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CT特点。材料与方法:搜集病理确诊的鼻咽癌伴有前组颅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CT资料25例。使用GE Lightspeed GX/i双层螺旋CT;18例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1)两侧海绵窦不对称侵犯,左12例,右9例,双侧4例;(2)受累海绵窦呈局限或弥漫性增厚17例;(3)颈内动脉受累8例,颅神经受累21例,视神经受累3例;(4)海绵窦异常强化17例,脑膜异常强化3例;(5)骨质破坏:蝶窦7例,筛窦3例,颅底17例。结论:CT可精确显示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部位、途径、范围和程度,是优良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MR 3D-FIESTA序列对动眼神经海绵窦段进行解剖显示与研究,为临床提供进一步MR影像解剖信息。方法:38例正常志愿者与8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均行常规SE序列及3D-FIESTA序列扫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建(CR)技术从不同角度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走行情况。结果:38例正常志愿者中40.8%(15例)可以清晰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57.8%(22例)海绵窦段显示欠清晰,可显示部分动眼神经,1.3%(1例)海绵窦段未见显示。8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2.5%可清晰显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62.5%动眼神经部分显示,25%动眼神经未见显示。结论:MR 3D-FIESTA序列结合MR后处理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解剖信息,对于病变累及海绵窦区显示情况较差,但是可提供间接解剖形态信息,为诊断及进一步的手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肿瘤的CT和MRI资料,包括垂体瘤25例、鼻咽鼻窦肿瘤29例、鞍旁脑膜瘤14例、鞍旁胆脂瘤3例、三叉神经鞘瘤6例、海绵窦转移瘤4例、鞍区脊索瘤5例、鞍旁软骨肉瘤2例和鞍旁骨软骨瘤1例.[结果]双侧海绵窦受累26例,单侧受累63例.肿瘤表现为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和外缘膨隆(89例)、海绵窦CT密度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2例)、海绵窦MR信号异常并不同程度强化(68例)、颈内动脉受累(76例)和颅底骨质破坏(47例).[结论]海绵窦肿瘤主要表现为海绵窦形态、密度或信号异常、颈内动脉及邻近结构受侵.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51例经临床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行MRI检查,选择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病变包括海绵窦区炎症6例,颈内动脉(ICA)海绵窦瘘5例。侵袭性垂体瘤10例,鼻咽部肿瘤11例,鞍旁脑膜瘤3例,颞叶间变性胶质瘤3例,三叉神经瘤5例,海绵窦转移瘤3例。结果:(1)全部51例病变侧海绵窦均可见异常信号影,病变侧海绵窦扩大,两侧不对称,(2)10例血管性疾病海绵窦内均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3)在6例海绵窦炎症及25例肿瘤性病变中,共有18例双侧海绵窦受累,23例单侧海绵窦受累;其中双侧ICA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者14例,单侧ICA完全被包绕者2例,单侧ICA大部或部分被饶者14例。结论: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的病变,表现为海绵窦双侧不对称,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形态及信号异常,ICA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或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评价冠状窦(CS)的可行性,并观察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窦口(CSO)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将24例经CTA证实无心脏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和24例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主要评价CS的图像质量、长度、CSO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冠状窦瓣的显示率,并比较心功能正常患者和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大小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CS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达3分,并均有较高的对比噪声比(CNR),心功能正常组CS平均长度(34.3±16.3)mm,与心功能不全组无显著差异(P>0.05),心功能不全组的CSO上下径和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CS,并能够对CSO的大小进行精确测量;心功能不全患者的CSO扩张,其上下径和横截面积大于心功能正常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颌窦病变C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上颌窦CT资料完整的100例患者的临床所见、CT扫描和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9%(89/100);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77/90)。冠状位鼻窦CT能较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情况。结论:CT能显示病变程度、范围,显示鼻窦微细解剖结构,显示微细的骨性结构,显示病变所致骨质破坏程度及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有助临床诊断及治疗。冠状位CT对鼻内窥镜帮助也大。但鼻窦CT对软组织结构成分分辨率低,应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诊断鼻咽癌(NPC)颅底骨破坏的临床价值,分析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途径及CT表现。方法分别利用CT轴位扫描和冠状位扫描29例鼻咽癌患者。结果29例NPC患者,颅底侵犯14例,占48.3%,发生于蝶骨体、斜坡、蝶碟窦、蝶骨大翼、岩尖、筛窦、翼突板、枕骨和下颌窦等部位。结论轴位扫描可清楚显示NPC颅底破裂孔、卵圆孔、棘孔,枕骨斜坡及颞骨岩尖的结构的破坏情况,但对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显示不佳;冠状位扫描能清楚显示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等结构的破坏情况。只有将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位扫描方能较全面了解NPC颅底及颅内早期受侵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100例正常垂体的冠状位CT表现,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正常垂体高度随性别和年龄而变化。青春期女性垂体可高达9.5mm;(2)正常垂体上缘可为凸形,特别是青年女性;(3)青年人垂体上缘凸隆和高度增加可能与垂体处于增生状态有关;(4)正常垂体可表现为非均匀性强化形式,包括前叶层面窦祥低密度(22%)、中间部层面小囊样低密度(10%)和后叶卵圆形低密度(25%)。这些正常表现或变异不应混淆为微腺瘤。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冠状位2D-TOF法MR颅内静脉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的正常表现和伪影。方法冠状位2D-TOF法颅内静脉成像正常人100例,用工作站的交互式血管成像(IVI)界面,分别在自动生成的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图上和原始及重建矢、冠、轴位(S 3P Re)图上,对预定的静脉的显示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并注意图像伪影特点和静脉变异。结果在3D MIP和S 3P Re图上,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透明隔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横窦、乙状窦、枕窦和小脑幕窦100%显示,显示质量高。在S 3P Re图上,Labbe静脉、岩上窦和岩下窦的显示质量优于3D MIP图,两者显示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低信号和流动间隙伪影有形态和部位特点。静脉变异常见,如窦汇的不同吻合形式、横窦发育不全、上矢状窦短小、永存镰状窦、永存枕窦、窦内间隔等。结论大多数颅内静脉用冠状位2D-TOF法可良好显示,容易造成误诊的伪影有特点、易辨认,静脉变异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圆孔解剖结构对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意义。方法:选择20例(40侧)离体头颅标本,行眉弓上水平位切开,观察卵圆孔形态并测量解剖结构。以标本口角旁开2~3 cm为穿刺点,测量经卵圆孔穿刺半月节时,穿刺针与头颅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角度,并观察穿刺针进针深度范围内与海绵窦内组织关系。结果:40侧标本中,卵圆孔多呈卵圆形,其中2例呈长条形。平均长径6.6±1.3 mm,横径3.8±1.0 mm。卵圆孔外缘至正中矢状线平均距离26.1±7.0 mm,卵圆孔前缘至颅底前缘平均距离76.9±10.3 mm。头颅标本自口角旁2~3 cm穿刺至卵圆孔段平均深度77.6±10.2 mm,卵圆孔至三叉神经半月节段长度14.3±4.5 mm。穿刺针与矢状面成角30.1°±10.0°,与冠状面成角37.9°±15.8°,与水平面成角63.4°±13.6°。结论:卵圆孔解剖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保持一定的深度及角度有助于准确经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进而保证临床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