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ⅠA~ⅡA期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44例ⅠA~ⅡA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及15例正常宫颈组织的骨桥蛋白水平。结果 (1) 44例ⅠA~ⅡA期宫颈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73%(32/44),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3.33%(2/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骨桥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患者年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ⅠA、ⅠB期与ⅡA期,在小于或等于1个淋巴结转移患者与大于1个淋巴结转移之间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桥蛋白在宫颈癌中呈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检测宫颈癌组织骨桥蛋白表达可为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浸润性宫颈癌(ICC)、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端粒酶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40.0%、43.3%、70.0%和93.3%。端粒酶表达率浸润性宫颈癌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与CINⅠ,CINⅠ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宫颈癌癌前病变转归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宫颈癌、74例CIN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L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L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CIN和宫颈癌中表达上调,阳性率分别为31.08%(23/74)和67.90%(55/81)。Livin在CINⅢ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CINⅠ~Ⅱ。Livin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肿块生长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Livin过表达可能与CIN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LRP16和CIAP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0例(CINⅠ+CINⅡ18例,CINⅢ12例),宫颈癌组织66例中LRP16和CIAP2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LRP16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33.33%,66.67%,69.70%;CIAP2为8.33%,22.22%,50.00%,53.03%。宫颈癌组和正常宫颈组、CINⅠ-Ⅱ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和CINⅢ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LR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IN及宫颈癌呈正相关,检测LRP16对了解CIN及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LRP16和CIAP2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LRP16和CIAP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LRP16和CIAP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浸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Survivin基因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 Survivi在宫颈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鳞癌以及30例宫颈腺癌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表达.结果:Survivin在10例慢性宫颈炎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 (1/10),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67%(17/30),在宫颈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Survivin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P<0.05)、淋巴结转移(P <0.01)有相关性.Survivin胞核强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P<0.05)、肿瘤大小(P<0.05)以及淋巴结转移(P<0.01)有相关性.结论:Survivin表达与宫颈癌特别与宫颈腺癌有关, 其胞核强阳性表达可能反应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 Y 盒结合蛋白1(YB-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例标本,包括50例正常宫颈组织,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52例鳞状细胞癌(SCC),进行 YB-1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E-cadherin 在正常宫颈组及膜表达率为100%,CINⅡ~Ⅲ组为64%,SCC 组仅为3.85%,正常宫颈/ CINⅠ组比 CINⅡ~Ⅲ、正常/ CINⅠ比 SCC、CINⅡ~Ⅲ比 SCC 分别为χ2=40.909;χ2=119.088;χ2=25.274;均 P <0.05。E-cadherin阴性及畸形表达率在转移 SCC 组和非转移 SCC 组中分别为100.0%(20/20)和68.75%(22/32),连续性校正性χ2=5.857,P =0.016。YB-1在 SCC 病例胞质中表达为94.23%(49/52),CINⅡ~Ⅲ组表达率为10.00%(5/50),正常宫颈组和 CINⅠ组表达率为0(0/100),正常宫颈/ CINⅠ组比 CINⅡ~Ⅲ、正常/ CINⅠ比 SCC、CINⅡ~Ⅲ比 SCC 分别为χ2=72.591;χ2=139.059;χ2=5.857;均P <0.05。在宫颈癌的进展过程中,YB-1在早期 SCC 胞质表达率为60.71%(17/28),晚期 SCC 为91.67%(22/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3,P =0.01)。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分别为100.00%(20/20)和59.38%(19/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3,P =0.001)。结论 YB-1过表达和宫颈上皮的恶性转化、分期进展及转移能力相关,YB-1过表达也与 E-cadherin 低表达相关,可能是预测CIN 癌变和宫颈癌侵袭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浸润型宫颈癌,152例CIN(CINⅢ级58例、CINⅡ级44例、CIN级Ⅰ50例)和66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聚合酶链反应(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42例(84.0%);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33例(56.9%);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15例(34.1%);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12例(24.0%)。而6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3例(4.55%)端粒酶活性表达,宫颈癌和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级与正常对照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K及E-cadherin在54例CIN、38例宫颈鳞癌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ILK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68.8%、78.9%、97.3%。ILK在CIN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P<0.05)。E-cadherin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75.0%、55.3%、36.8%。E-cadherin在CIN及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P<0.05)。