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患者女,68岁。右侧腋下黑色条状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下约3.0 cm×0.2 cm大黑色斑块,边界尚清,其上散在分布数个米粒大黑色丘疹,斑块中部可见糜烂、渗液,渗液周边可见炎症性红斑,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层局灶瘤细胞巢,表皮至真皮层可见一肿块,由嗜碱性基底样细胞组成,可见细胞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在肿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诊断: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女,58岁。耳后肿物30年,加重伴结节溃疡5个月。皮肤科检查:右侧耳后可见7 cm×2 cm暗红色斑片,边界较清,色素不均,部分破溃结痂,肿物沿耳洞蔓延至右耳垂前方,可见1 cm×1 cm紫红色结节,质硬,中央破溃,周边绕以珍珠状隆起的边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与表皮相连,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嗜碱性的肿瘤团块,外周绕以肿瘤细胞,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收缩间隙。免疫组化:p63(+),CK5/6(+),p53(40%~50%+),增殖核抗原(Ki-67)(50%~60%+)。诊断: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2岁,右侧臀部黑色斑片3年,快速增大伴破溃3月余。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见一4cm×3cm大黑色斑块,界清,表面破溃结痂。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肿瘤位于真皮浅层,与表皮相连,由基底样细胞团块构成,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肿瘤团块内及间质内见多数色素颗粒及噬色素细胞。肿瘤细胞CK5/6弥漫阳性,Ber-EP4局灶性阳性。诊断为浅表性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确诊后给予扩大手术切除治疗,目前患者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滑车上动脉带蒂额部皮瓣联合多种皮瓣修复面中部巨大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患者女,35岁。面部肿物及斑块5年余。皮肤科检查:鼻部,右侧上、下眼睑及内眦可见大片境界较清淡黑色斑块,边缘呈堤状及串珠样隆起,皮损中央可见萎缩性瘢痕、黑色丘疹及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真皮中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核大,胞质少,染色嗜碱,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有收缩间隙,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基底细胞癌。治疗:予手术切除后,行带蒂额部皮瓣联合多种皮瓣修复缺损,美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患者女,73岁.外阴皮肤增生性斑块伴瘙痒1年.体格检查:右侧大阴唇外侧一增厚的斑块,中央可见3 cm×2 cm鲜红色增生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全层可见散在的Paget细胞和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团块,团块多处形成腺腔样结构.压迫周围的基底细胞呈Paget样现象,并可见顶浆分泌.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CCDFP)-15染色呈局灶性染色阳性.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治疗外科切除后给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角化棘皮瘤癌变。患者女,78岁,右侧面部肿物1月余,伴疼痛2周。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可见一1 cm×1 cm大小粉色半球形肿物,质硬,肿物中央呈火山口样凹陷,基底部无浸润,周围皮肤正常,区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凹陷扩大,其中充满角蛋白,真皮内可见大量由体积较大、淡染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的瘤细胞巢,部分细胞核有异型,周边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P40(+)、CK20(-)、P53(+)、Ki-67 10%(+)。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为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手术完整切除,随访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7岁。背部反复起肿物,先后多次手术切除15年余。皮肤科情况:左侧背部可见一约21cm×27cm大小的肤色肿物,突出皮肤,表面凹凸不平,质硬,无压痛,其上方可见一2cm×2cm大小的糜烂面,伴少许渗液。皮损组织病理示: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增生,细胞密集排列,部分细胞核呈异型性(大于正常3倍,核形不规则),核分裂相(1~4个/10HP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4(-)、SMA(-)、Desmin(-)、S-100(+)、Ki-67(5%~10%+)、EMA(-)、STAT6(+)、CD99(-)、CK(-)、Bcl-2(-)、p53(1%+)。诊断:巨大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8.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1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继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33岁。全身泛发扁平疣状皮损10年,鼻部复发性溃疡9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密集扁平疣状丘疹;鼻部一3cm×4cm的移植皮瓣,左侧鼻翼上方有一约1.5cm×2cm溃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棘细胞层上部见空泡化细胞伴少量角化不良细胞;真皮内有团块状细胞,灶内可见较多核大异形的鳞状细胞。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3岁。左股内侧半球状肿物近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边界清楚的近椭圆形肿瘤细胞团块,其间可见大小不一囊腔。肿瘤由2种瘤细胞组成:一种为椭圆形、胞浆嗜酸性、胞核泡状;另一种为多角形、胞浆透明、胞核小而深染并偏于一侧。免疫组织化学示:CK5/6(+),EMA(+),S-100局灶(+),Vimentin(-),SMA(-),Calponin(-)。诊断:透明细胞汗腺瘤。  相似文献   

10.
