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军利  刘有才  王宁  刘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0,(3):72-72,7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胸科麻醉时用双腔气管导管(DLT)行肺隔离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8例,麻醉诱导后插入DLT,用听诊法定位。观察插管对位成功例数,摆体位后或手术中需调整DLT位置的例数,单肺通气的时间。结果 47例插管一次到位,占总例数的69%。2例定位失败,占2.9%。侧卧后或手术中有6例需要调整深度,占9.1%。单肺通气的时间(62±15)min。结论应用DLT插管可隔离两肺通气,有利于手术野暴露。若遇单肺或双肺呼吸音听不清,如肺大泡(或合并气胸)的病人,常使肺部听诊法定位失败。插管后改变体位应保持头部、颈部、躯干部位的相对位置与平卧位一致,尽量避免DLT在气管内的位置移动。手术中气道压力和SPO2变化对判断DLT位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多次调整DLT仍无法行单肺通气时,应小心施行双肺通气,以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2.
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对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胸科麻醉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行肺隔离时变动体位和手术操作引起DLT管端错位而影响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并探讨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成年胸科麻醉手术患者688例,静脉诱导后插入Mallinckrodt DLT。平卧位用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导管管端正确到位,并确认单肺通气获得完善的肺隔离和通气效果。侧卧位后行非术侧单侧肺通气15min时.以及术中发生肺隔离效果不佳或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用FOB检查DLT管端位置并予以必要的调整。结果 侧卧位后112例患者发生管端错位(16.3%),其中12.8%患者发生低氧血症。3.3%患者出现隔离漏气现象。侧卧位后左DLT管端错位发生率(19.7%)比右DLT(12.2%)高(P〈0.01)。侧卧位时曾发生过管端错位的112例中,术中有16例(14.3%)再次发生管端错位,比侧卧位时未发生管端错位而术中出现管端错位的发生率(1.2%)明显高(P〈0.01)。结论 胸科麻醉用Mallinckrodt DLT行肺隔离时,侧卧位过程可以引起16.3%已正确到位的DLT管端发生错位;在FOB直视下调整管端位置后,术中仍有14.3%的几率再次发生管端错位。  相似文献   

3.
朴龙哲  桂俊杰 《吉林医学》2005,26(8):867-868
选择单肺通气(OLV)、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否就位是胸科麻醉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将我科遇到的病肺气道大出血麻醉,采用OLV处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开胸手麻醉术中已广泛使用,管端正确定位一方面是为获得满意的肺隔离效果,另一方面可保证单肺通气(OLV)时的有效肺泡通气面积,防止缺氧。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DLT定位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使管端正确定位率达100%。本研究通过肺部听诊法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法进行DLT定位,然后分别用FOB进行定位来评估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准确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建荣  刘明娣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25-3826
肺隔离术是现代胸科手术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双腔支气管插管(DLT)是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对双测气道的可控性强,DLT行肺隔离能为胸科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将健肺与患肺隔离,可选择性进行单肺通气,确保健肺有效通气和免受患肺分泌物污染。我院近年来在胸科各类手术中使用DLT,所有患者术前全:身状况良好、各重要脏器功能正常。麻醉前先开放上肢静脉通路,连续监测BP、ECG、SpO2、CVP,麻醉方法采用气管内静脉复合麻醉。麻醉诱导用药:异丙酚1mg/kg-2mg/kg体重,芬太尼2μg/kg~3μg/kg体重,琥珀胆碱1mg/kg体重,快速气管内插入无隆突钩双腔导管(Robertshaw)。麻醉维持: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长短调节给药。  相似文献   