在宫颈鳞癌组织中ILK的表达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0.531,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还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ILK、E-cadherin可作为区分正常宫颈组织与CIN及宫颈鳞癌的标记物,E-钙黏蛋白还与宫颈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2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宫颈癌、2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包埋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结果]p27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00%(16/50),在CIN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00%(14/25),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8/1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7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p27在宫颈癌低表达,其可作为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免疫共刺激分子B7-H4及Fas、FasL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三者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免疫逃逸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陕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14-2018年的石蜡包埋标本16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12例I期-IV期宫颈癌组织中B7-H4及Fas、FasL的表达水平。结果:B7-H4在正常宫颈组、CIN组、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47.32%,两两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12例宫颈癌病例中FIGO临床分期I期至IV期各期别宫颈癌组织B7-H4的阳表达率分别为16.67%、43.18%、70.83%、85.71%,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as的阳性表达率是85.00%,CIN组43.33%,宫颈癌组41.96%,正常组与CIN、正常组与宫颈癌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宫颈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FasL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组为20.00%,CIN组为50.00%,宫颈癌组为56.25%,正常组与CIN、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宫颈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B7-H4阳性宫颈癌组Fas阳性表达率28.30%明显较B7-H4阴性宫颈癌组Fas阳性表达率54.24%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7-H4阳性宫颈癌组FasL阳性表达率79.25%明显高于B7-H4阴性宫颈癌组FasL阳性表达率35.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B7-H4和Fas、FasL凋亡蛋白在宫颈癌的发生、进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协同作用可能为宫颈癌细胞逃逸机体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n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以期进一步探讨VEGF、MMP-9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选取宫颈癌石蜡组织标本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0例,另20例同期正常宫颈及炎症病变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P<0.05),以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为序,MMP-9阳性表达率逐步升高(P<0.05).VEGF-C,MMP-9的阳性过表达率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组及临床分期≥Ⅱ期组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临床分期≤I期组.宫颈浸润深度>2/3组织中的VEGF-C,MMP-9的过表达率明显高于宫颈深度≤2/3者(P<0.05).结论:VEGF-C、MMP-9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Maspin和Fas在50例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Maspin和Fa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50例宫颈癌组织中Maspin和Fas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宫颈、CIN、宫颈癌组织中Masp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17/20),65.0%(13/20)和36.0%(18/50),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5.1875,P〈0.05);Fas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50.0%(10/20)和38.0%(19/50),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5.5329,P〈0.05)。Maspin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Fas表达与宫颈癌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Maspin和Fas在宫颈癌中低表达,两者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CSCC)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及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92例CSCC及癌旁正常宫颈组织和40例CIN组织中Survivin 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SCC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78.26%(72/92),CIN Ⅰ、CINⅡ和CINⅢ组分别为26.67%(4/15)、64.28%(9/14)和72.72%(8/11);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Survivin阳生表达率为2.17%(2/92).宫颈鳞癌组、CINⅡ、CINⅢ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IN Ⅰ组及正常宫颈组织,P<0.01;CIN Ⅰ与CINⅡ、CINⅢ组之间Survivi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的表达在各组均与年龄无关.结论: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进展、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年龄无关.宫颈癌临床分期越晚、细胞分化程度越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抑癌基因PTEN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TEN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抑癌基因PTEN在32例正常子宫颈上皮、15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64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93.8%,56例CIN Ⅰ、102例CIN Ⅱ和CIN Ⅲ及64例宫颈浸润癌,其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58.8%和40.6%.在从正常宫颈上皮到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癌变过程中,其组织中PTEN的表达呈进行性降低(P<0.05).[结论]PTEN表达降低是宫颈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也是宫颈组织恶变的信号.检测PTEN有助于了解宫颈癌变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CK17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CINⅠ、17例CINⅡ、21例CINⅢ和36例宫颈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情况.结果 CK17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癌中,CK1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6.6%和83.3%,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7,P<0.05).CIN间,CK1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4.7%和76.2%,CINⅡ、CINⅢ组阳性率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2).