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医家“形神合一”,道家“我命在我”、“自然无为”,儒家“克己复礼”与佛家“静坐止观”5个精神养生主要的理念,并与当代西方心身医学疗法、心理学积极心理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静默疗法相比较,提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精神养生智慧,对于创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方法,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采用唯物史观原理对运动养生起源、演进及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养生具有如下特点:是在古代哲学观统驭下,在中华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提升人体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病患,进行延年益寿的健身运动;融中国和西方养生文化精髓,养生手段、方法特异性;讲究"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注重意念、调息、调形的一致性;动静互涵,性命双修,形神共养;是经济省钱、简单易行、实效性强的养护生命之道。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采用唯物史观原理对运动养生起源、演进及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认为运动养生具有如下特点:是在古代哲学观统驭下,在中华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提升人体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病患,进行延年益寿的健身运动;融中国和西方养生文化精髓,养生手段、方法特异性;讲究"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注重意念、调息、调形的一致性;动静互涵,性命双修,形神共养;是经济省钱、简单易行、实效性强的养护生命之道。  相似文献   

4.
“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生命观、“形神并重,动静适宜”的养生观、“顺应自然,避邪有时”的预防观、“阴阳失调,邪实正虚”的疾病观、“宏观考察,谨守病机”的诊断观、“整体调控,医患相保”的治疗观,是中国传统健康观念的主要特色,值得认真继承,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养生以整体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与神的融合,人与社会相适应。新安医家徐春甫对养生尤为重视,将儒、道、释三教中的养生思想与中医传统文化中养生思路相互融合,体现在其顺应自然、啬神养形的调养之理,以及慎医忌药、情志养生的调养之法这四个养生理法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养神甚于养形;生病要及时请医生就诊,但应慎用虎狼之剂;老年人通过自我调节使心情舒畅,而子孙敬老也很重要。徐春甫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四时养生的理法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运动养生中的辩证思想.[方法]分别从整体观、发展观、对立统一等三个角度分析中医运动养生的辩证思想.[结果]中医运动养生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指导人们选择运动方法,强调三因制宜的发展观及动静结合的对立统一观.[结论]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运动养生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这些辩证思想对中医运动养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医顺势思维研究(续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顺势思维与养生养生即保养生命 ,增强体质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形成了顺应自然、养性全神、固护肾精、慎事摄身、饮食调养、动静结合等养生原则及方法 ,顺势思维则贯穿于上述养生原则与方法的多个方面。3.1顺应天时自然之势《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各种生理功能与天地自然变化之间形成了近乎同步的节律性 ,故养生当顺应天时自然变化 ,特别是四时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 ,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理。对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已提出了根…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  相似文献   

9.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以和谐有序为主,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奉行和谐、适中、恰到好处的原则。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易知易行,并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