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阻力针法:扎在最痛的穴位,最痛的部位,最痛的位置即阿是穴。就“阿”字而言,《汉书·东六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提(墙)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块或(成)痛处,即之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相似文献   

2.
对古医籍中针灸取穴方法的研究发现,取穴理论主要分为以痛为腧、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按时取穴等方面.1)以痛为腧:孙思邈对《内经》中的"以痛为腧"的理论进行发挥提出阿是穴理论,王执中提出了"按之酸痛是穴"的学说,这是对以痛为腧的选穴内容进一步的完善.2)辨证取穴: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了数百种病症的针灸选穴处方,确立了辨证取穴的规范.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用经络理论论述了病机,丰富了辨证取穴的内容.3)循经取穴:李梴的取穴学说重视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主张取穴即取经络之气,以未病部位为主.4)按时取穴:金代何若愚提出了子午流注法,窦汉卿总结出了"流注八穴"的主治病症,元代医家王国瑞提出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和飞腾八法的理论,徐凤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完善了子午流注法和倡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相似文献   

3.
经气相应取穴法是根据《内经》中经络学说以及有关刺灸法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的一类针灸取穴方法,有对称相应取穴法、交叉相应取穴法、水平相应取穴法三种,主要适应于治疗肢体疼痛性疾病,尤对体表有明显痛点的急性痛症疗效显著。现特介绍于下,以供参考。具体应用一,对称相应取穴法:选痛处对侧对称点施以针灸。痛在经穴部位,则取另一侧相对称的经穴;若痛不当经穴,则取对称阿是穴。  相似文献   

4.
一、“术数”一词的含义 “术数”一词,在中医典籍中,最早记载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原文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手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类经》认为:“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而“和于术数”,则是“和调于修身养性之法”的意思。我们认为“术数”不是“修身养性之法”,而是“学术和技术中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淳于意,西汉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著名医家和医学教育家,《史记》专为其列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淳于意的"诊籍"25则,是我国医学史现存最早、体例较为完备的医案。本文据《史记》和相关资料,将淳于意与齐派医学传承和其针灸学术思想从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热证可灸、综合疗法和针灸禁忌方面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6.
扭伤病在农村较常见。往往影响劳动生产。近年来,笔者对扭伤的针治手法,从不断的实践研究中,掌握了一种较灵验的针刺手法,经临床证明有显著功效,今将其手法介绍如下: 本法是在阿是穴(即压痛点)上扎针。(笔者对扭伤取穴的原则是以阿是穴为主穴,循经取穴为配穴,效果尚佳)。先针以90°角,  相似文献   

7.
绿色疗法——中药汽疗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药汽疗法的概况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如《素问应象大论》曰:“其有形邪者,渍形以为汗”。“渍形”即用热汤洗浴治病之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疗法中有“风伤重者,必用药水泡洗,然后涂药”的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人仙逍遥汤专洗跌扑损伤肿硬疼痛,及一切令振风湿,筋骨血肉肢体酸痛诸证”。我国现存最早医书《五十二病方》就有药浴疗法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中药浴足皮是该书一绝。还有《千金方》、《本草纲目》有记载。金元时代济德《外科精要》中进一步总结了前人应用熏洗疗法的经验,如:“溻疮肿法专节…  相似文献   

8.
本组100个病例中,年龄最大67岁,最小18岁。发病时间短则两天,长则半年。以四肢关节发病最多。患者以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取穴:以患处穴位与阿是穴(压痛点)为主,针刺行扬刺法(即在患处正中直刺一针,周围旁刺四针),强刺激,不留针。如:肩关节为肩髃、肩髎、秉风、天宗、阿是穴。腰部为腰阳关、命门、大肠俞、阿是穴。余仿此。  相似文献   

9.
纳支法之补母泻子的临床应用何文贵,申兆峰(临沭县人民医院276700)关键词纳支法,补母泻子法,临床应用纳支法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按时循经取穴,即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的“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其运用是当某经或某脏腑...  相似文献   

10.
火针疗法是使用一种特制的针具,将其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治疗方法 [1].火针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记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甲乙针》曰:"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说明火针疗法对痹证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阿是穴是最原始的针灸取穴法则,在砭刺时代曾居主导地位。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价值。阿是穴既具有"以痛为输"的特点,又强调"体表投射"的特异性,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是局部炎症作用和整体神经体表投射的综合结果。针刺阿是穴实现镇痛的生物学机理也是多因素、多途径的综合作用效应。其中,神经-体液调节是目前研究较多也是承认较广的方面,而诸如基因、心理等因素的作用虽然研究尚少,但显然已成为了今后研究的一大方向。  相似文献   