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K17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CK17阳性表达率同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γ=0.958,P<0.05).结论 CK17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CK17可作为高级别CIN和宫颈癌诊断及预测病变进展趋势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2及TIMP-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该院1996年--2002年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宫颈浸润癌。31例宫颈内瘤样痛变(CIN)及12例慢性宫颈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1)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3组间MMP-2、TIMP-2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2)CIN组中各级比较,CINⅡ级的MMP-2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INⅠ级和CINⅡ级,而各级间TIMP-2阳性表达差并无统计学意义。(3)CINⅡ级、宫颈癌但未发生转移(宫颈癌Ⅰ期)、宫颈癌已经转移组(Ⅱ期宫颈癌或有淋巴结转移)3组比较,MMP-2和TIMP-2阳性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并。结论:MMP-2及TIMP-2在宫颈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外扩散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均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16^INK4a、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INK4a和PCNA在40例宫颈癌、3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28例CINⅠ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1)p16^INK4a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宫颈癌或CINⅡ-Ⅲ的p16^INK4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Ⅰ,P〈0.01。CINⅠ、CINⅡ-Ⅲ和宫颈癌PC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P〈0.01。p16^INK4a、PCNA表达强度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01。2)宫颈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p16^INK4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中PCNA表达强度呈增强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16^INK4a、PCNA在CINⅠ和CINⅡ-Ⅲ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INⅠp16^INK4a阳性表达是其发生质变的信号,PCNA可作为宫颈细胞异常增殖的灵敏标志。联合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PCNA的表达有助于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郝真  赵万成  杨清 《现代肿瘤医学》2018,(20):3276-3281
目的:通过对比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宫颈锥切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paraffin section examination,PSE)的一致性,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子宫切除术的术前病理确诊方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阴道镜活检病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和Ⅲ级(CINⅢ、原位癌)在我院行宫颈锥切术患者共454例,其中依宫颈锥切术中冰冻病理即刻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患者238例,另外216例为待宫颈锥切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后再次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阴道镜下活检病理、宫颈锥切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的一致性,以及对比锥切术后石蜡病理与再次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的一致性。结果:阴道镜活检与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9.11%(270/303),CINⅡ为63.33%(38/60),22例升级为CINⅢ;CINⅢ为95.47%(232/243),11例升级(9例升级为宫颈癌Ⅰa1期,2例升级为Ⅰb1期)。阴道镜活检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7.53%(352/454)。CINⅡ为22.99%(20/87),67例升级(57例升级为CINⅢ,8例升级为宫颈癌Ⅰa1期,2例升级为Ⅰa2期);CINⅢ为 90.46%(332/367),35例升级(26例升级为宫颈癌Ⅰa1期,7例升级为Ⅰb1期,2例升级为Ⅱa期)。阴道镜活检对宫颈癌的漏诊率总体为9.91%(45/454)。宫颈锥切术中同时送冰冻病理患者303例,宫颈锥切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12%(267/303)。CINⅡ为60.00%(36/60),24例升级(18例升级为CINⅢ,5例升级为宫颈癌Ⅰa1期,1例升级为Ⅰa2期);CINⅢ为95.06%(231/243),12例升级(9例升级为宫颈癌Ⅰa1期,2例升级为Ⅰb1期,1例升级为Ⅱa期)。宫颈锥切术中冰冻病理对宫颈癌的漏诊率总体为5.94%(18/303)。宫颈锥切术中同时送冰冻病理患者303例,宫颈锥切术术中冰冻病理比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7.68,P﹤0.05)。待宫颈锥切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后再次手术治疗的216例患者中,宫颈锥切术后石蜡病理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浸润癌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9.07%(214/216)。结论:阴道镜活检是初步诊断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一种方法;宫颈锥切术具有诊断与治疗的作用,术中冰冻病理(frozen section examination,FSE)能够提早发现部分微小浸润癌及浸润癌,但是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因此,建议对所有无生育要求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应先行宫颈锥切术,待术后石蜡病理回报后再行子宫切除术,以达到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K8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CINⅠ、17例CINⅡ、21例CINⅢ和36例宫颈癌组织中CK8的表达情况。结果 CK8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在CIN和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47.2%和80.6%,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03,P<0.05)。CIN间,CINⅡ、CINⅢ组阳性率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2)。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K8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阳性表达率同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γ=0.979,P<0.01)。结论 CK8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CK8可作为高级别CIN和宫颈癌诊断及预测病变进展趋势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EZH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宫颈癌、90例CIN、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ZH2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宫颈癌组织中,EZH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4/30)、CINⅠ组30.0%(9/30)、CINⅡ组40.0%(12/30)、CINⅢ组56.7%(17/30)和76.9%(50/65)。CIN和宫颈癌中EZH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ZH2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病变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可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