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痫样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痫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痫样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痫样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连续24h监测无发作的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贝美格静脉注射诱发痫性发作.辅助定位致痴灶。方法:在视频头皮或深部电极脑电图描记监测下,对需手术治疗的25例顽固性癫痼患者,以25mg/min的速度静脉匀违注射贝美格。最大剂量为150mg,对有发作的患者根据症状学和脑电图发作波形确定致痫灶。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临床发作25例(83%),其中21例(84%)能通过脑电图大致判定致痫灶,与日常发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8%)能大致判断癫痫起源侧别,1例无法判定致痫灶,1例(4%)出现新症状,其深部电极脑电图显示贝美格诱发的致痫灶与自然发作脑电起源不符。临床发作者注射贝美格剂量为(108.0±30.8)mg,发作后均静脉沣射0.2g苯巴比妥,发作停止时间为(3.0±1.0)min,发作前未见诱发出新位置的痢样放电。结论:贝美格诱发试验在诱发痫性发作对致痫灶定位有辅助作用,其原理可能与其使致痫灶的痫样放电被激活或使之更加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在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ZN8000型EEG仪对临床确诊的1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监测时间2.5~28h平均用18.8h。结果:共监测到93次临床发作,睡眠中发作54次,清醒时发作39次,发作持续时间7~120s,平均34.8s。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双眼向前或向一侧凝视11例,头向一侧转动9例,一侧面部或肢体抽搐9例,行为或口咽自动症6例,精神症状5例,姿势性发作5例,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15例。发作期EEG示癫病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综合波)12例,阵发性高幅慢波5例,未见异常1例,EEG异常率95%。发作间期EEG示中高幅阵发性慢波3例,阵发性痫样放电9例,未见异常6例,EEG异常率65%。结论:Video-EEG对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有重要诊断价值,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青霉素致癎动物模型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样发作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在立体定向指导下,将脑电图(EEG)记录电极植入24只Wistar大鼠海马、颞叶和额叶皮质中。手术后1周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青霉素300万单位/kg(致组)或等容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后连续描记EEG 120 min,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海马和大脑皮层EEG变化特点。结果:①青霉素致组大鼠样发作程度均达到Ⅳ-Ⅴ级;②同时在海马和皮层记录到各种形式的癎样放电波,如棘波、棘慢综合波、尖波、尖慢综合波、或阵发性节律等;③大多以同步放电起始,个别以海马或皮层先出现样放电,然后同步化。结论:①青霉素致惊厥大鼠的癎样发作基本上是全面性的,②其EEG主要是大脑皮质、海马同步放电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快速建立实验性癫癎动物模型。方法:17 只大鼠右侧海马和11 只鼠右侧杏仁核均埋植电极,用IS2 型智能刺激器,以200600 μA 电脉冲刺激点燃海马杏仁核。结果:电刺激可诱发癎性发作和后放电,癎性行为分为五级,后放电呈高幅棘波。在点燃过程中,可记录到两种脑电活动:癎性脑电活动和自发性癎性脑电活动。随着电刺激次数的增多,发现Ⅱ、Ⅲ级癎性行为伴随较短的后放电时程,Ⅳ级以上癎性行为伴随较长的后放电时程。对原参数的刺激,大鼠癎性发作的敏感性增强并可持续数周。结论:应用低频短间隔电脉冲刺激大鼠海马或杏仁核可快速建立稳固的动物癫癎模型。  相似文献   

7.
