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烈冲突,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维新思潮成为当时温州知识群体的思想主流,而教育则成为知识群体在维新思潮下的重要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近代维新思想家代表陈虬创办了中国近代民间第一所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笔者通过对利济医学堂的办学宗旨、模式、经验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在形成初期受到我国古代自然哲学整体观的影响,倾向于从整体角度追问生命是什么、疾病从何而来、健康如何实现,逐步确立了以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医学理念、认知方式和实践模式,将其贯穿于自身理论体系并付诸于全部医学实践。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发展,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水平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与统治者对医学和医生的态度息息相关。中医学的整体思想渗透在医疗活动和医事制度的方方面面,它同中国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一起,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医学研究历程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不仅是国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医学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尤其是近代正值中医学受到强烈攻击的年代,章太炎以其学术大家的地位,支持中医学发展,重视中医学研究,倾心中医学教育,对中医学发展直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近代中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章太炎的医学、医事活动展开研究,探讨了章太炎一生的医学研究历程,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与阐释章太炎的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代山西"中西医汇通"医事述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山西是中国近代中医研究较为活跃的省分之一,尤其是在中西医汇通的实践方面,有许多特点和值得研究之处,其医事特征有如下5个方面:中西医汇通的政策环境,以改进中医为宗旨的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兼授中西医课程的山西医学传习所,以融会中西医药为刊旨的《医学杂志》,供职山西的中西医汇通著名医家等。  相似文献   

5.
从古希腊时期家族式的内科医师行会到近代各类医学团体形成,西方社会对医事活动的管理历经行会、教会、政府和社会等不同阶段,其间医学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也正是由于医学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可持性发展。因此,医学教育的发展是医学职业规范化的前提,医学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医学职业的不断分化,而随着医学职业社会化管理工作的推进,行业自律性不断增强,医学职业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6.
医事法学专业是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有效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对医事法学专业进行药理学双语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对医事法学专业药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翟方明  胡良平 《医学教育探索》2006,5(6):546-547,554
医事法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鉴于跨越医学和法学两个学科的特点,医事法学本科教育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疗活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复杂认知过程,也是医者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多次构象过程.不同的医者,由于其知识积累、临床经验和阅历的不同,即他们对同一个疾病的构象不同,导致最终做出的判断也不完全相同,这种认知差异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医者.文章从医者的思维构象入手,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医者诊疗思维构象特点的形成过程,提出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系统建模,能为医者诊疗经验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提供可行的技术平台,是在更大范围内对医者诊疗思维的拓展与明晰.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医学进入温州后,逐步改变温州原有医药模式,也改变了中医的诊疗和教育模式。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温州中西医学相契相生,不断成长,加之近代温州医药人才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翻开了近代温州医学的新篇章,打开了温州迈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的大门。本文就近代温州医学在中西医疗机构、中西医学教育机构及中西医药行业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水窗春呓》上卷作者欧阳兆熊在"江浙医生"一文中记叙了自己在同治五年的有关医事活动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时医"费伯雄医派的看法。由于当时黄元御医名已著数十载,欧阳氏对其敬崇深厚而奉为经师,所以携黄氏医学广赠医学同仁,不意此时江南孟河医学已渐入鼎盛,费伯雄声名正炽,江南医家深为仰望或追摹,"怠慢"了黄氏医书。失落之下,欧阳氏著怨愤之语,对费伯雄及其代表的孟河医学是不公允的。黄元御和费伯雄只是代表不同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皆为医学正途,都是医学大家。  相似文献   

11.
徐润之,字松生,号松龄,浙江平阳人,清末民初浙南闽北名医。耽好道家之学,精内妇儿各科,尤长于温病,主张汇通中西医学,重视近代医学教育,曾创办中西医专门学校、松龄中医学校,著有《松龄医铎》《华佗疡科拾遗》。《松龄医铎》为医学丛书,8编7册,分别成书于1902~1911年间,统一刊行于1912年,现收于《温州文献丛书》重刊。其书各编内容、学术和编排结构等均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徐定超进士出身,出任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教习。他经历了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始创与发展的全过程,见证了清末的学制改革,特别是医学教育的改革。他对中医教育有重要贡献,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3.
钱塘医派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塘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 ,延续至清末光绪年间 ,历经 2 0 0余年。早期人物有卢之颐、张遂辰 ,中期代表人物为张志聪、张锡驹、高世 ,晚期有仲学辂。他们尊经崇古学术思想一脉相承 ,办学讲医培养人才风气相袭 ,研究经典医籍前赴后继 ,并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中 ,顺时而成 ,乘机发展 ,最终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集讲学、医疗与经典医著研究于一体 ,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医学流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徐灵胎“元气论”的学术思想。[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认真研读徐灵胎的医学著作,并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总结、概括徐氏“元气论”学术思想。[结果]经研究提炼,徐灵胎“元气论”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徐氏认为元气为医家活人第一大义,医者当深究根本,顾护元气。在理论上徐氏认为元气先天定分,宰于气血之先。五脏真精乃元气分体。在临床上徐氏将元气思想实际应用于以元断病,邪元相并,慎用温燥三个方面。[结论】徐灵胎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元气论”。徐氏的“元气论”不仅在中医精气理论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临床辨证施治上极具特色。其学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佛医著作《一得集》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学术思想、学术地位,探讨清代普陀山佛医文化代表人物心禅及其代表作。[方法]查阅各版本《一得集》资料及相关史料,研究该书的作者身份、刊印历史,总结该书的学术思想,探讨该书的学术地位。[结果]《一得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医理,中卷、下卷记载医案,作者是清代普陀山僧医心禅。心禅少年时在普陀山出家,精通针药,后于舟山、宁波、杭州等周边地区行医,留下不少行医事迹,将行医心得和医案编辑成书,称为《一得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心禅勤恳好学、医术高明、身份神秘,该书具备一定学术价值,多次刊印基本能够满足传承需要。[结论]《一得集》是清代佛医著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由普陀山僧医完成的佛医著作,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南宋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一书,于外科之创设,有发凡起例之功,是中医外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系统梳理该书传世诸版本的源流承递,并实地考察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3种版本,经研读比较,认为以日本津轻氏校刻之《真本外科精要》为最佳。此本较好地保存了陈氏原著旧貌,且校勘精审,洵为研究陈自明及宋代中医外科学术思想之善本。  相似文献   

18.
北宋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张医药扶持、重视顺时奉养、提倡精神摄养,对元、明、清时期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探讨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呆病健忘的学术思想,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论治特点等方面加以论述,认为重视老年人生理特点,防治呆病健忘注重顾护脾胃,交通心肾,祛痰贯穿始终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和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琉球先后派遣20余批留学生前来中国,其中不乏学习医学者。《琉球百问》是清代名医曹存心与其海外弟子、琉球人吕凤仪,探讨医学问题的问答记录。它不单单是一本医书,而是中医海外传播的重要见证,亦是清代中国培养琉球医学人才的鲜活个案。清代琉球来华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扩大中国医药在琉球的影响力、促进琉球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加强和巩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