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申玲  孙明 《临床医学》2009,29(1):64-65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择期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分别采用0.375%罗哌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24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结果两组相比,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力血压、心率和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腺瘤手术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麻醉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50例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ASA)Ⅰ-Ⅱ级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LB)组和布比卡因(B)组。两组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LB组(25例)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2ml,B组(25例)0.5%注入布比卡因2ml。结果两组病人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和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切皮、术中腹腔牵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硬膜外用药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5)。结论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麻醉质量可靠,两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颈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将罗哌卡因100mg稀释到30ml(0.333%,A组)、40ml(0.25%,B组)。记录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明显高于B组(83%),P〈0.05。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消退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5)。A、B两组局部麻醉药中毒例数分别为0例和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ml较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罗哌卡因在颈丛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在颈丛阻滞中的效能及对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ASAⅠ-Ⅱ级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两且,分别采用0.375%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供20ml,行颈深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后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相同,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血压及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腺瘤手术应用罗哌卡因颈丛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0.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以0.5%布比卡因作为对照。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时,于肌间沟注射0.5%罗哌卡因(n=15例)或0.5%布比卡因(n=15例),观察感觉阻滞、运动阻滞、镇痛和肌松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起效快、范围广。运动阻滞效果好,但时间短于布比卡因。镇痛和肌松质量优于布比卡因,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0.5%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行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5例。Ⅰ组:0.5%左旋布比因;Ⅱ组:0.5%罗哌卡因;Ⅲ组:0.5%布比因;行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Ⅰ、Ⅱ和Ⅲ组首次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4.73±0.48)、(14.39±1.53)和(13.824-1.31)ml。Ⅱ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比Ⅲ组长(P〈0.05),Ⅱ组Bronmge评分为1分的例数多于Ⅲ组(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SBP在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及运动阻滞起效时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三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7.
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用0.298%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进行颈丛神经阻滞,并观察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与麻醉效果。结果:Ⅱ组比Ⅰ组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浓度用于颈丛阻滞,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袁明清  张艳萍 《临床医学》2006,26(12):19-22
目的比较0.5%、0.75%左布比卡因和0.5%、0.75%布比卡因用于低位硬外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左布比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肢手术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病人76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19例)用0.5%左布比卡因20ml,B组(19例)用0,5%布比卡因20ml,C组(19例)用0.75%左布比卡因20ml,D组(19例)用0.75%布比卡因20ml,手术部位为股都及其以下区域。硬外穿刺间隙为第3~4腰椎棘间隙,骶向置管3cm。注药后测定阻滞平面和起效时间,判定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术后创口开始疼痛时间和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可能的并发症。结果A组和C组各1例阻滞失败外,四组其余病例阻滞起效时间均〈12min(P〉0.05);注药20min后C组和D组分别有12例和13例下肢完全不能举动,A组和B组无一例下肢完全不能举动(P〈0.01);A组运动阻滞程度低于B组,而痛觉阻滞时间长于B组(P〈0.01);A组和B组运动阻滞程度、痛觉阻滞时间及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均低于C组和D组(P〈0.01);C组痛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D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1),而运动阻滞程度相似(P〉0.05)。感觉阻滞优良率100%。无局麻药中毒病例及特殊并发症出现。结论0.75%左布比卡因和0.750k布比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效果相似并具有一定的术后镇痛效应,0.5%左布比母因可用于肌松程度要求低的下肢手术,0.75左布比卡因适用于任何下肢手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手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使用25ml 0.5%的布比卡因和罗比卡因,通过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药物注射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感差形成时间、镇痛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比较两种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与布比卡因组相比,罗比卡因组患者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感差形成时间、镇痛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更短(P0.05);两种药物镇痛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外伤患者麻醉中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罗比卡因效果明显,起效快、对运动阻滞小,镇痛时间长,是一种新型麻醉药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将地佐辛5 mg与局部麻醉药(0.375%罗哌卡因20 mL+1%利多卡因15 mL+1∶20万肾上腺素1 mL)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B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联合局部麻醉药(同A组);C组仅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同A组。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后1 h及术后4、8、12、24、36、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毕至术后VAS3分的时间),不良反应。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B、C组(P0.05)。A、B组术后8 h时的VAS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24 h时的VAS明显低于B、C组(P0.05);3组麻醉后1 h及术后4、36、48 h时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连续臂丛阻滞术后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应用于上肢连续臂丛阻滞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45例拟行上肢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R组、B组和N组,每组15例。