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于医院住院的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监测患者第1天、第3天、第5天血小板计数,100例患者分为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20例和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80例,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除采取积极抗感染治疗措施外,不予以其他治疗,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同时给予人免疫球蛋白10 g/天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 100例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感染部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其中多系统感染7例。100例重症感染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热27例,体温为37.7~40.0℃;出血11例,表现为各脏器、皮肤和穿刺部位出血;合并感染性休克5例。中性粒细胞增高24例,血培养阳性17例,痰培养阳性24例。病毒感染28例、细菌感染29例,真菌感染15例,未明确病原体28例,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未明确感染来源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1.72±15.61)、(55.36±11.23)、(65.23±12.75)和(61.47±13.9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进一步两两比较,病毒感染组血小板计数最高,细菌感染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最低(P<0.05)。观察4周后,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血小板计数基本恢复正常58例,未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组仅有8例血小板计数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症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以病毒、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真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相比,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降低更明显。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对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引起的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败血症184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及真菌组,比较不同病原菌所致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1)血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18株,占64.13%;革兰阳性菌45株,占24.45%;真菌21株,占11.41%。(2)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三组间起病日龄和出生胎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120、6.046,P<0.05)。两两比较显示,革兰阳性菌组、革兰阴性菌组与真菌组出生胎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起病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Z值分别为3.465、22.748、11.496,P<0.05)。两两比较显示,革兰阳性菌组的血红蛋白高于真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血小板计数比较(Z=4.406),革兰阳性菌组与真菌组血小板计数比较(Z=3.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和真菌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3,P<0.05)。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组三组间细菌性脑膜炎、休克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382、81.662,P<0.05)。两两比较显示,在细菌性脑膜炎方面: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Z=6.511),革兰阴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Z=3.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方面: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Z=72.482),革兰阳性菌组与真菌组比较(Z=3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中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患儿,革兰阳性菌组中早发型、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细菌性脑膜炎、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组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比例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另外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在临床特点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sane》2014,(4)
目的探讨小儿肺部不同细菌病原体感染时,人体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血清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的变化。方法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肺部感染患者83例,分为革兰阴性菌组(49例)、革兰阳性菌组(34例)。入院后对患儿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mL,行PCT、CRP测定,白细胞计数等检查。结果革兰阴性菌组PCT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P0.05);两组患儿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结论降钙素原可用来区分肺部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感染,而CRP及白细胞计数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根据患儿的预后分为两组:好转组32例和恶化组18例。分别在入院后第1、2、3、4、5d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分析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恶化组患儿入院第1d的血小板计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入院后第2、3d的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之后维持稳定状态;而恶化组患儿从入院后第2d起,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对判断重症肺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警价值,可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判断重症感染休克患者病情以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住院部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重症感染休克患者共计5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入院后1d、2d、3d以及出院前/死亡前3d、2d、1d各个时间点下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检出值以及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小板计数方面,随着病情的发展,生存组患者检出值呈上升趋势,死亡组患者呈下降趋势,两组不同时间点下检出值以及平均值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平均容积方面,死亡组患者入院后1d、3d以及死亡前2d、1d检出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分布宽度方面,随着病情发展,生存组患者检出值呈缓慢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检出值呈缓慢上升趋势,两组入院后3d以及出院前/死亡前2d、1d检出值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预后下血小板参数变化趋势不同,可通过对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动态监测对患者病情以及预后进行科学判断,有推广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和肝素钠抗凝静脉血及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对36名血小板数量正常的患者抽取静脉血,分别使用EDTA-K2(充分摇匀)、肝素钠、EDTA-K2(不充分摇匀)抗凝进行血小板计数及血涂片瑞氏染色观察。