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在解剖学实验教学时,发现1例骶骨先天性发育异常,现报道如下.成年女性骶骨,由4块骶椎长合而成,前面观察,只有3对骶前孔,其第1骶椎上缘最宽处11.8 cm,第4骶椎下缘宽3.6cm.后面观察,只有3对骶后孔,骶管后壁缺如,完全开放,形成典型的骶椎裂.据有关资料报道,骶骨只由4块骶椎构成者占3.47%.同时合并骶椎裂者则极为罕见.骶骨的形态异常与骨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活体多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发育异常,如能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会对神经系统的生后发育、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神经源性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正>作者在我院教学使用的骶骨标本中,发现有两块骶骨特殊,这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现报道如下:形态观察: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都各有5对骶前孔和5对骶后孔。与最常见的骶骨比,都多出了一块骶椎,多出了1对骶前孔和1对骶后孔。由于多出一块骶椎,所以,骶曲曲度与常见的骶骨明显加大。测量数据:第一块,如图一、二所示。从腹侧面测量(图一),骶岬中部至第六骶椎腹侧缘中部直线距离为11.7cm,沿骶曲弧线测量的距离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4.
对人体科技馆的6号骶椎腰化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体质测量与统计学综合考察,发现该标本第1、2骶椎仅部分骨化,前缘明显唇状突出,右侧骶骨翼愈合不全,右侧第1骶孔向外裂开;第1、2骶椎上下关节突未愈合,之间的骶管敞开形成"U"字形骶2裂,骶管裂孔前后壁紧贴形成为闭合;耳状关节面左高(平对第1骶椎上缘)右低(平对第1骶椎下缘)。体质测量统计数据表明该骶骨倾向于男性,1~2椎体融合线中点至前弦垂直距为-5.8 mm,纵弯曲指数比正常值小13.02,长宽指数比正常值小11.11,表明该骶骨为一先天性过屈"狭骶型"畸形。  相似文献   

5.
对人体科技馆的6号骶椎腰化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体质测量与统计学综合考察,发现该标本第1、2骶椎仅部分骨化,前缘明显唇状突出,右侧骶骨翼愈合不全,右侧第1骶孔向外裂开;第1、2骶椎上下关节突未愈合,之间的骶管敞开形成"U"字形骶2裂,骶管裂孔前后壁紧贴形成为闭合;耳状关节面左高(平对第1骶椎上缘)右低(平对第1骶椎下缘)。体质测量统计数据表明该骶骨倾向于男性,1~2椎体融合线中点至前弦垂直距为-5.8 mm,纵弯曲指数比正常值小13.02,长宽指数比正常值小11.11,表明该骶骨为一先天性过屈"狭骶型"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开展子宫骶韧带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膨出提供解剖学基础资料。方法:取正常成年女性防腐标本15具,其中10具半侧盆腔标本,观测子宫骶韧带及相邻结构解剖形态。结果:子宫骶韧带大部分与第1~3骶椎相连,与第4骶椎多不相连;子宫骶韧带分颈部、中间部、骶骨部,其分别距离输尿管的长度为(0.8±0.5)cm、(2.4±0.8)cm、(4.0±0.7)cm;输尿管盆部分3段,其长度分别为:壁内段(4.6±0.9)cm,子宫主韧带内段(1.7±0.5)cm,膀胱后间隙内段(2.4±0.6)cm。输尿管膀胱后间隙内段距离坐骨棘的长度为(4.8±2.0)cm。结论:子宫骶韧带及相邻结构的解剖形态对临床开展子宫骶韧带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及阴道膨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一具男性童尸时,发现双侧二腹肌变异,现报道如下:在正常二腹肌内侧出现副二腹肌变异,左侧前腹长2.6cm,宽0.6cm,左侧后腹长2.3cm,宽0.5cm;右侧前腹长3.1cm,宽0.7cm,右侧后腹长2.4cm,宽0.7cm.两侧肌束与中线交叉后止于正常二腹肌中间腱.该副二腹肌的神经来源为下颌舌骨神经.以其纤维方向及附着点,可以认为此肌的作用大致与二腹肌相同,并尚有紧张下颌舌骨缝固定口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老年人腰骶椎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学数据,为探究老年人第5腰椎~第1骶椎(L5~S1)轴向融合术(AxiaLIF)手术通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防腐固定、血管灌注的老年人骨盆段标本,解剖骶前间隙,观察骶前筋膜层次、骶前血管和盆内脏神经等,测量4对骶前孔间距和盆内脏神经的相关解剖数据。根据Marotta方法,2种通道模拟L5~S1AxiaLIF手术置入导针,测量导针在骶前间隙中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导针从尾骨尖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74.4±11.9)mm和(169.8±12.3)mm;导针下缘到盆内脏神经的最短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8±5.1)mm和(26.4±5.5)mm;导针从尾骨切迹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的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是(155.2±10.6)mm和(153.0±9.5)mm;导针下缘到盆内脏神经的最短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6.6±2.8)mm和(18.9±3.8)mm;两侧的盆内脏神经长度,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2.1±2.4)mm和(23.3±3.2)mm。