术前均予肌间沟径路或腋路臂丛阻滞以及臂丛神经鞘内置管。术后R组与B组使用便携式病人自控镇痛泵,泵内液体分别为0.125%的罗比卡因和0.125%的布比卡因,N组为对照组,观察24h。记录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镇痛药使用情况,记录R组与B组患者的运动阻滞、麻木感、局麻药用量、满意度、镇痛技术问题和并发症。结果:R组与B组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均较低,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N组疼痛评分在术后0h、3h时与R组和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6、12、18、24h均较高,与R组和B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R组与B组镇痛满意度较高,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阻滞、麻木感、补充用药、局麻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问题与并发症两组发生率均低。结论:0.125%罗比卡因与0.125%布比卡因均可有效地用于上肢术后的连续臂丛阻滞病人自控镇痛,并且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各类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15ml,联合1.73%碳酸利多卡因15ml,共30ml。按手术部位的不同,分别从肌间沟和腋路给药。观察生理指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时间及感觉阻滞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B组优者达92.5%,A组麻醉优者达65.0%,A组有4例患者术中感疼痛明显需加用静脉辅镇痛助药物。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罗哌卡因联合碳酸利多卡因经肌间沟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麻醉效果优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primary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and duration of analgesia when tramadol was added to 0.25% bupivacaine for continuous psoas compartment block (CPCB) using visual analog pain scores. Thirty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ized into two equal groups ( n  = 15). Visual analog scale pain sco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 during the 48-hour follow-up period. Rescue analgesic consumption,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the satisfaction scores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groups ( P  > 0.05). Success with catheter placement adjacent to the lumbar plexus was 100%, and none of the patients developed any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conclusion, tramadol does not provide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nalgesic action as an adjunct to 0.25% bupivacaine for CPCB.  相似文献   

15.
杨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90-292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三种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腰麻用量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3 mL(15 mg),B组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2 mL(10 mg)+硬膜外充填(0.25%布吡卡因10 mL),C组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7.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腔喉罩复合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对老年患者锁骨骨折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年龄60~80岁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使用气管插管全麻;B组:使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复合同侧颈浅神经丛阻滞麻醉;C组:使用双腔喉罩插管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后5 min(T1)、麻醉操作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与T1时刻比较,A组患者在T2,T3,T4时刻的HR、BP有显著升高,明显波动(P0.05),B组与C组患者在T2,T3,T4时刻的HR、B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各时间点Sp O2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0%、40.0%和20.0%。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与B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腔喉罩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朱卫兵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565-8569
背景:目前,对髋关节置换临床上的麻醉用药方案较多,但在选择麻醉药物上的争议还较大。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用体积分数0.75%的罗哌卡因、0.5%的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监测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相对布比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具有更加显著的稳定性;切皮前、切皮后20 min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增加(P〈0.05);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阻滞平面固定的时间与麻醉过程持续的时间都较长,且最高阻滞平面较大(P〈0.05);Bromage评级效果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3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中不良反应方面总体表现均较好。结果证实,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作为麻醉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总体上效果都比较好,不良反应少。同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相比,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髋关节置换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好、感觉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弱、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成两组(n=30).L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 5%左旋布比卡因15 mg+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液,B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5%布比卡因15 mg+10%葡萄糖1 mL配成重比重液,观察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开始消退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开始消退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阻滞程度2~3分者,L组低于B组(P〈0.05).L组感觉阻滞开始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B组在麻醉后30 min时收缩压(SBP)较L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和舒张压(DBP)无明显改变.[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时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且手术后运动阻滞恢复更快,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是临床上布比卡因的良好替代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75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5例。Ⅰ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患者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Ⅲ组患者先采用0.4%罗哌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辅助麻醉。观察3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等情况。结果 3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BP、HR、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Ⅰ、Ⅲ2组(均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瘙痒及呼吸抑制。Ⅲ组患者恶心、呕吐及头昏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2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0.4%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10mg的混合液25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明显增强臂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呼吸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