12.
检索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国外数据库Pubmed,以及手工检索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书刊资料.发现内脏牵涉痛是由经络传导所致,现代医学解释为神经传感.针刺皮肤痛敏点阿是穴及各经主穴可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止痛、镇痛的效果.针灸治疗牵涉痛在选穴方面具有集中性和规律性,具备穴位优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部阿是穴留针对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取穴特点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部阿是穴留针组和口服西药组,每组各45例。头部阿是穴留针组找头部压痛点8~12个,予以针刺并留针6 h,口服西药组服用芬必得胶囊和妙纳片。头部阿是穴留针组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2周共6次;口服西药组予芬必得胶囊1粒bid,妙纳片1片tid,两种药物均连续口服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频率评分、NRS评分、头痛积分和头痛持续时间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头痛NRS评分、头痛频率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阿是穴留针组总有效率为95.24%,口服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4.42%,两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头痛NRS评分和头痛积分组内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头痛NRS评分和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阿是穴留针取穴独特、方便,对慢性紧张型头痛有显著临床效果,其近远期疗效优于口服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古徽州地区的地方医学,在针灸治痹方面既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法宗《内》《难》,尊而不泥;灵活取针,各施其长;取穴精当,对症施针;辨证施治,穴位配合;常用阿是,适当用针;针药同理,并补兼施;刺灸并用,各有特色,是为新安医家针灸治痹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近部选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最基本的取穴方法.该文阐述了近部穴位治疗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总结了近部取穴的运用特点.近部选穴在应对痹症、五官科疾病、局限性皮疹或是其他发病具有局灶性特征的疾病时,方法简易直观.但是临床上还存在着大量疾病,其症状表现不具有上述局灶性的特点,而相关疾病的近部穴位依然被高频地应用于针灸治疗.总结这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计近年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RLS)的主要穴位干预方法,分析相应干预方法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网(VIP)、万方数据库(WF)近40年来刺激穴位治疗RLS的临床文献,统计分析其穴位干预方法和取穴组方规律。结果 治疗RLS的穴位干预方法主要是普通针刺(占59.26%)。普通针刺方法中以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承山为主要选穴,足三里、三阴交穴配伍支持度最高。其他穴位刺激疗法也是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承山为主要选穴,足三里、阳陵泉穴配伍支持度最高。结论 普通针刺方法相较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在治疗RLS方面相对成熟、可靠。普通针刺方法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的选穴主要集中在下肢,取穴组方有规律可循,不同的干预方法取穴组方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神经痛中西医辨证分型针刺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辨证取穴与阿是穴取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间差异及不同病程针刺疗效间差异.方法 对不同病程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进行中西医辨证,分为肝火炽盛型、脾经湿盛型、肝郁气滞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四型,治疗组以辩证取穴位针刺结合泛昔洛韦治疗;对照组以阿是穴取穴针刺结合泛昔洛韦治疗.采用疼痛五级评分法,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进行评估.在第3d、第7d、1个月时段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对针刺的疗效均显著,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病程患者接受针刺治疗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治疗组辩证取远处穴位针刺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止痛效果与对照组单纯阿是穴取穴针刺差异不大.而与病程针刺治疗早晚有显著差异,提示病程早期在皮损相应脊神经根旁阿是穴排列状取穴施治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文文献,探求其选穴规律,冀为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检索CNKI、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15年文献,合并重复文献,通过统一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有效文献,对最终纳入文献中腧穴名称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分析排序前20位的腧穴并分析其内在规律。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 758篇,最终有效文献472篇,涉及腧穴名称144种,腧穴的总使用频次为1 664次。排序前20位的腧穴依次为颈夹脊穴、风池、曲池、合谷、外关、肩井、大椎、手三里、后溪、天宗、阿是穴、天柱、肩髃、肩中俞、大杼、肩外俞、肩贞、风府、列缺、百会。结论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主要以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督脉腧穴为主,以手太阴经和阿是穴为辅;选穴部位主要集中于颈肩部和上肢部,其次为背部和颠顶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古籍中支沟穴针灸病证谱,总结支沟穴临床应用规律,以期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遴选出支沟单穴及配伍运用的针灸病证谱,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支沟穴单穴主治病证8种,配伍主治病证29种,尤以在脾系病证及肝胆系病证中运用最为广泛,其中胁痛、便秘、痹证是支沟穴运用的优势病证。支沟穴配穴以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其中常见的配穴依次为足三里、章门、大陵、合谷、间使、曲池。结论 支沟穴临床运用广泛,具有“调气”之特性,可用于气机不调诸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