6.
Robertshaw双腔导管插管并发左主支管损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双肺隔离,提高围术期病人的安全性,且方便手术操作,开胸肺手术的麻醉选择常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简称DLT)插管、全身麻醉.Robertshaw DLT更具有插管容易,损伤小的优点,并发主支气管损伤临床罕见.笔者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路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时的价值。方法:选择右肺疾病的开胸手术40例,ASAI~Ⅲ级,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麻醉,采用听诊法与纤维支气管镜检(FOB)相结合确定导管所处位置,并同时监测左、右支气管的呼气末CO2值(Pet-CO2)及波形的变化。结果:DLT在气管内位置改变,左、右呼吸音亦出现改变,同时所监测到的值及波形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结论:DLT插管全麻中两路ETCO2监测在引导DLT插管、定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胸腔手术中双腔气管导管(DLT)麻醉技术及管理。方法择期胸腔手术患者247例,麻醉诱导后插入DLT,先用听诊法定位,不能确定者经纤支镜(FOB)定位引导。观察DLT到位成功例数,术中需调整DLT位置的例数及原因,单肺通气时间。结果 206例插管后经调整顺利到位,41例经FOB定位引导气管导管到位。术中46例(18.6%)欠满意,需采取间断双肺通气,其中15例有明显痰液,31例需要调整气管导管深度,经FOB重新定位或吸痰处理症状改善。术中单肺通气时间为(112±23)min。结论 DLT麻醉技术为胸腔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操作条件,能减轻对肺实质的损伤,防止患肺对健肺的污染,但术中应密切观察,单肺通气经调整仍不能满意后应及时双肺通气,以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9.
熊国强  谢小玲  甘敏 《广东医学》2005,26(6):808-809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方法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胸腔镜微创手术术中需单肺通气的患者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择50例患者入室后先做T5~6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上置管4cm。B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两组病例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Clumenendobronciltube,DLT),用纤维支气管(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生命体征等。结果A组整个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拔管快于B组,FOB检查能准确定位DLT位置,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利于胸腔镜手术的开展。结论胸腔镜手术中应用FOB检查定位DLT位置是单肺通气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合理应用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李珊珊  汪亚宏  王忠慧 《重庆医学》2018,(18):2495-2497
目的 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实施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组(BB组)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再置入支气管封堵器.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并发症及苏醒情况.于双肺通气后5min(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单肺通气后120 min(T3)、双肺通气后30min(T4)、拔管前(T5)、术后1 d(T6)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T1~T5时点吸气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dyn),以及插管、拔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BB组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疼痛发生率、拔管时间明显低于DLT组(P<0.05),T2~T5时BB组Pplat、Ppeak均低于DLT组,T2、T3时BB组的Cdyn高于DLT组(P<0.05);T2~T6时BB组PaO2、PaO2/FiO2均高于DLT组(P<0.05);BB组插管时SBP、DBP、HR均明显低于DLT组(P<0.05).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在食管癌根治术麻醉中表现出明显优势,建议首选支气管封堵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研究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位置多为分析非通气侧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变化[1-2],但对应用非通气侧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判断双腔管位置的标准尚有争议[3].本研究按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检查确认导管管端3种不同位置分析非通气侧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的变化,旨在为临床麻醉中行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判断DLT位置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羿鹤  马光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19-1119
目的了解肺空洞型肺结核病人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实施肺隔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0例空洞型肺结核病人应用DLT时导管型号选择、管端定位的方法进行讨论,并对健侧肺交叉感染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无一例发生健侧肺交叉感染,发生DLT管端错位3例,占本组病例的10%。结论选择合适的DLT并定位准确,对实施肺隔离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胸外科手术需行左侧DLT插管的成年病人10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测定病人隆突水平与左主支气管纵轴垂直平面的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插入左DLT,以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或引导插管、采用“气泡溢出法”和“主支气管套囊压力测定法”判断DLT型号的合适性和插管的准确性。结果合适的左DLT型号与左主支气管内径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46。结论临床上,可根据左主支气管内径测量值指导选择左DLT。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观测肺手术病人在仰卧下行双肺通气(TLV)和单肺通气(OLV)时气道峰压变化,旨在探讨其在判断双腔导管位置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麻醉行双腔导管择管(DLT)时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和支气管封堵器(BB)在单肺通气时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进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LT组和BB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BB或DLT置入,记录两组进行单肺通气后的PetCO2和PaCO2值.结果 进行单肺通气时,DLT组的PetCO2值高于BB组,PaCO2值低于BB组, PetCO2与PaCO2相关性优于BB组.结论 与使用BB相比,使用DLT进行单肺通气更有利于CO2的排出.  相似文献   

16.
胸部手术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进行单肺通气,不仅可以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而且还可以减少纵隔摆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但传统的DLT插管定位方法,由于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准确率和到位率较低.本科于2006年起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用于DLT插管的辅助定位,提高了DLT插管的准确率.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30例开胸手术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纤支镜引导左或右主支气管封堵(封堵组)及左或右双腔支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DLT组),比较两组插管完成时间、单肺通气前后血气分析、气道压力等指标。结果:封堵组平均插管完成时间为5.2min,明显快于DLT组的11.8min;气道阻力峰值封堵组明显小于DLT组,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封堵组均优于DLT组。认为在纤支镜引导下采取支气管封堵行单肺通气耗时较短,且术中血气监测、气道压力等指标变化优于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8.
李桂华 《吉林医学》2013,34(5):916-917
目的:总结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定位中的体会。方法:36例开胸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先采用听诊法定位再用纤支镜定位判断DLT是否到位。结果:经听诊法确认导管已正确到位94%,但用纤支镜检查发现导管到位仅占56%。结论:与临床常用的听诊法定位相比,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双肺气道压差值(airway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lung and two lung ventilation,ΔP)指导双腔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 DLT)插管定位的效率及肺隔离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拟在单肺通气下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随机分为纤维支气管镜(fiber optical bronchoscopy, FOB)组和ΔP组,每组198例,FOB组采用FOB定位DLT,ΔP组采用ΔP定位DLT。比较两组侧卧位后DLT调整时间、DLT插管时间、SpO2及肺塌陷效果满意度。结果 396例患者中,男203例,女193例,年龄36~69岁,平均(56.8±4.8)岁。ΔP组侧卧位后DLT调整时间短于FOB组[(37.73±14.06)s比(51.76±15.7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LT插管时间、SpO2、肺塌陷效果满意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ΔP具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SafeLM新型可视喉罩联合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间行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并接受可视喉罩插管的患者20例(SafeLM组),将同时期在双腔气管导管插管(DLT)下接受相同手术,性别、年龄(±3岁)、手术侧相匹配的20例患者作为配对对照(DLT组)。比较两组间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置管时间、置管后血压或心率波动幅度>15%、单肺通气成功率、肺萎陷程度,以及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次数。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BMI、ASA分级、手术类型、麻醉与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afeLM组患者术后咽喉痛发生率(10%)显著低于DLT组(45%,P<0.01)。SafeLM组置管后心率或血压升高幅度>15%的发生率(10%)显著低于DLT组(40%,P<0.05),置管操作时间[(9.9±3.7) min]显著长于DLT组[(4.7±1.7) min,P<0.01]。两组间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单肺通气成功率和肺萎陷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