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膝前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528例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32例,年龄54~83(68.27±7.29)岁。术中行单纯髌骨周围骨赘清除274例(骨赘清除组),行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254例(关节面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及髋膝踝角等基线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髌骨倾斜角、Blackburen-Peel(BP)指数、外侧髌骨角、髌股指数,以及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清除组和关节面截骨组比较,术前髌骨倾斜角、BP指数、外侧髌骨角及髌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15.00°±1.70°与13.88°±2.87°)、外侧髌股角(6.80°±4.94°与10.72°±4.37°)、髌股指数(2.02±0.43与1.56±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4、9.672、11.995, P值均<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BP指数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赘清除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及髌股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861、12.244, 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外侧髌骨角(8.02°±3.88°和10.7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8, 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KS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截骨组患者术后6个月膝前痛的发生率为0.8%(2/254),低于骨赘清除组(5.5%,15/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P<0.05)。结论 TKA术中髌骨外侧关节面截骨可以在影像学上有效减少髌骨的倾斜角度,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牛津双柱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的25例(25膝)为UKA 组,男7例、女18例,年龄54~81岁;采用TKA治疗的25例(25膝)为TKA组,男6例、女19例,年龄47~8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时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据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U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13~43个月),TKA组平均随访时间22.4个月(12~36个月),两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无患者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及翻修。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到90°所需时间、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上明显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术后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7.84±1.07)、(86.20±1.58)、(90.08±1.61)分,WOMAC评分分别为(12.44±2.95)、(11.20±2.33)、(10.44±1.47)分,VAS评分分别为(2.80±0.71)、(2.20±0.41)、(1.48±0.59)分,ROM分别为109.56°±8.38°、115.12°±11.72°、116.60°±9.14°;TKA组1、6、12个月HSS评分分别为(72.56±1.16)、(81.80±2.12)、(85.64±2.38)分,WOMAC评分分别为(16.72±3.47)、(13.32±1.44)、(12.44±2.31)分,VAS评分分别为(3.32±0.80)、(2.80±0.65)、(2.48±0.51)分,ROM分别为102.80°±12.42°、108.40°±10.72°、110.20°±10.89°,两组术后HSS、WOMAC、VSA评分及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KA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24/25),TKA组优良率为88%(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 P>0.05)。结论 与TKA相比,采用牛津双柱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本体感觉和满意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 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分别应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自带的测量工具测量下肢机械轴,间隔2周重复测量1次。根据下肢全长X线片测得术后下肢机械轴偏离<3°和≥3°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偏离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测量方法之间下肢机械轴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名测量者自身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2和0.975,测量者之间ICC值分别为0.973和0.987,提示可靠性极佳。中立位组48例,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9.44°±1.68°,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结果为179.8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 P>0.05);偏离组通过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8.66°±2.91°,明显大于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176.4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2, P<0.01)。结论 当TKA术后下肢力线处于中立位时,术后短期随访可以使用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对下肢力线进行评估;而对于术后下肢力线偏离的患者,仍建议使用下肢全长X线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 (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5.971、4.199,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的探讨国产手术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赤峰市医院骨关节科2021年5月至9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拟接受THA的患者42例,通过中央随机化系统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19)与对照组(n=23)。2组患者入院后常规行患侧髋关节X线、全骨盆CT等术前相关检查,试验组患者术中应用国产手术导航系统辅助完成THA,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完成THA。2组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感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行髋关节功能锻炼。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髋臼假体角度并计算2组患者髋臼假体角度位于Lewinnek安全区的比例。术后1个月,比较2组患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评估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关节脱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107.7±25.3) min,较对照组[(80.2±21.7) min]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81.6±151.1) mL,与对照组[(233.9±117.7)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257)。术后1个月,试验组髋臼假体角度位于Lewinnek安全区的比例为94.7%(18/19),与对照组[60.9%(14/23)]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9,P=0.010。术后1个月,试验组组患者WOMAC量表评估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分别为(13.8±7.3)、(80.9±6.8)、(602.6±69.4)分,与对照组[(14.8±8.3)、(80.3±7.9)、(588.8±114.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9、0.276、0.458,P=0.257、0.685、0.784、0.650)。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髋关节内收(15.3±4.6)°,外展(33.3±7.7)°,内旋(13.7±4.4)°,外旋(23.9±14.4)°,屈曲(100.0±10.8)°,与对照组[内收(15.7±4.6)°、外展(32.8±7.0)°、内旋(12.6±4.7)°、外旋(19.1±8.5)°、屈曲(95.4±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4、0.146、0.759、1.348、1.251,P=0.785、0.885、0.452、0.185、0.218)。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术后无关节脱位发生,对照组患者关节脱位率为4.3%(1/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4/19),与对照组[13.0%(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P=0.782)。 结论国产手术导航系统辅助THA较传统THA髋臼假体角度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但是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6.