结果 EDTA-K2(充分摇匀)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185±42)×109/L,肝素钠抗凝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为(98±35)×109/L,组间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7.85,P<0.01)。肝素钠抗凝静脉血标本静置20 min后加入EDTA-K2抗凝剂结果为(189±39)×109/L,与EDTA-K2(充分摇匀)血小板计数结果(185±42)×109/L比较,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05)。EDTA-K2(不充分摇匀)抗凝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为(57±18)×109/L,与EDTA-K2(充分摇匀)血小板计数结果(185±42)×109/L比较,组间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24.82,P<0.01)。结论使用EDTA-K2(充分摇匀)对血小板计数影响最小,EDTA-K2钙离子螯合剂可可逆性地使初发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危重症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共16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6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均较对照组高,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可溶性P选择素=10.52,tD-二聚体=5.03,t血小板计数=11.66,均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TT =0.87,tPT =1.05,tFib =0.72,均P>0.05)。随着病情程度加重,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均较前升高,血小板计数较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可溶性P选择素=50.45,FD-二聚体=50.88,F血小板计数=24.49,均P<0.05),APTT、P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PTT =0.61,FPT =0.77,FFib =0.66,均P>0.05)。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与疾病危重程度呈现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疾病危重程度呈现负相关。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容易出现凝血机制异常,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与疾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合理分流急诊抢救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1 069例急诊抢救室的患者进行MEWS,比较入住重症病房、普通专科病房及急诊转留观患者MEWS评分的差异.结果 急诊抢救室患者MEWS分值不同.将入住重症病房和死亡患者合并为入住重症病房患者,MEWS≥7分患者入住重症病房比例[37.8 (14/38)]高于MEWS 3~6分和0~2分患者[2.1% (6/289)和0.1%(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00,54.000,P< 0.01).结论 MEWS为合理分流急诊抢救室患者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 - 19)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31日 - 3月31日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91例确诊COVID - 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入院后第一次实验室检查的淋巴细胞计数及各类亚群计数,通过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7.966,P<0.001;F = 53.574,P<0.001;F = 42.563,P<0.001;F = 34.949,P<0.001)。危重型CD4+/CD8+比值呈异常升高状态,高于普通型、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49,P = 0.010)。危重型B淋巴细胞计数(CD19+)、NK淋巴细胞计数(CD16+CD56+)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048,P = 0.021;F = 3.667,P = 0.030),普通型、重症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VID - 19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改变对生存状况的预测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入住ICU的82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28 d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49例,死亡组33例。收集患者入ICU 0 h、24 h、48 h、72 h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计算各时间点PLT变化数与患者生存状况。结果存活组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psis-related or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physiology and chronichea lth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22±0.76)μg/L、(46.70±28.04)mg/L、(5.78±1.92)分、(17.79±8.02)分均低于死亡组的(2.38±1.41)μg/L、(87.62±41.18)mg/L、(8.42±2.61)分、(24.54±10.60)分(P0.01);存活组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入ICU 0 h、24 h、48 h、 72 h血小板水平为(228.51±106.43)×10~9/L、(193.54±99.18)×10~9/L、(180.07±90.03)×10~9/L、(165.48±81.41)×10~9/L均高于死亡组(166.24±85.28)×10~9/L、(137.48±70.12)×10~9/L、(94.33±45.48)×10~9/L、(79.61±33.68)×10~9/L(P0.01);存活组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各时间段血小板变化数比死亡组波动更小(P0.01);存活组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各时间段血小板变化率比死亡组更低(P0.01);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以入ICU 72 h血小板变化率最高,其临界值为-36.00%,AUC为0.915,敏感度0.913,特异度0.773。此外,PCT、C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也对患者的28d生存状况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老年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水平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结合患者72h血小板水平、血小板变化数及血小板变化率可以更好地预测重症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血细胞及血脂参数异常的临床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测定5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血细胞及血脂参数水平,并同时测定5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细胞及血脂参数的水平。结果5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结论血细胞参数及血脂参数变化对疟疾患者诊治及流行病学防控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多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比较119例血小板增多肺癌患者与123例血小板正常肺癌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压积(t=14.03,P<0.001)、血小板平均体积(t=10.29,P<0.001)和血小板分布宽度(t=7.58,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增多与患者的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Z=-5.14,P<0.001)、淋巴结转移(x2=4.25,P=0.039)、远处转移(x2 =6.08,P=0.014)以及是否吸烟(x2=5.42,P=0.020)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分布有差异(x2=4.51,P=0.034);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小板增多的肺癌患者其死亡风险是对照组的1.002倍(RR=1.002,P=0.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的增多通常伴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异常,且血小板增多与肺癌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吸烟等因素相关,血小板计数是肺癌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郝媛 《现代保健》2012,(30):6-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小板升高与其发生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20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为准,分为血小板升高组和不升高组,比较两组在初诊时及整个病程中观察到的远处转移在总样本中所占比率的差异。