肺小细胞癌皮肤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69岁。背部偏左侧出现肿物半年,破溃半月。皮肤科情况:背部偏左侧可见一2.0cm×10.0cm×8.0cm大肿物,质硬,表面破溃,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如鸽蛋大。皮损组织病理示:胶原纤维束间见密集肿瘤样细胞浸润,此种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胞浆少,并见个别异形细胞。免疫病理示:肿瘤细胞LCA阴性,CgA阳性,CD56阳性,Syn阳性,TTF1阳性,AE1/AE3表皮阳性,肿瘤细胞胞浆内见点状阳性,CK20阴性。诊断:肺小细胞癌皮肤转移。CT检查提示肺部和胰腺有占位性病变,行皮肤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消瘦、纳差,1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发生于额部左侧的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患者女,35岁,额部左侧白斑5年,瘢痕样损害2年。皮肤科检查:额部左侧一直径约5 cm大色素减退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或条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肿瘤团块周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及硬化。诊断: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予行Mohs显微描记手术,经过4次扩大切除,肿瘤切除干净,术后创面予以全厚皮片植皮,伤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一例角化棘皮瘤并发基底细胞癌,显示基底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鳞状上皮问的直接移行。患者男性,61岁。鼻部皮损8周,中央呈脐窝状,生长迅速。皮损活检显示:损害呈圆形,直径1cm。边缘隆起,中央呈火山口样,可见大的角栓。在损害中央和边缘部角化棘皮瘤病灶内多处可见基底细胞癌的表现。这些部位均可见到角化棘皮瘤的成熟角朊细胞和基底细胞癌的退行发育细胞间的移行现象。作者在讨论中提到,本例组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3.
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39岁。左侧头皮、面部丘疹、结节、斑块39年,部分菜花样隆起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面部前额斑块病理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层皮脂腺明显增生。菜花样增生物病理片示真皮可见一个或多个上皮肿瘤细胞团,呈巢索状;肿瘤细胞团内见多角形、核位于细胞中央的的鳞状细胞样瘤细胞和含丰富的糖原且细胞膜清楚的浅染瘤细胞,核分裂相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可见局灶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结节混合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内导管结构EMA(上皮膜抗原)强阳性,PAS染色可见胞浆内糖原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主因左侧头部皮肤肿物反复溃疡10年入院。10年前患者发现左侧头部发际内无明显诱因出现黄豆大小黑色肿物,略突出皮面,表面光滑,无痛痒,未予治疗,肿物逐渐增大,表面出现破溃。病理活检示"基底细胞癌"。自行使用"利凡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鳞状细胞分化的基底细胞癌。患者男,85岁。因“发现上唇肿块2年”入院。皮肤科检查:上唇中部可见一约2 cm×4 cm淡红色肿块,境界清楚,上连鼻基底及鼻小柱,下连唇红,中心凹陷,周边隆起,基底破溃,伴有渗血、渗液和结痂。右侧唇红可见一直径约0.5 cm皮肤缺损,境界清楚,可见渗液及痂皮覆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似基底细胞栅栏状排列,细胞核质比增大,核异形明显,同时夹杂着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质的鳞状细胞聚集,异形性明显。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5/6、肿瘤蛋白P63、角蛋白-903(34βe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增殖标记Ki-67、肿瘤蛋白P40、肿瘤抑制蛋白P53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Ber-EP4均为阳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基化跨膜蛋白CD34、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诊断:鳞状细胞分化基底细胞癌。治疗方案:肿物切除+皮瓣转移修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皮脂腺痣并发基底细胞癌及管状乳头状大汗腺腺瘤。患者男,43岁。因右侧头部斑块4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头部见淡黄色丘疹、结节及疣状斑块,质软,边界清楚,局部见数个大小不等黑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1)切片右侧: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浅、中层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细胞团块,部分和表皮相连,肿瘤细胞团块由基底样细胞组成,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并可见收缩间隙;(2)切片左侧: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可见增生的皮脂腺及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真皮深层见大汗腺分布,形成较多管腔样结构,管腔内见大汗腺呈乳头状突入管腔。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6岁。左面颊部肿物1年,明显增大1个月。皮损特点为紫红色球形肿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见团块状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突破基底膜;真皮全层见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浸润,巢状或片状分布,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核大、散点状分布染色质,核仁明显,可见多数核分裂相。免疫组化:CK20(部分+),P63及CKH(鳞状分化的细胞+),Syn(+),CgA(+),CD56(+),LCA(-),CK7(-),S100(-)。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10):609-611
报告1例肢端无色素性黑素瘤。患者男,72岁。左足跟部红色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跟部一蚕豆大红色结节,表面溃疡,溃疡面清洁干燥,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变薄,局部与真皮分界不清,真皮全层及皮下见大量肿瘤细胞,部分呈巢状分布,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异形性显著,可见脉管,未见溃疡;Breslow厚度约13.6 mm,Clark 5级,核分裂1个/mm~2;侧切缘及基底切缘可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HMB45、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盒转录因子10(SOX10)及S-100蛋白均(+);增殖核抗原(Ki-67)(约5%+);波形蛋白(vimentin)、肌酸激酶(CK)、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上皮膜抗原(EMA)均(-)。诊断:肢端无色素性黑素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0岁。鼻部起皮损伴溃疡5年。皮肤科情况:鼻尖、鼻翼部可见1.7 cm×1.5 cm斑块,鼻孔近鼻尖已部分缺失。组织病理提示基底细胞癌。治疗:采用耳郭复合游离组织移植修复鼻部缺损。术后外观满意,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汗腺癌     
报告1例头部汗管样小汗腺癌。患者女,73岁。头部斑块20余年,破溃3周。皮肤科检查:头部一3 cm×2 cm浸润性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见大量向导管分化的基底样细胞嵌于纤维基质中,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状、巢状,伴有大量管腔形成,细胞轻度异形,神经周围见肿瘤细胞浸润。PAS、阿新蓝染色(+)。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7、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Pan CK)、上皮膜抗原(EMA)、Ki-67、P63(+);CK20、绒毛蛋白(villin)、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CDFP-15)、S-100蛋白、HMB45(-)。诊断:小汗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