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结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选取赤峰市医院骨关节科2018年1月至11月收治的KOA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加速康复组(n=108),遵循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严格执行加速康复程序;对照组(n=112),沿袭传统手术管理模式。制定相同的出院标准,比较2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输血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口渴、饥饿发生率,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术后2周的满意度评分,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术后12、24、48 h,加速康复组术后早期疼痛NRS评分分别为(2.13±1.21)、(2.42±1.11)、(2.83±1.18)分,低于对照组[(3.24±1.45)、(3.35±1.23)、(3.78±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98、3.7689、3.7088,P=0.0002、0.0003、0.0004);加速康复组术后输血率6.5%(7/108),低于对照组[27.7%(3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87,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4.8%(16/108),低于对照组[38.4%(4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41,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口渴、饥饿发生率为12.0%(13/108),低于对照组[41.1%(46/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163,P<0.05);加速康复组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平均为(2.9±1.3) d,少于对照组[(5.7±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01,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2周的满意度评分为(9.8±1.2)分,高于对照组[(8.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2,P<0.05);加速康复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HSS膝关节评分分别为(88.2±13.2)、(87.7±16.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85,P=0.8744);加速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08),低于对照组[9.8%(10/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79,P=0.0324)。 结论采用人工TKA结合ERAS理念治疗KOA,可以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UKA) 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膝骨关节炎( 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术前膝关节本体感觉特征。方法 选取单间室KOA患者29名,15例接受 UKA 治疗(UKA组),14例接受 TKA 治疗(TKA组)。术前1~3 d进行测试,对比UKA、TKA组KOA患者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以及手术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位置觉和运动觉特征。结果 UKA、TKA组之间KSS评分有显著差异,位置觉和运动觉无显著差异;UKA、TKA组患者术侧腿和未术侧腿之间位置觉和运动觉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左、右腿位置觉和运动觉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UKA、TKA组在60°位置觉时术侧腿和未术侧腿均有显著差异,患者术侧腿和未术侧腿的运动觉也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KOA患者术前的膝关节本体感觉明显减退,但UKA、TKA组患者术前本体感觉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与后膝关节囊间隙(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择期行单侧TKA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60~85(69.0±6.1)岁。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为A组,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组为B组,单纯全身麻醉为对照组。观测指标:(1)比较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麻醉前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等基线资料;(2)比较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3)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浓度;(4)比较患者术后6、12、24和48 h运动及静息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5)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2、24和48 h膝关节活动度;(6)比较患者术后一般临床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的补救率及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 (1)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术中切皮、扩髓及手术结束时,A、B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患者术后24 h的IL-1β、CRP浓度对照组均高于A、B组(P值均<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及运动NR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术后12、24、48 h,A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38.4°±8.9°、67.4°±8.2°、82.1°±8.8°)明显大于B组(29.5°±9.6°、61.3°±7.1°、72.3°±7.1°)和对照组(30.8°±6.8°、59.9°±7.6°、69.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7、5.45、14.73,P值均<0.05),B组与对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A组最短,为(27.0±5.8)h、(3.8±0.8)d,对照组为(39.6±6.4)h、(4.6±0.9)d,B组为(47.7±4.0)h、(5.2±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33、11.71,P值均<0.001)。(6)A、B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与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老年患者TKA行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术中及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较好,住院时间短,运动功能干扰小,对TKA后老年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 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6,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r健侧=0.144、r患侧=0.109,P值均>0.05)。结论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KA)-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机械学对线(MA)-TKA手术前后下肢对线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残余内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TKA患者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82岁。TKA术中采用KA技术的1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结论 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断层骨显像辅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30例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足部断层骨显像发现足部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3(65.9±9.8)岁。采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15例,使用足部固定装置;对照组15例,不使用足部固定装置,采用常规体位摆放肢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侧别等基线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足部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融合时X、Y、Z轴三个方向的偏差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95.6°±4.1°)小于对照组(1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7,P<0.001);观察组足部扫描长度较对照组减少27.6%、扫描时间缩短27.8%、CT辐射剂量减少24.1%,分别为(15.2±1.4)和(21.0±1.8)cm、(6.89±0.63)和(9.54±0.79)s、(28.6±2.0)和(37.7±2.9)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0.08、-10.16,P值均<0.001);两组间图像融合的偏差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3、-0.57、-0.13,P值均>0.05)。结论 该足部简易固定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融合质量的情况下得到足的标准解剖位图像,并能降低患者所受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