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宋炳礼  王剑发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91-2293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神经一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等先兆,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我国城市居民患病率为6.30‰。目前治疗此病多采用药物为主。如镇静剂、谷维素、麦角胺类,但临床效果不佳。多年来笔者选用对穴疗法,针刺太冲、中渚穴。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电针"翳风"治疗偏头痛7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偏头痛,属中医学的"头痛"、"头风"范畴,是由于头部某些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或某些液体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头痛,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笔者近年来采用独穴疗法,电针刺双侧翳风穴,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物贴穴治疗慢支,哮喘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军 《中医药信息》1993,10(6):21-23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是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慢性顽固性疾患,现代医学认为与感染、变态反应、免疫机制低下、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临床多具有咳嗽、气喘、咯痰等表现,属中医“咳喘”、“哮证”等范畴。由于病因复杂,经常发作.常规治疗既难以长期坚持,又无特殊疗效,而本着“未病先防”、“内病外治”思想创立的中医药物贴穴疗法却以其简捷的治疗方法、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欢迎。自《张氏医通》贴穴奇方降世,后人广泛采用,不断发展,已由固定方穴、单用药物贴敷发展到通过辨证选方选穴、添加溶媒、离子导入、超声疗法、穴位埋值及针灸、艾药等多种方式提高疗效。现就近年药物贴穴方面的临  相似文献   

4.
药线穴位埋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药线穴位埋藏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穴、药、线 (针 )三者结合。自制 4种药线 ,分别具有宣肺平喘、抗敏解毒、调节免疫功能、扶正固本等作用。辨证取线、选穴 ,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病87例 ,主要观察症状的改善 ,发作次数、程度 ,肺活量变化及免疫学测定等。结果 治疗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免疫功能调节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药线穴位埋藏能有效地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1)小指痛。可能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有少冲穴,另一侧有少泽穴。少冲穴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少泽穴是小肠的经穴,小肠情况不佳时,可用力按压此指尖。(2)无名指痛。可能是喉痛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以苍龟探穴针法针刺膻中、肺俞、膏肓。每日治疗1次,疗程10d。观察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后患者肺部症状积分、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FVC、FEV1、FEV1%、FEVI/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患者吴××,男,51岁,住南京广州路21号.患胃病已20余年,时常发作.近一年来,胃痛加剧,泛吐酸水发作不休,痛苦非常.虽经多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效,遂来试行针灸治疗.经在中脘、上脘、脾俞、胃俞、内关、梁丘、足三里、内庭、公孙等穴交换施针三次后,疼痛虽止,但嗳酸仍多,精神不佳,面色  相似文献   

8.
眼针治疗支气管哮喘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双胜 《中国针灸》2004,24(11):778-77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多由气候变化、饮食不良、精神刺激等因素诱发,呈反复发作性.笔者近年运用眶周眼区穴的眼针治疗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78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病程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据临床观察,脾胃湿热、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笔者近年来应用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0例,同时采用法莫替丁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疗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針灸科采用单刺四神聪穴治疗癲癇病三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治疗的病例看来,用单刺四神聪穴确能加速症状的好轉,縮短治疗日期。茲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这三例患者是經我院儿科依据发作病史診断为癲癇症,曾經用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轉来我科。患者病史最长者八年,最短者一年。发作时立即丧失意识和昏瘚,呈现强直性的痙攣、眼斜、口吐涎沫、咬舌等症状。每次发作时約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觉醒,发作次数不等、一般一月发作2—3次、其中一例每日发作2—3次,患者多在白天发作、有时夜間也发作。二、經穴定位:四神聪穴是經外奇穴中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即时效应不同时程即时总体疗效缓解率,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少阳经特定穴组)、对照组B组(非经非穴1组)和对照组C组(非经非穴2组),每组各30例,均针刺治疗30 min.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0.5,2,4,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头痛强度,以判定即时疗效.结果 少阳经特定穴组24h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非经非穴1组(P<0.01),各时相缓解率均高于非经非穴2组(P<0.01).结论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急性发作,即时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3例,采用头针与体针配合针法治疗,头穴留针,体穴速刺,治疗3周.结果:基本控制4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2例.结论:初步证实针刺治疗有效,可作为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脑功能区的激活特点.方法 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分别施以不针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可视性脑功能变化图.结果 外关穴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显著激活;外关穴假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4、6、7、19、22、41区显著激活;外关穴针刺组与假针刺组比较,BA13、42区和小脑显著激活.结论 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针刺激活的脑功能区所调控的功能与外关穴的主治功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定喘穴穴位注射治疗喉性干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源性咳嗽常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我们采用核酪注射液,定喘穴穴位注射治疗喉源性咳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设立了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对86例喉源性咳嗽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核酪注射液,定喘穴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抗菌素、解痉剂和止咳药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5%,两组经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且治疗组复发率低.提示穴位注射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快炎症吸收,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  相似文献   

