA 4种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RA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FA)检测抗dsDNA抗体的特点及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 91例SLE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83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5岁(标准差14.5岁)。50例健康对照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9岁(标准差6岁)。对他们的血清采用全自动定量ELISA和IFA检测抗dsDNA抗体,并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对SL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SLE组全自动ELISA和IFA检测抗dsDNA抗体的灵敏度分别为71.4%和49.4%,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FA作为抗dsDNA抗体检测的经典方法较为直观,但需要荧光显微镜及较丰富判断经验的技术人员;而全自动ELISA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并可通过吸光度值来评价患者体内抗体的浓度,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为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抗体及探讨其致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75份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自身抗体。75份性别年龄匹配正常人血清为对照。观察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gG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SLE患者血清中存在抗ABCA1抗体,阳性率为29.3%,正常人中无一阳性(P<0.05)。SLE有斑块组的抗ABCA1抗体阳性率高于SLE无斑块组(43.8%和16.3%,P<0.05)。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SLE患者IgG体外可抑制THP-1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抑制率最高可达28.7%,正常人IgG抑制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表明,SLE患者血清中抗ABCA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纯化的抗AB-CA1抗体阳性患者IgG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从而促进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P蛋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意义。方法:以含有核糖体磷酸蛋白P0、P1、P2全序列的合成蛋白作为抗原, 采用欧盟斑点法(EUROblot), 测定 150份SLE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 并分析其与其他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NP抗体等), 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50份患者血清中, 有 36例(24% )抗P蛋白抗体呈阳性。抗P蛋白抗体阳性组肾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而与皮肤、关节、血液及肝脏的损害无关, 也与病情活动指数 (DAI)不相关。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抗RNP抗体的阳性率相关。结论: SLE患者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欧美人群(13% )。该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及中枢神经损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检测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患者50人为实验组,其它结缔组织病患者104例,包括干燥综合征(SS)14例、类风湿关节炎(RF)6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28例和非自身免疫病患者53例为对照组.检测其ANA定量值和ANA抗体谱的表达.结果 ANA在SLE中表达较高,但与MCTD和SS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抗体谱中与SLE相关性较高的抗体中仅抗nRNP与抗dsDNA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抗体联合后灵敏度可大幅提高的组合为nRNP+dsDNA+SSA60,在SLE与SS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nRNP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dsDNA抗体,抗SSA/Ro52抗体在诊断SLE中灵敏度尚可,联合诊断并不能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抗Sm抗体、抗双链DNA(double stranded-DNA,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ribosomal P protein,rRNP)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价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23例SLE患者、61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rRNP抗体含量.结果显示,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AnuA与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为52.6%~68.0%;SLE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AnuA、抗dsDNA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四种自身抗体在SLE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互补作用,特别是AnuA和抗dsDNA抗体可以弥补其他抗体的不足;AnuA、抗dsDNA抗体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AnuA与抗sm抗体或AnuA与抗dsDNA抗体的二联检测可明显提高其对SLE诊断的敏感性.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三联检测的阳性率可达87%.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对SLE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CCP抗体和RF联检在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nti-CCP)(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eckMan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同时检测早期RA组(病程〈1年)42例,RA组(病程〉1年)40例,非RA对照组40例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RF。结果:早期RA组、RA组的抗CCP抗体、RF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A对照组(P〈0.05)RA组抗CCP水平显著高于早期RA组(P〈0.01),两者RF无显著差别(P〉0.05)。RA组与早期RA组CCP抗体与RF二者无相关性。结论:联检抗CCP抗体、RF有助于类风湿的早期诊断和预测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等蛋白指标的测定对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意义,为RF阴性RA诊断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RA患者74例,使用西门子BNII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RF、IgM、IgG、IgA,贝克曼AU5832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TP(双缩脲法)、ALB(溴甲酚绿法),GLB(TP减ALB计算值),A/G(ALB/GLB计算值)。根据RF水平,将RA患者分为RF阳性组40例与RF阴性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TP、ALB、GLB、A/G及IgG/A/M等水平,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RF阳性组患者ALB(39.20±4.74g/L)水平显著低于RF阴性组(41.64±3.77g/L)(P<0.05),而IgA水平(3.25±1.21g/L)显着高于RF阴性组(2.43±1.11g/L)(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RF阳性组和RF阴性组患者血清TP、GLB与IgG、IgA呈正相关关系(P<0.05),A/G与IgG、IgA呈负相关关系(P<0.05),RF阴性组中TP、ALB与IgM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ALB及IgA等蛋白指标可以作为RF阴性RA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