皮质发育障碍模型鼠脑皮质形态学和致痫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质发育障碍(DCDs)大鼠脑皮质形态学及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的情况,探讨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方法:建立DCDs动物模型,观察其行为、EEG改变,采用HE染色、Nissl染色和Timm’s硫化银组织化学染色,肉眼和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皮质形态变化,评估海马苔藓纤维发芽情况,各组数据取苔藓纤维发芽评分,采用非参数秩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Nemenyi法。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和母鼠组大鼠无抽搐发作,F1代组少数自发性癫痫发作,大多表现活动增多、兴奋躁动、搔抓和“洗脸样活动”频繁。②大多数皮层电极EEG示小波幅节律为主,无典型的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综合波发放。③F1代鼠脑皮质结构紊乱,双侧海马CA3区均有苔藓纤维发芽(P〈0.05),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脑结构未见异常。结论:脑皮质和海马的结构异常及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DCDs导致癫痫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卵巢激素在癫痫发作中所起的作用,本实验采用记录脑电图(EEG)同时观察行为的方法,观察了雌二醇(E2)、孕酮(P)对马桑内酯(CL)致痫大鼠行为及皮层、海马EEG的影响。结果显示:E2能缩短CL致痫大鼠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增加痫波发放频率。与之相反,P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延长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潜伏期,减轻痫性发作程度,减少痫波发放次数。此为雌激素的致痫及孕激素的抗痫作用提供了行为及电生理学证据。本文还对雌、孕激素的基因和非基因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及TNF-α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后马桑内酯(CL)刺激纯化培养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将上述两种条件培养基提取液(ACM)分别注入正常大鼠侧脑室,观察动物行为与脑电图的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与海马中生长抑素(SS)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侧脑室注射TNF-α刺激后的条件培养基提取液可引起大鼠Ⅲ级癫痫样发作及典型的尖波、棘波、棘一慢波癫痫样脑电图表现,侧脑室注射TNF-α反义寡核苷酸阻断后由马桑内酯刺激的条件培养基提取液,大鼠无癫痫样行为发生。结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可诱导大鼠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0.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脑电图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MD)的脑电图改变。方法:详细观察PKMD41例的临床特征,全部进行了常规脑电记录,21例进行Holter脑电长时间监测,在脑电图监测下8例作运动诱发试验。结果:11例有自发痫样放电,1例美解眠诱发阳性。5例临床发作时2例有癫痫样放电,8例运动诱发试验皆阴性。用具有Na^ 通道阻断作用的多种抗痫药治疗均有效。结论:PKMD部分患者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有痫样放电,具有癫痫的某些性质,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对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和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观察丹参的抗痫效果。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PTZ)致痫组、丹参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戊四氮致痫组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75 mg/kg);丹参干预组先给大鼠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0 ml/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戊四氮;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大鼠注射戊四氮后,观察其行为学改变,描记脑电图。各组大鼠于戊四氮注射24 h和72 h后处死,取含有海马的脑组织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照相,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各组大鼠海马结构内GFAP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和平均灰度值测定。结果 (1)行为学改变:丹参干预组大鼠痫性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明显小于戊四氮致痫组(P〈0.05)。(2)脑电图显示,两组在发作期无明显的脑电图改变;在发作后恢复期,丹参组与PTZ组相比,脑电图出现棘波的频率低(1次/5s vs 8次/5s),波幅低。(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①24 h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TZ组海马内GFAP表达量增多,以齿状回和CA3区最为明显。GFAP阳性细胞突起增多、增粗、分支增多,细胞着色加深。丹参治疗组GFAP表达较注射PTZ组增多,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突起数目增多,长度增长,细胞着色更深。②72 h组:PTZ组和丹参组与正常组相比,GFA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痫性痉挛模型大鼠的发作等级和发作时间,癫痫发生后24 h海马内GFAP表达增多对机体可能有保护作用;丹参可能是通过促进GFAP表达增高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成药醒脑静(XingNaoJing,XNJ)对戊四氮慢性点燃癫癎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模型组、制模并药物干预的醒脑静组、苯巴比妥组及中西药合用(醒脑静+苯巴比妥)组,观察分析醒脑静对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首次出现发作时间、各阶段发作级别、发作潜伏期及持续时间和脑电图的影响。结果:醒脑静组首次出现癫癎发作时间较模型组延迟(P〈0.01),发作级别降低(P〈0.05,P(0.01),发作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癫癎发作波频率和波幅降低。醒脑静组与苯巴比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合用组各指标与醒脑静单用组或苯巴比妥单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具有抑制戊四氮诱发癫癎的作用,与抗癫癎西药合用抗癫癎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枕叶癫痫(OLE)手术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27例难治性癫痫经过带蝶骨电极的长程V—EEG监测,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视力视野检测结果确定癫痫起源位置为枕叶,对该27例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OLE的长程VEEG特点。结果:癫痫起源位置的EEG定位,4例位于颞枕区、4例顶枕区、1例颞顶枕区,18例单纯枕区。OLE具有较高视觉先兆出现率,本组为21例(78%)。