15.
<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了解穴位名称的含义,有助于对穴位性能的掌握.在十四经穴中,涉及"肓"字的穴名有4个,即:膏肓、肓门、胞肓、肓俞.此4穴虽看似差不多,但实际意义及功能作用大不相同.本文试就"肓"穴的穴义和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78年以来采用穴位植入羊肠线方法治疗癫痫,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治法1.选穴: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分型、病程长短、发作次数与频率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不同的穴位.主穴:百会、大椎、哑门、腰奇、长强、神门、心俞.  相似文献   

17.
针刺足少阳经经穴为主治疗偏头痛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针刺足少阳经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足少阳经经穴的特异性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足少阳经经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针刺足少阳经经穴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有效改善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结论:针刺足少阳经经穴能有效地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胆囊炎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针刺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方法:取期门、日月、胆囊穴、胆俞、阳陵泉、丘墟、太冲等穴针刺治疗.结果:共观察68例胆囊炎患者,其中急性胆囊炎19例,痊愈12例,有效7例;慢性胆囊炎(包括急性发作者)49例,痊愈13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89.71%.结论:本疗法疗效确切,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陈以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81-1482
1 瘛脉(Chi Mai) 瘛脉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头部的穴位,瘛脉穴最早记载于<甲乙经>.瘛者,指筋脉痉挛,<素问·玉机真脏篇>曰: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如瘛厥、瘛纵;脉者,络脉也.机体患病,特别是惊风抽搐发作之时,本穴所在之耳后部位常现青紫如鸡爪形状的脉络,以三棱针刺该络脉血如豆许则能控制瘛纵发作的作用,故名瘛脉.<孔穴命名的浅说>:瘛脉,因其穴治瘛脉症,故名瘛脉.<甲乙经>:小儿痫痉……瘛脉……主之.<灸法口诀指南>:平时此处不见静脉,病时乃得见.<灵枢·五邪>所载:取耳后青脉以去其掣,即指本穴.观乎古文验于临床,本穴命名,既依其功用,更据其病形,是功效和病理特征结合的具体运用.本穴尚有资脉、资生、体脉等别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下针刺神门穴和大陵穴激活不同脑功能区的观察,探讨两穴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纳入右利手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针刺受试者的右侧神门和大陵穴,在fMRI下采用组块刺激模式进行扫描,所获得数据通过Matlab软件SPM5模块分析,观察两穴的脑激活区。结果:针刺神门穴主要激活的brodmann分区为:左侧BA10、BA13、BA47、BA22;右侧BA40、BA44。针刺大陵穴主要激活的brodmann分区为:左侧BA46、BA47、BA22、BA10、BA45;右侧BA44、BA9、BA6、BA40。结论:针刺神门穴与大陵穴激活的脑功能区不完全相同,两穴共同激活区为语言、认知功能等相关区域;神门穴特异激活情绪控制等区域,大陵穴特异激活自主神经功能支配等区域,两穴针刺效应各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