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了解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16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1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利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s和MEM(美罗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Na2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耐药表型筛选。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blaIMP、blaKPC、blaNDM、blaVIM、blaOXA-48。结果 16株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耐药。16株细菌Hodges均阳性,15株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在11株大肠埃希菌,9株携带blaNDM-5,2株携带blaNDM-1。4株肺炎克雷伯菌携带blaNDM-5,1株产酸克雷伯菌携带blaKPC-2。结论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以产blaNDM-5碳青霉烯酶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方法收集南昌地区4家教学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29株,双纸片增效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改良Hodge实验和双纸片协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耐药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9株分离菌除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37.9%)外,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9%,其中对头孢呋辛、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62.1%(18/29)。29株分离菌中有19株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占65.5%(19/29),以blaKPC-2为主(44.8%,13/29),其次为blaNDM-1、blaIMP-26及blaIMP-4,携带率分别为17.2%(5/29)、10.3%(3/29)及6.9%(2/29),另有3株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IMP-26,1株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IMP-4。17株除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外,还携带ESBLs基因和(或)AmpC基因,占58.6%。未检测到VIM、GES、SPM及OXA等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29株分离菌中有27株被PFGE成功分型,分别属于20个不同克隆,其余2株分型不成功。属于同一克隆型且携带blaKPC-2基因的4株菌来自同一医院。结论 CRKP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是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主要原因,blaKPC-2携带率高,且在局部有短暂流行。本地区已监测到携带blaNDM的肺炎克雷伯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碳青霉烯酶基因在亚胺培南不敏感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亚胺培南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25株,K-B纸片法测定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采用EDTA协同试验及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PCR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5株大肠埃希菌呈现泛耐药现象,其中亚胺培南耐药15株,中度敏感10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1 5株,金属酶表型试验全部阴性;15株菌株检出KPC-2酶基因,未检出其它碳青霉烯酶基因.结论 产KPC-2酶是造成该院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12月血标本分离的1株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方法对该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基因筛选、质粒分型、PCR mapping基因环境分析。结果该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MLST属ST46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 A3存在~70 kb接合型质粒上,分别介导碳青霉烯类、磷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存在~150 kb接合型质粒上,介导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PCR mapping结果显示blaKPC-2位于Tn1721-blaKPC-2-Tn3样结构内,fos A3位于IS26-fos A3-IS26移动元件。结论此株来源于血标本菌株携带blaKPC-2、fos A3、blaTEM、blaCTX-M等多种临床常见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可能的传播方式,应引起医院感控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进行耐药性及基因分析,为CRE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CRE菌株进行耐药分析;改良Hodge试验对53株CRE菌株采用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美洛培南三种药敏纸片进行表型筛选;对31株CRE进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53株CRE中,肺炎克雷伯菌34株占64.15%,大肠埃希菌12株占22.64%,阴沟肠杆菌7株占13.21%;Hodge试验阳性菌株有31株,占58.49%(31/53),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三种药敏纸片的Hodge试验结果一致;31株CRE中,扩增出blaKPC基因的菌株有29株,占93.55%,blaNDM基因有9株,占29.03%,blaKPC和blaNDM两种基因同时含有的菌株是8株,占25.81%,未扩增出blaIMP,blaOXA和blaVIM耐药基因。结论 3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主要耐药机制携带KPC和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重症医学科和呼吸内科病房检出的CRE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基因型主要是KPC型,干部病房CRE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耐药基因型主要是KPC和NDM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普外科病区出现的4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K-B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2协同试验分析酶的性质,通过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接合试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和质粒转化试验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4株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PFGE显示4株分离株属于不同的克隆型,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质粒携带的KPC-2基因介导,转化试验显示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未携带在同一质粒上.结论 我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质粒介导的KPC-2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普外科病区出现的4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K-B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三维酶抑制试验和EDTA-Na_2协同试验分析酶的性质,通过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接合试验、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和质粒转化试验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4株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PFGE显示4株分离株属于不同的克隆型,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的质粒携带的KPC-2基因介导,转化试验显示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未携带在同一质粒上.结论 我院出现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质粒介导的KPC-2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的携带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筛选2014年6月—2015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3年文件判读,排除重复分离菌株,选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共2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KPC、NDM、VIM、SPM、GIM、IMP、OXA23、OXA24、OXA51和OXA58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分离的29株耐药菌株中共检出KPC阳性1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大肠埃希菌1株;检出NDM阳性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株、大肠埃希菌4株,并有2株检测出变异基因NDM-5。结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携带KPC和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2株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耐药机制。方法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性一致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析(PCR)对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特异性PCR和序列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耐药菌株的分子耐药机制。结果大肠埃希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同源性分析显示2株菌株属于同一克隆型,PCR和序列分析显示耐药株菌携带KPC-2、qnrA、TEM-1和I类整合酶基因并且伴有外膜蛋白OmpK36基因的缺失,质粒提取和质粒消除试验证实KPC-2和I类整合酶基因定位于约54 kb质粒。结论大肠埃希菌中出现质粒型碳青霉烯酶基因KPC-2,并且同时携带其他耐药相关基因,表现为多重耐药,KPC-2合并外膜蛋白缺失是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分布、耐药特点及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方法收集宿迁地区3家三级综合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CRE非重复菌株52株,E-test法测定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纸片扩散法检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CRE菌株标本来源广泛,痰液(38.5%)和尿液(28.8%)位于前两位;菌种分布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部分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MICs32 mg/L),未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中厄他培南比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显示更高的MICs。CRE菌株除对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0.4%、30.8%和0外,对大多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90%。49株CRE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产酶比例94.2%,其中blaNDM-1占主导(79.6%),blaKPC次之(22.4%)。blaNDM-1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66.7%)、肺炎克雷伯菌(15.4%)和阴沟肠杆菌(10.3%)。blaKPC阳性菌株中,除1株同时携带blaNDM-1为大肠埃希菌,其余均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宿迁地区CRE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产生碳青霉烯酶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blaNDM-1是主要型别。临床应加强CRE的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耐药基因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