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4,(33):3137-3140
目的:对二丙酸倍他米松主要水解产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为其稳定性及制剂处方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二丙酸倍他米松原料药进行强制降解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水解产物进行分析、质谱法对水解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合成所得杂质对照品对降解产物的结构进行确证。结果:二丙酸倍他米松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均可进行水解反应,且降解杂质不相同。其可水解产生倍他米松17-丙酸酯与倍他米松21-丙酸酯,2种单丙酸酯均可进一步水解成倍他米松。但二丙酸倍他米松在碱性条件下极易水解,降解产物可进一步降解;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则需要相对较强的反应条件,降解产物不易进一步水解。结论:二丙酸倍他米松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杂质不相同,其3个主要的水解产物分别为倍他米松17-丙酸酯、倍他米松21-丙酸酯及倍他米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加强对利奈唑胺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合成了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的两个特定杂质。方法以利奈唑胺为起始原料,经水解制备得到降解杂质(2S)-1-氨基-3-{[3-氟-4-(4-吗啉基)苯基]氨基}-2-丙醇,再经Boc保护、乙酰化、脱Boc制得降解杂质N-[(2S)-3-氨基-2-羟基丙基]-N-[3-氟-4-(4-吗啉基)苯基]-乙酰胺。结果与结论合成的两种降解杂质的结构经1H-NMR、MS确证,可以作为利奈唑胺注射液质量控制的杂质对照品。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降解产物的分离鉴定及姜黄素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姜黄素,并对其降解产物进行质量控制。方法利用NMR谱对姜黄素在丙酮溶液中、碱溶液中的降解产物进行鉴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姜黄素的稳定性。结果从姜黄素的日光照射降解产物中分得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醛(vanillin,1)、香草酸(vanillic acid,2)、2-羟基-香荚兰乙酮(2-hydroxyacetovanillone,3)、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4)、乙酰阿魏酮(acetoferulone,5)、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6)、顺式阿魏酸(cis-ferulicacid,7);从姜黄素的碱溶液降解产物中分得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醛、香草酸、反式阿魏酸。姜黄素在pH10以上的碱性溶液中、光照条件下、在路易斯碱溶液中吸光度减小速度明显加快。结论共分得7个已知的降解产物;姜黄素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家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35例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25例感染部位为肺,10例为血液,利奈唑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9%,有效时间为3~10d,有24例直接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21例(87.5%),11例为万古霉素无效或不能耐受后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8例(72.7%),共6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皮疹,2例血小板减少,1例腹泻,全部患者都能够耐受。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一线应用于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或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7,(5):711-715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药动学特征和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和结论:利奈唑胺未被完全批准用于新生儿,但多项研究显示出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尤其是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疗效相当。在新生儿中,利奈唑胺的给药可根据疾病、出生时体质量、胎龄和日龄等因素选择给药方案。新生儿中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万古霉素低,但由于会引起骨髓抑制,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全血细胞计数。我国尚需大样本的研究用于评估利奈唑胺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基于利奈唑胺浓度检测分析对利奈唑胺血液毒性的敏感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4月~2018年9月在我院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并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收集利奈唑胺浓度检测前后3 d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发生率,分析关键血常规指标及用药前后的差值与利奈唑胺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07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范围6.01~37.38μg·ml-1;利奈唑胺血药浓度检测前后3 d,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显著下降,低于正常值,且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92.31%~100%,93.75%~100%。相关性分析显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和-0.240(P<0.05);利奈唑胺浓度与用药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差值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和0.419(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7.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非肝药酶代谢,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说明书提示其浓度受其他药物影响轻微,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临床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或贫血发生率增高与利奈唑胺高暴露相关,且利奈唑胺与某些药物存在的相互作用可显著影响其血药浓度、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在危重症患者中个体差异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肠球菌的耐药形势,探讨耐利奈唑胺肠球菌的耐药形成机制,使临床更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和E-test纸片法对222株肠球菌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药敏检测,采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及煮沸法分别提取细菌DNA,对3株耐利奈唑胺的肠球菌提纯的DNA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基因测序对扩增产物进行鉴定,通过PFGE指纹图谱鉴定其同源性,对3株耐利奈唑胺肠球菌进行了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近3年来从临床分离的标本中共得到菌株222株,粪肠球菌113株;屎肠球菌103株.肠球菌对头孢克罗的耐药率最高(70.7%),接着为高单位庆大霉素(65.8%)、左氧氟沙星(39.6%)和氨苄西林(20.3%),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二者的耐药率为最低(均为1.8%).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对利奈唑胺出现耐药的肠球菌为3株,且均为粪肠球菌.将三株菌株的PCR扩增产物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23s rRNA-V区域2576位未发现点突变.PFGE指纹图谱显示三株菌株在条带上存在3条条带以上的差异.结论 我院分离的肠球菌对头孢克罗、高单位庆大霉素呈现出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有较好的敏感性.本院临床分离的3株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在流行病学上可能无相关性(非同源),未出现23S rRNA-V区域G2576U、G2576T突变,耐药性也可能不经过质粒接合而传递.是否存在其他耐药机制,需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张峻  王晶晶  王茜  冯朴琼  何瑾 《中国药师》2022,(8):1406-1409