发作间期EEG可以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常,②慢a节律或广泛θ节律,③一侧枕区脑波被抑制,④一侧或者双侧枕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⑤病灶周围脑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⑥病灶一侧半球各导联均分布有异常电活动,⑦异常电活动主要为尖波及尖慢波。OLE发作期初期(起始)EEG具有以下特征:①一侧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②一侧颞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③一侧顶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④半球优势异常放电,⑤无侧别优势。结论:OLE具有相应的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结合影像学以及视力视野检查结果能有效诊断OLE,为准确定位提供一定可靠依据,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的临床、脑电图(EEG)和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特点.方法:总结40例JME病例的临床、EEG和 SPECT显像等资料.结果:年龄6~32岁.病程2周至19年,平均(4.12±3.95)年.病因:家族史7例.临床表现:有肌阵挛发作性抽动40例(100%),兼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6例(90%),兼有失神发作12例(30%).常规EEG检查13例,正常5例,异常8例 长程EEG监测27例(V-EEG 21例,AEEG 6例)均异常,总体异常35例(87%).异常者中,广泛性31例(89%),局灶性异常4例(11%) 多棘慢波31例(89%),高波幅慢波2例(6%).发作间期SPECT正常11例(28%),异常29例(72%).低灌注12例(41%),高灌注17例(59%).异常灌注部位41个,额叶占40%.影像学异常5%.结论: 有关JME的诊断,在把握好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长程EEG监测显得很重要,SPECT显像的额叶异常灌注灶的证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生物反馈(又称脑电图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试验组进行EBF训练来强化Ca导联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而同时抑制θ节律,共3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进行空白对照。对试验前后的临床发作情况和脑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共56例完成了30次的EBF训练,其中36例为试验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经EBF治疗后,试验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25%。试验组重度异常脑电图所占的比例由47%降至28%,总好转率为56%(20/36)。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EBF训练,在强化C4导联SMR节律的同时抑制θ节律,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良性枕叶癫痫(BECOP)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特点,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7例BE—COP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早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EBOS)组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LOS)组,对比研究两组的起病年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发作时间分布、临床特征、EEG改变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EBOS组平均起病年龄为(5.2±2.8)岁,以自主神经症状发作为主,发作频率低而持续时间长,有夜间发作倾向;LOS组平均起病年龄为(10.3±3.2)岁,发作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视觉症状常见,可出现视幻觉,易继发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以白天发作为主。两组患儿头眼偏转发作、跌倒发作及发作后头痛、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发作间期EEG大部分显示枕区为主的棘、尖慢波,但EBOS组较局限且波形典型,LSO组易于泛化。发作期显示枕区或额区为主或全脑节律性棘慢波活动。EBOS对抗癫痫药物反应好,单药治疗23例(92%)可完全控制发作;LOS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稍差,14例(63.6%)可控制发作,5例好转,3例无效。结论:EBOS和LOS在起病年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发作时间分布、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视觉症状、EEG放电特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差别,综合分析可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后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并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资料。结果:25例患儿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岁零2个月,平均2岁零10个月。临床表现、脑脊液与影像学均符合病毒性脑炎标准。痉挛发作发生在起病后30~90d,22例(88%)患儿的痉挛发作不成串,3例(12%)为成串痉挛发作,6例(24%)为不对称痉挛发作;脑电图背景节律均不正常,18例患儿存在局灶性或一侧性慢波,发作间期癎样放电为局灶性、一侧性或广泛性,仅2例(8%)患儿为高度节律紊乱。7例伴有部分性发作,5例伴有肌阵挛发作,4例伴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伴有强直发作。25例患儿经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妥泰、拉莫三嗪或激素等治疗,11例(44%)发作无变化,9例(36%)发作减少≤50%,5例(20%)发作减少≥50%,无1例发作完全消失。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痉挛发作出现在疾病的恢复期,痉挛发作不成串,脑电图无高度节律紊乱,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α-Asarone)对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acid,KA)癫痫大鼠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10)和癫痫模型组(n=40)。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单纯癫痫模型组(即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6mg/kg)组,中浓度(12mg/kg)组和高浓度(24mg/kg)组。α-细辛醚组在术前30rain经腹腔注射给药,术后立即应用数字化EEG仪进行连续描记30min。观察各组大鼠EEG痫性丛状放电波发生频率、波幅变化和每一丛状放电波中峰电位数目(numberofspikesineachburst,NSEB)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EEG未描记到痢性丛状放电波,KA组大鼠EEG可观察到明显的痢性丛状波发放,其发放频率、波幅变化和NSEB值均较α-细辛醚中、高浓度组高(P〈O.05);低浓度旷细辛醚组癫痫大鼠丛状波发放频率与K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但其波幅和NSEB值变化不明显(P〉0.05)。在各α-细辛醚浓度组间,低浓度组在丛状波发放频率、波幅和NSEB方面与中、高浓度组相比存在差异(P〈o.05);中、高浓度组间差异不明显(P〉O.05)。结论:α-细辛醚可减少KA癫痫大鼠脑电图的痼样放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