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增加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方法抽取5只犬骨髓20 ml,经Ficoll分离单核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经vWF抗染色鉴定.建立犬双侧肢体缺血动物模型,将Dil荧光标记的内皮细胞植入缺血肢体中.结果 CD34+干细胞移植4周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缺血肢体中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动脉造影见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侧枝循环明显增加,微血管密度检测移植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2.0±2.8 vs. 5.0±1.6/每高倍镜视野,t=4.17, P<0.05);干细胞移植的肢体ABI平均为0.58±0.14,对照肢体ABI平均为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 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促进缺血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增加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方法抽取5只犬骨髓20ml,经Ficoll分离单核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经vWF抗染色鉴定。建立犬双侧肢体缺血动物模型,将Dil荧光标记的内皮细胞植入缺血肢体中。结果CD34+干细胞移植4周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缺血肢体中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动脉造影见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侧枝循环明显增加,微血管密度检测移植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2.0±2.8vs.5.0±1.6/每高倍镜视野,t=4.17,P<0.05);干细胞移植的肢体ABI平均为0.58±0.14,对照肢体ABI平均为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促进缺血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治疗裸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裸鼠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应用添加诱导因子的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分化并于培养7 d后进行鉴定.采用20只裸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将体外诱导分化7 d并摄取CM-Dil的内皮祖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进行细胞移植到实验组,对照组注射培养基.2周后计数心梗区域新生毛细m管密度及心梗面积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新生血管的荧光.结果 体外诱导7 d后贴壁细胞CD34阳性率达(50.48±5.17)%,CDl33阳性率达(19.12±4.37)%.实验组平均梗死面积为(8.27±1.64)%,对照组为(14.30±2.84)%(t=-4.78,P<0.05);实验组每高倍视野平均新生血管密度为14.29±1.38,对照组为10.17±1.72(t=4.71,P<0.01);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新生血管有红色荧光.讨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进行细胞移植到建立心梗模型的裸鼠后可在心梗区域形成新生血管,从而并改善梗死部位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的心肌与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量效关系。方法结扎F344大鼠的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模型建立1周后将3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将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为1×103个(组1)、1×105个(组2)、1×107个(组3)注入心肌缺血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血清IMDM。于模型建立前、细胞移植前和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射血分数(EF)。细胞移植后4周行BrdU、闰盘连接蛋白(Connexin43)、肌球蛋白重链β(MHC)、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α-SMA着色的功能小血管数量。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组1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4±0.16vs.0.36±0.15,P>0.05),组2EF较组1明显增高(0.54±0.20vs.0.34±0.16,P=0.004),组3EF较组2明显增高(0.71±0.24vs.0.54±0.20,P=0.018)。细胞移植后4周,组2BrdU和MHC双阳性的细胞个数明显多于组1(323.20±91.62个/高倍视野vs.51.75±27.58个/高倍视野,P=0.049),组3的细胞个数明显多于组2(409.75±106.65个/高倍视野vs.323.20±91.62个/高倍视野,P<0.001),对照组为0±0个/高倍视野。组1、组2和组3大部分移植细胞MHC、Connexin43染色呈阳性,心肌缺血区内可见大量α-SMA抗体,部分形态不规则。对照组和组1梗死区域有新生血管形成,组2较组1增多(28.38±12.79个/高倍视野vs.22.75±9.07个/高倍视野,P=0.015),组3较组2增多(35.63±13.27个/高倍视野vs.28.38±12.79个/高倍视野,P=0.002)。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缺血心脏的功能,且心肌细胞新生和心功能改善的程度均呈现移植细胞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梗死心肌后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贵州香猪24只,按照计算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抽取骨髓液3 ml,按照Wakitani的方法培养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5-aza)诱导后,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别经局部注射和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对照组以DMEM作对照.术后3周、6周取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Ⅷ因子表达.结果实验组梗死区3周、6周bFGF、VEGF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计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能分泌VEGF、bFGF,诱导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重建大鼠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对缺血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能力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方法 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溴氮胞苷 (BrdU)标记后显微注射于结扎冠状动脉后的大鼠缺血心肌内 ,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 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 ,并通过超声多普勒、心肌核素显像、免疫组化和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来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 实验组MSCs移植 4周后 ,在缺血心肌区内可发现不同分化阶段的心肌样细胞。超声检查发现实验组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SPECT显示实验组心肌核素摄取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促新生血管形成方面 ,实验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 5 )。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重建缺血心肌 ,增加心肌灌注 ,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