结论:根据解剖和AxiaLIF模拟测量数据,导针从尾骨切迹到第5腰椎上皮质中点通道符合老年人骶前间隙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1.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 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 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 mm) 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骶骨的畸形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本文就400例骶骨标本及800例有关X光像进行研究。 2.骶骨常见之畸形变异有骶骨节数之增减;隐性脊柱裂及浮棘等,骨胳标本之研究中发现具正常5节者285例,占71.2%,骶尾椎62例,占15.5%,腰椎骶化22例,占5.5%,骶椎腰化13例,占3.3%,其他18例,占4.5%,S_1及S_2有脊柱裂者115例,占28.7%,骶管全部开放者12例,占3%,X光像观察发现具正常5节者640例,占80%,骶尾椎70例,占8.75%,腰椎骶化67例,占8.37%,骶椎腰化7例,占0.87%,S_1及S_2有脊柱裂者153例,占19.1%,骶管全部开放者41例,占5.1%,具浮棘者86例,占10.7%。3.本文另就骶管裂孔的大小各径进行测量,其底之横径平均为18.22mm,底至尖之距离平均为26.7mm,尖部之前后径平均为5.45mm,尖部一股对第四五骶椎处。4.上关节突之关节面最常见者为斜位,但也有不少作冠状位及矢状位,两关节突对称者占65%,不对称者占21.7%,显明不对称者13.3%。5.耳状面之范围多位于上二三节间,两侧对称者占86.7%,不对称者占13.3%。6.骶骨之曲度有甚多变化,上直下屈者占17.2%,均匀屈曲者54%,极度屈曲者11.8%,平直者11%,上伸下屈者6%,X光像具水平骶椎者占4.5%。7.骶骨之棘突显示退化,本文就棘突之数目作了分析。8.本文报告二例严重骶骨先天性畸形。9.本文对各种畸形变异之临床意义作了简要之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部内脏神经和血管的保护.方法:解剖32具成人躯干标本(女15、男17)和31侧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结合腹腔镜手术,观测有关的盆腔血管神经的形态及定位.结果:(1)骶中静脉大多1支,61%偏左,骶外侧静脉53%为两支,骶前静脉丛在骶曲处密集粗大,骶椎椎前穿通静脉在第4、5骶椎前方形成静脉窦,且与骨膜结合紧密.(2)盆从位于距直肠外侧约1.1cm和距直肠膀胱陷凹上外测约4.7cm处的骨盆侧壁.左右腹下神经分别于骶骨岬上下1.0~2.0 cm的范围内分出,其夹角约95.9°.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周围至骶骨岬下2 cm之间.(3)腹腔镜下骶前间隙主要由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填允容易分离,解剖层面清晰.结论:手术中应找准解剖层面,根据血管神经的定位以神经为导向进行分离,可避免损伤盆部的内脏神经及骶前静脉丛.  相似文献   

14.
骶骨前庭是指骶骨翼与骶骨体移行处最狭窄的三维可用空间,是通向骶骨椎体的解剖入口,分为骶1前庭、骶2前庭.目前国内外对骶骨前庭解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选取32例骶骨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第1骶椎前庭三维的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15.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胸大肌前有三条变异肌 ,左侧两条 ,右侧一条 ,均为纵行排列。现报导如下 :左侧第 1条为内侧靠近前正中线。长为1 1 .5cm,上端起于胸骨左侧 ,下端止于第 5肋 ,上端肌宽 2 cm,下端肌宽 1 cm,肌的上端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0 .5cm,下端肌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2 cm。左侧第 2条在第 1条的外侧 ,长为 1 2 .5cm,上端起于 2~ 3肋间 ,内侧缘距正中线4.5cm,下端止于第 5肋下缘 ,内侧缘距前正中线 4cm,上端肌宽 2 cm,距前正中线 3 .5cm,下端肌宽 3 .5cm。右侧 1条肌肉长 1 3 cm,上端起于胸骨角右侧 ,下端止于第 6肋上缘 ,上端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面面积的影响。方法 观测50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男28例,女22例)及其骶髂关节面,并测量关节面面积以及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时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的面积,并计算出该切除面积占骶髂关节面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男性经第1骶后孔上、下缘,第2骶后孔上、下缘切除的骶髂关节面所占的平均面积百分比为:72.6%、47.5%、22.4%、12.3%。