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时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菊 《黑龙江医学》2002,26(8):582-58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 12 0例 ,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和精制腹蛇抗栓酶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 ,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 急性脑梗死 (和进展型脑卒中 )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 ,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3例,对照组27例,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和87.8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9.63%和70.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溶栓组53例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2h、14天时《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增加程度、治疗前与治疗后24小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1天《欧洲卒中量表》评分(79.50±8.87)分,较溶栓前(51.18±10.69)分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溶栓组:分为不同时间窗的A、B两组,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c):采取一般治疗。比较2周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不同时间窗的A、B两个溶栓组,疗效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无论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或是6~24小时之间,均可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超早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 h内),对照组延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6 h),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6 h、24 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3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发病6 h内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14天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组126例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70万单位尿激酶单次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对照组14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mg/d,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溶栓后2h、24h、7d、14dNIHSS评分下降程度及治疗后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溶栓后24hNIHSS较溶栓前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14dNIHSS下降程度、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发病12小时以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7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经临床表现和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90.9%。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94.73%。对照组总有效率75.7%。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3月~2010年10月我院血栓科静脉溶栓75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溶栓时间窗(6h内)使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80万~150万U+生理盐水100ml,在30min内静脉滴注。溶栓24h后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者常规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前、用药后2h、24h、7d、21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75例患者中痊愈(完全康复)3例,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42例,进步20例,无变化2例。溶栓患者中,无继发脑出血发生,有5例脑栓塞患者梗死灶内微渗血,未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3.4%,死亡病例1例。其中〈3h溶栓组再通率为77.8%,而3-6 h溶栓组为64.7%,6-12 h溶栓组为42.9%。〈3h溶栓组与3-6 h溶栓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再通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8例(19.5%),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4.8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显微镜下血尿1例,低血压1例,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拯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尿激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及药物有效安全剂量。方法将ACI 65例分为两组:溶栓组29例实施rtPA0.8 mg/kg溶栓治疗;对照组36例实施抗血小板药物及常规治疗。比较溶栓治疗效果,分析不同时间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溶栓组6h内溶栓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内溶栓组差异更显著(P〈0.01),3~6 h溶栓组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h组基线分值分别与对照组和3 h内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时间窗内使用rtPA0.8 mg/kg静脉溶栓治疗ACI可改善患者预后,3 h内溶栓预后更好,3~6 h的时间窗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基层医院不应该轻易放弃溶栓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溶栓结合血塞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溶栓疗法加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治疗组采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14天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P〈0.05)。结论:采用溶栓疗法结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方法发病6h 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溶栓组(16例,接受rt-PA 40mg静脉溶栓治疗)和对照组(14例,未使用rt-PA,其他治疗同溶栓组)。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24h、10d的NIHSS评分及10d时的Barthel指数,并复查头颅CT,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③结果两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溶栓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栓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50%, P <0.05),溶栓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④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c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0~1h溶栓组、1~3 h溶栓组、3~6 h溶栓组。检测并比较溶栓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 结果 0~1 h溶栓组患者的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均高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功能指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0~1 h溶栓组患者的肌钙蛋白T (c Tn 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相关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0~1 h溶栓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均低于1~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炎性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脏功能越好,心肌细胞坏死越少、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的rt-PA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35例和静脉溶栓组30例,记录溶栓前、溶栓后2、24h和7、30d的NIHSS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溶栓30天后行疗效判定。结果动脉溶栓组平均NIHSS评分结果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74.29%和46.67%,动脉溶栓组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多模式CT指导的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脑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动脉介入溶栓组。治疗前和发病后1、7、14、28d做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脑动脉溶栓组评分迅速增加,与静脉溶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率分别为2.08%与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塞疗效好,而且尿激酶脑动脉内溶栓比静脉溶栓相对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情境下,探讨封面陈述与框架信息清晰度对脑梗死患者溶栓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12月以后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详细封面陈述组(263人)和简单封面陈述组(278名),每组被试均接受模糊信息和详细信息,被试只接受一种信息框架(正面/负面框架).结果 在简单封面陈述组,无论是模糊信息组,还是在清晰信息组,被试均未受框架效应的影响,但均表现为风险寻求(溶栓治疗)(x^2=1.20,P>0.05,x^2=0.15,P>0.05);在详细封面陈述组,清晰信息组被试未受框架效应影响(x^2=0.19,P>0.05),但在模糊信息组,被试受框架效应影响,而在正面框架中,表现为更为显著的风险寻求(x^2 =7.90,P<0.01).结论 封面陈述和框架信息清晰度会影响脑梗死患者的溶栓风险决策倾向,在溶栓治疗中,为提高溶栓率,建议给予详细封面陈述下的正面模糊信息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