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失能、长期照护的概念,综述国内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指出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失能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越来越严峻,建议应建立"医养康护相结合"养老照护模式,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夯实多元筹资机制,加强养老行业监管和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国际上近5年长期照护的研究热点和现状,为我国长期照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ubmed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得到的2012-2016年在国际期刊发表的长期照护文献的主题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icomb软件和gCLUTO软件对主题词进行词频分析和图形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2763篇文献,获得高频主题词43个,通过共词聚类分析总结出近5年长期照护的4个研究热点,即:痴呆患者的照护和临终关怀;长期护理保险和老年人的照护需求;老人的照护质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结论近年来长期照护受到持续关注,但我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了解到国际上长期照护的研究热点为老年人照护需求与质量以及痴呆患者照护等,可供国内长期照护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期照护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采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对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应用长期照护评估工具评估老年人客观需求,进而采取分级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发达国家长期照护评估工具发展完善,不仅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更重视医疗护理评估。我国大陆地区正在试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评估工具针对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参与进行评估。上海作为我国首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评估内容更全面,不仅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还考虑到医疗护理,针对国家提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增加了居家环境评估。我国台湾地区在国外评估工具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更重视主要照护者负荷评估,以减轻非正式照护者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农村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为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健康调查简表(SF-3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开封市648例农村失能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失能老年人的总体生活质量较低,性别、年龄、失能时间、婚姻状况、配偶健康情况、居住情况、子女数、经济状况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与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结论 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发展农村非家庭成员照护模式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广州市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期照护机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试点城市制定受益人资格评估和待遇给付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和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表对广州市长护险定点协议机构的48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工时测量法对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进行测量。结果: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24 h直接照护时长为(66.04±34.87)min,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是否有医疗护理项目是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照护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护需求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长护险试点城市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资源消耗量建立受益人准入门槛和制定待遇支付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公平地分配长期护理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保障失智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各个国家都对长期照护保险进行了探索。本文探讨了我国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后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将失能失智检测与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结合,构建统一的失智失能等级评估标准(避免多份评估工具叠加使用,同时增加检测类目、打破量表间的界限),对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并将老年人的分级照护制度融入长照险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了解社区老年人养老健康照护需求的关键问题。[方法]2016年10月─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福建省泉州市社区的200名老年人进行健康照护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养老健康照护需求问卷得分中,以日常生活需求最高,以身心社会需求最低;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与身心社会需求呈正相关。[结论]基于社区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需求现状,初步建立"家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物业中心"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及身心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坚持"居家护理"理念,服务项目丰富,重视人员教育和培训,民间与政府通力合作等;照护模式分为机构式、小区式及特殊性3种。认为我国长期照护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借鉴台湾地区的长期照护经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20世纪70年代倡导社区照护,此后在近40年的时间内,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了解发达国家和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政策发现:我国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政策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文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提出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慢性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我国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1].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4-2-1"家庭结构及"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此情形下,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各国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的养老方式,成为新时期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居家照护服务是老年人得以安全、健康享受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而老年人对居家照护服务的接受程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的实施.本文对国内外居家照护接受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居家照护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更好地促进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照护评估并进行分级照护是保障医疗和养老资源公平分配的基础,然而我国养老照护评估指标与体系尚未完善。分析国内外养老照护评估现状,指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分级照护评估方面的不足与改进对策,提出构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分级照护指标体系,推动养老照护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汉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及需求,为构建适合武汉市市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现状及需求调查表对武汉市813例失能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13例失能老年人中居家照护者492例(60.5%),机构照护者321例(39.5%),其中养老机构照护者216例,医疗机构照护者105例。由家属照护者308例(37.9%),由家属和陪护共同照护者204例(25.1%),自我照护者158例(19.4%),由陪护照护者143例(17.6%)。照护需求方面:784例(96.4%)能得到生活照料服务,176例(21.6%)能得到医疗康复护理服务,76例(9.3%)能得到精神慰藉服务,61例(7.5%)能得到社会交往服务。729例(89.7%)对长期照护服务有需求。494例(60.8%)希望接受居家照护,224例(27.6%)希望接受社区居家照护,95例(11.7%)希望接受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最希望社区提供的照护服务是生活照料,其次是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以补充和支持居家照护。[结论]轻度、中度失能老年人以居家照护为主,重度失能老年人以机构照护为主;失能老年人的家属是其主要照护者;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有需求,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居家照护,逐步建立以居家照护为基础、社区居家照护为支撑、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介绍国外的老年人全包服务项目、以绿色农场为基础的日托中心、社区综合护理体系和痴呆症友好社区等长期照护服务,以及目前国内痴呆症长期照护现状,以期对我国痴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能力评估标准。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半结构式访谈等初步建立评估标准, 通过德尔菲法对15名专家进行咨询, 最终建立了老年人长期照护能力评估标准。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有效率均为100%, 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2。确立了包括自理能力和疾病轻重程度2个一级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感知觉与沟通、疾病轻重4个二级指标以及包含了卧位状态、认知功能、意识水平、患病情况等在内的39个三级指标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能力评估标准。结论建立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能力评估标准科学、可靠, 可为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等级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育性全程照护理念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发育性全程照护理念对58例早产儿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即环境的照护、"鸟巢"式照护、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的照顾护理、抚触等措施.结果:54例早产儿体质量增长明显,住院时间缩短,生存能力增强.结论:对早产儿实施发育性全程照护,提供最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对疾病的恢复和生长发育有益,从而减少伤残发生,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逐渐增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提出“健康老龄化”的议题,即从老年人内在能力、生活环境及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入手,纵向追踪老年人内在能力的轨迹,进行个体化的干预以阻止或逆转内在能力的下降,将老年人功能发挥最大化,并先后发布老年整合照护指南和手册指导健康老龄化的实施。我国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将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突破口,颁布一系列政策并开展广泛试点。该文对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整合照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城镇社区独居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健康照护需要问卷,对某城镇社区186名60岁以上的独居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城镇社区独居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中以生理需求的"在家中安装紧急救援通报系统"(x-x=4.35分)最高;而以社会需求的"社区有日间照护中心需求"(x-x=3.69分)最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社会需求呈正相关。[结论]护理人员应积极关注城镇社区独居老年人的健康照护需求,以提升社区独居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长期照护服务系统软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表、长期照护需求调查表对泰安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220名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总分为(55.71±10.51)分,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医疗保健服务;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与慢性病患病数量、能力等级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与经济来源的社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和能力等级是长期照护需求的正向影响因素,居住情况和经济来源是长期照护需求的负向影响因素。[结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力等级和居住状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失能老年人需求为向导,根据需求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人数与日俱增,长期照护需求不断增加。目前的传统照护方式已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需求。应对失能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也是失能老人研究中的热点,现对其研究进行综述,旨为我国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进行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梁惠连 《全科护理》2016,(22):2357-2359
[目的]探讨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志愿者的需求及影响因素,为长期照护人力资源模式构建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家庭、养老院、医院抽取失能老年人150例,采用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志愿者选择意愿及志愿者服务内容问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50例失能老年人愿意接受志愿者服务的比例为76.8%,排在前4位的志愿者服务内容是关怀访视、交通接送服务和休闲娱乐、送餐服务。患病种类数目、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医疗保障、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程度是影响失能老年人选择长期照护志愿者服务意愿的因素。[结论]患多种疾病、无配偶、文化程度高的失能老年人更愿意接受志愿者服务;希望提供服务内容主要是关怀访视、交通接送服务、休闲娱乐和送餐服务;对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志愿者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倡导志愿者服务理念,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