摘要:目的:对我院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0年6月我院符合纳入标准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73例患者中利奈唑胺平均血药谷浓度为(6.54±2.31)μg·ml-1,在参考范围内的占34.2%,低于参考范围的占12.3%,高于参考范围的占5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血药谷浓度高于非老年患者及肾功能正常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谷浓度随ALT和肌酐清除率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能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王虎军  吴雪  徐琳  刘静  李勇 《中国药房》2010,(34):3229-3231
目的:对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进行前瞻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因病情需要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的重症感染患者(4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重点分析该药引起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排除患者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例14例,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血小板数呈下降趋势的占71.43%,其中下降至异常的占21.43%,停药后6~10d全部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在用药前、后应检查或监测全血细胞计数,停药后大多患者血小板数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薯蓣皂甙元的降解物孕甾双烯醇酮醋酸酯通过环氧化、开环反应所得开环物Ⅰ经20%钯-碳催化氢解脱溴反应合成Ⅱ,进而合成Ⅲ,Ⅳ(未知物)和Ⅴ,并对这些化合物做了抗炎作用的试验,探寻其结构与抗炎活性的关系。本文还对Ⅱ与酸性活性氧化铝或碱作用后的产物结构进行了初步确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薯蓣皂甙元的降解物孕甾双烯醇酮醋酸酯通过环氧化、开环反应所得开环物Ⅰ经20%钯-碳催化氢解脱溴反应合成Ⅱ,进而合成Ⅲ,Ⅳ(未知物)和Ⅴ,并对这些化合物做了抗炎作用的试验,探寻其结构与抗炎活性的关系。本文还对Ⅱ与酸性活性氧化铝或碱作用后的产物结构进行了初步确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收集的132株革兰阳性球菌进行抗菌活性测定,记录其各自的MIC并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3药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大抗菌活性,敏感率均为100%,包括其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3药在部分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中与利福平相仿,但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强。在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萄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均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4倍;在对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分别均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8倍;而在青霉素敏感和中介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中,替考拉宁的MIC90为利奈唑胺的1/16,为万古霉素的1/8;在肠球菌属的抗菌活性中,万古霉素的MIC90分别为利奈唑胺的2倍,是替考拉宁的4倍和8倍。结论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等三药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大的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利福平相仿,但比其他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氟诺酮类抗菌药更优,是临床革兰阳性球菌严重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正>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近年来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均已有报道,但全血细胞减少较为少见。我院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1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全血细胞可逆性减少,现将  相似文献   

16.
程虹  邢亚君 《中国药房》2014,(42):3943-3945
目的:加强对利奈唑胺使用的管理,评价其处方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2月某"三甲"医院所有利奈唑胺处方,从适应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管理3个方面评价。结果:110例患者中,仅28.18%的患者具有使用利奈唑胺的适应证,21.82%的患者的疗程为1014 d,89.09%的患者每12 h 600 mg静脉滴注给药,62.73%的患者使用前接受了专家组会诊,只有35.45%的处方医师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结论:医疗机构需要对利奈唑胺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除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对利奈唑胺处方权的限制措施外,还须对利奈唑胺的适应证加以控制,防止超适应证以及无适应证用药。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评估第二代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特地唑胺与第一代利奈唑胺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国家医保、基本药物、贮藏条件、药品有效期、市场属性、企业属性,为医院决策者遴选及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较为全面、客观的决策依据。方法按照10项评估细则分别对拜耳的特地唑胺片与辉瑞的利奈唑胺片进行Mini医院卫生技术评估(Mini-HB-HTA),汇总得分。结果特地唑胺片76分,利奈唑胺片58分,特地唑胺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临床安全性较为片面,经济性未知,且未涉及相关国家惠民政策,仅在药学特性中依从性及贮藏条件方面较利奈唑胺具有优势。适应证二者各具优势,利奈唑胺较特地唑胺偏重肺炎的治疗,特地唑胺较利奈唑胺针对皮肤组织感染,且特地唑胺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能力强利奈唑胺4~16倍。结论建议医院遴选利奈唑胺片,若临床利奈唑胺无法治愈MRSA,则考虑遴选特地唑胺片。  相似文献   

19.
傅晓琴  余雄杰  刘生友 《中国药事》2011,25(11):1130-1131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并查阅原始文献,对2000~2010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如血小板减少、乳酸中毒等。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免疫诱导有关;利奈唑胺引起的乳酸性中毒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和线粒体基因多态性有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达托霉素是一种正在临床使用的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但是由于其结构特点,达托霉素容易受酸碱影响产生降解。 本文利用UPLC/MS比较分析了达托霉素及其内酯水解物酸降解后的产物,发现达托霉素主要的降解产物为天冬氨酰-丙氨酰内 酰胺键断裂产物,内酯水解物酸的主要降解产物为分子量974的七肽和分子量1160的九肽。通过比较,确定分子量974的有关物 质主要来源于内酯水解物的酸降解。并且通过核磁共振检测,确定了该七肽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氨基酸连接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