结果:在血小板升高组和不升高组,初诊时发生骨转移的情况分别是16例(30.8%)和18例(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70,P=0.001),整个病程中骨转移的发生情况分别是27例(51.9%)和42例(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04,P=0.001),而其他部位的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血小板升高组分层,发现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升高,病程中发生骨转移的几率增大。结论:血小板升高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自体引流血回输和术后异体输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湖北省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4)与观察组(n=66),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氨甲环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指标、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康复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异体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及显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d时的膝关节活动范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实现主动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异体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职业人群苯接触进程中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选取175名连续3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苯接触者,与180名未接触苯的体检人群比较,动态观察其血小板参数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工龄增加,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第3年度与第1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3年度与第2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大血小板比率第3年度与第1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3年度与第2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第3年度与第1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年度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94.79±53.67)×10^9/L、(193.12±83.39)×10^9/L和(188.43±77.43)×10^9/L,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而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则均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低浓度苯暴露工人血小板参数异常较明显,随着工龄的延长,血小板参数的异常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患慢性苯中毒的风险也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分值(APACHEⅡ评分)对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预测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ICU患者108例,根据病情分为3组:A组为各种原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组(n=33),B组为原发病基础上反并发SIRS组(n=38),C组为仅有原发病,没有并发SIRS或MODS组(n=37),均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根据预后分为两组:存活组(n=90)和死亡组(n=18).记录各组入院当天及第3、6、9d血小板数值,计算入住科室24h各组的APACHEⅡ分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SM组、S组及NSM组中两组分别进行比较,血小板计数及APACHEⅡ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及APACHEⅡ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APACHEⅡ分值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而且血小板检查简单易行、快速、价廉,从而更好的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的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to-lymphocyteratio,PLR)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初治的并且经过手术治疗的143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统计学方法选取NLR和PLR截断值,将患者根据截断值分组,分析NLR和PLR与患者生存、复发情况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选取NLR=2.8和PLR=125分别作为截断值,高NLR组5年生存率为30.3%,低NLR组5年生存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NLR组复发率为69.7%,低NLR组复发率为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PLR组5年生存率为53.7%,低PLR组5年生存率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PLR组复发率为50%,低PLR组复发率为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术前化疗、病灶大小、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NLR值和PLR值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NLR及PLR均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徐晓雨  陈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591-5593
目的 探讨集束化(Bu ndle)护理对神经外科(NCU)重型颅脑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某院2009年3月1日~2011年7月1日入住的颅脑疾病患者,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VAP诊断标准,诊断为VAP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Bundle治疗组31例)和常规组(对照组26例).比较两组之间入住NCU的好转率、死亡率、入住时间以及费用.结果 (1)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诊断、合并症以及人工气道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试验组好转率90.3%,对照组65.4%(P=0.027); (3)试验组死亡率6.5%,对照组30.8% (P=0.032);(4)试验组入住NCU的时间(12.16±5.14)d,对照组(16.54±4.80)d(P=0.002); (5)试验组入住NCU期间的总费用(6.090 3±2.532 3)万元,对照组(7.301 9±1.808 2)万元(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undle护理明显提高重症颅脑疾病VAP患者的好转率,降低其死亡率,减少重症颅脑疾病VAP患者入住NCU时间及入住NCU的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各种血小板参数指标,探讨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疾病的关系,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研究组100例血小板增多的肺癌患者和对照组98例血小板正常的肺癌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含铂类化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t=9.958,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t=4.271,P< 0.05)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LT数量的增多与肺癌患者的临床临床分期(P<0.05)、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P<0.05)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P<0.05)相关;PLT增多的肺癌患者化疗效果明显低于不增多的肺癌患者(x2=17.944,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以及相关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可用于对肺癌患者疾病发展的监测和含铂类化疗效果的辅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