1例(3.57%)经第3骶后孔上缘可切除约5.0%的关节面。女性各百分比为:76.1%、53.8%、26.4%、17.0%。2例(9.09%)经第3骶后孔上缘可切除约9%的关节面。结论 经第3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国人骶骨的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作者观察测量了203个国人的骶骨。2.骶管平均高度是66.8毫米;入口横径平均为31.0毫米,矢状径平均为14.0毫米;出口矢状径平均为5.9毫米,小于2.0毫米者占5.0%。3.骶裂孔可分为三角形23.0%,尖长形19.4%,方形11.3%,长方形11.3%,马蹄形20.0%,其他15.0%为变异的不规则形。4.在骶骨上测量了上下位骶后孔之间的距离及左右位骶后孔之间的距离。5.就203个国人骶骨岬观察的结果,具有重岬者占11.8%;其中85.7%为正常的单岬;于产科内诊测量骨盆入口直径时,应注意重岬。6.耳状面下缘位于第3骶椎中部以下者,男性占74.0%,女性占66.0%,耳状面下缘位于第3骶椎中部以上者,女性占34.0%,而男性为26.0%,女性的耳状面短于男性的耳状面,由于女性骨盆上所有关节面比较男性短的原故。7.骶骨最大高径平均为108.0毫米;上部最大幅径平均为111.0毫米;中部幅径平均为85.0毫米;最高曲径平均为119.0毫米;骶基矢状径平均为31.0毫米,幅径平均为50.0毫米。8.骶骨指数平均为102.7,骶幅指数平均为76.6,骶曲指数平均为110.2,骶骨曲差指数平均为1.85,骶基指数平均为63.3。9.骶骨与骶部麻醉有很大的关系,Trotter及Letterman和卜国铉均曾论及,作者检查203个骶骨中,亦发见阻碍针刺的各种情况,认为在进行国人骶管阻滞麻醉时,应注意下列几点:a)测定骶裂孔位置时,勿误将裂孔边缘的结节状隆起(158.0%)认为骶角,可摸测骶中嵴的末端膨大(58.0%)作为辅助的标志。但也有呈一对结节将隆起者(16.0%)。b)针刺宜在正中线进行,裂孔常有高低位置不同,先从低位针刺,(方形及三角形骶裂孔共占34.3%)再渐行高位针刺(长方形,尖长形及马蹄形骶裂孔共占50.7%)。c)针刺受阻时,应考虑其他15.0%的骶裂孔的变异形状或针刺不入亦应考虑骶裂孔尖端矢状径小于2.0毫米。 d)针刺后软部组织肿胀而药液外漏时应考虑到骶管后壁的全部开放或部份缺裂的情况共占25.5%,不过其中17.5%为骶管后壁上部的裂口,对此并无妨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第5腰椎横突肥大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第5腰椎、骶骨各390块,测量第5腰椎横突、椎间孔的上下径和前后径。结果:第5腰椎横突正常上下径为13.3±2.6mm,前后径12.4±2.5mm。第5腰椎肥大的横突上下径为20.9±2.4mm,前后径30.9±3.3mm。第5腰椎横突肥大L5~S1椎间孔的前孔,左侧:上下径11.5±4.3mm,前后径10.5±2.7mm;右侧:上下径10.2±4.5mm,前后径9.6±3.0mm。结论: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引起L5~S1椎间孔的前孔狭窄,累及第5腰神经为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当影响下肢运动时可行横突的肥大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骶管裂孔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骶管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40例正常成人骶骨标本,观察骶管和骶管裂孔的形态,测量两侧骶角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测量第二骶椎下缘水平与两骶角连线的垂直距离。结果①骶管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首先两侧骶角并不都是对称位于后正中线两侧,其中较多的是左侧骶角比较靠近后正中线,40例中有13例,约占32.5%;骶管裂孔的形态以三角形和长尖形居多占57.5%;其次是马蹄形、正方形以及长方形占42.5%;②测得左侧骶角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平均为(0.78±0.06)cm,右侧骶角距后正中线的距离平均为(0.94±0.06)cm;测得第二骶椎下缘水平与两骶角连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73±0.22)cm。结论①骶管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其中较多的是左侧骶角比较靠近后正中线,所以对骶角不对称的病人,作骶管麻醉时,可考虑左侧卧位。②根据我们测得的数据,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麻醉范围和麻醉效果,骶管麻醉进针的部位可以考虑在两骶角连线的中点偏左0.1cm处,进针的深度正常成人在不超过2.4cm的范围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广西出土104例华南人男性骶骨作了观察与测量,其中壮族30例,汉族54例。结果:弓长:119.83±1.14;前弦长:107.02±1.08;最大宽:112.48±1.23;弓高:21.33±0.55;弓高垂足点至骶岬间距:65.17±1.08;骶基矢径:31.57±0.25;骶基横径:46.97±0.59;骶后孔间横距:第1对:38.07±0.37、第2对31.72±0.40、第3对28.21±0.38、第4对25.95±0.26;骶后孔间纵距:第1-2对:左16.29±0.23、右16.06±0.21;第2-3对:左14.08±0.21、右13.93±0.20;第3-4对:左11.78±0.18、右12.11±0.17。骶后孔横径:第1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