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正糖实际上也是一味中药,早在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据考,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一直都是一味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  相似文献   

2.
<正>饴糖味甘、性微温、入脾经,仲景"小建中汤"中以此为君药。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从文献中可以发现有饴、饧、馓、粻等别称,今俗多称之为麦芽糖。汉代医家张仲景著作《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小建中汤就以此为君药,取其甘能  相似文献   

3.
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广军  王志辉  吕登仕 《陕西中医》2007,28(9):1150-1151
目的:观察小建中汤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治疗胃脘痛96例。结果:总有效率98%。提示:本方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止痛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对实验性脾虚证小鼠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 以脾虚证小鼠为实验对象,运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含量,免疫组化法分析空肠VIP的表达.结果 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均能显著降低血浆中VIP含量,减少空肠VIP表达.结论 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均能显著降低VIP,为小建中汤配伍规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对实验性小鼠脾虚模型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对实验性小鼠脾虚证模型影响的差别.方法:以番泻叶脾虚证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对实验性脾虚小鼠的一般症状及粪便、体重变化、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脾及胸腺指数、肠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均能明显改善脾虚证小鼠的一般症状,增加小鼠的体重,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运动,增加脾及胸腺指数,改善空肠组织形态.结论:小建中汤饴糖有无对实验性脾虚证模型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小建中汤以生姜合桂枝,伍以大枣、白芍、甘草、饴糖,诸药共建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故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建中者,建其脾,由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而成.酸以敛阴,阴收则阳归附,甘以润土,土润万物生,中气必自立,而谓建中.此汤寓发汗于不发汗之中,日小者,取名为小建中汤.其主要运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皖痛、腹痛、泄泻、呕吐、反胃、便血、水肿、痰饮等病证.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系仲景用治虚劳的著名方剂,具有温中补虚,缓急和里之功,适用于治疗脾胃阳虚而致腹中时痛,痛时喜温喜按而痛减,舌淡苔白,脉细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病症。小建中汤由桂枝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变解表之方而为温中之方;主药饴糖,甘温补中、配桂枝、甘草、生姜,则辛甘温阳,调和  相似文献   

8.
饴糖系用糯米或粳米经磨粉煮熟加入麦芽粉煎煮而成,其功效为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临床入药以“烊化”、“兑服”为宜。成品虽有软硬二种。但随夏秋季节温度与温度的增高,而易溶为糖稀,给药库贮存保管、处方调配及患者服用带来困难,故临床出现“夏秋饴糖缺”的普遍现象。由于该药是小建中汤等方剂中不可缺少的君药,故我们在多年的调配处方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贮、配、服可行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钱伯文教授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肿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建中汤原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由桂枝、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甘草组成.本方所治虚劳诸证.皆因中虚所致阴阳两虚.故其治疗当以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为关键。方中重用甘温之饴糖为君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技温阳气.芍药益阴血,二者调和阴阳,并为臣药;  相似文献   

10.
小建中汤药物性味配伍与临床运用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华阳 《中医药学刊》2005,23(5):904-905
小建中汤以生姜合桂枝,伍以大枣、白芍、甘草、饴糖。诸药共建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故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建中者,建其脾。由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而成。酸以敛阴.阴收则阳归附,甘以润土。土润万物生,中气必自立,而谓建中。此汤寓发汗于不发汗之中,日小者,取名为小建中汤。其主要运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皖痛、腹痛、泄泻、呕吐、反胃、便血、水肿、痰饮等病证。  相似文献   

11.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之名方,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具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虚寒型胃脘痛,对于其它型胃脘痛,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效果亦很显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以此方治疗慢性胃炎,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正> 饴糖,又名饧、饴糖、胶饴、饧糖、软糖、糖(饣弟)等,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中药,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_2、C)、菸酸等成分。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中均选用了此药。《名医别录》亦有记载,并较详细地阐明了其功用及制备方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也将其收载。目前国际市场上保健食品方兴未艾,国内也有保健食品热的倾向,以饴糖为基质制备中药饴糖制剂已经兴起,并且由单纯的  相似文献   

13.
赵容  张萌萌  李若兰  吴纯洁 《中草药》2020,51(3):821-828
饴糖,性温、味甘,为药食同源之品,应用较广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饴糖仍存在名称混淆及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金匮要略》等专著,对饴糖的功效、在保健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古今制法及相关质量标准进行综述,以期为饴糖的新发展、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病例1,76岁,女性,1993年8月23日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手术,术后为改善ADL住院治疗。入院时双下肢麻痹、肌肉废用性萎缩、意志减退,腹诊辨为小建中汤证,给予小建中汤(芍药8.0,桂枝4.0,大枣4.0,甘草2.0,生姜2.0,饴糖20.0)无效,改用黄芪建中汤(黄芪10,芍药8.0,桂皮4.0.大枣4.0,甘草2.0.生姜2.0.饴糖20.0)后,意志减退改善,ADL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正>黄芪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味,煮取三  相似文献   

16.
小建中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论》,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笔者在临床上依辨证施治用以治疗低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痛经、荨麻疹等。现举  相似文献   

17.
小建中汤系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方之一,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饴糖,并将芍药的量加倍而成,从而使得桂枝汤的作用发生变化,成为补虚止痛的小建中汤。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型的胃脘痛,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胃脘痛,只要辨证得当,随症加减,也会收到不错的疗效;但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绝不仅限于此,本文通过临床验案三则探讨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8,23(7):1021-1022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组成,中医学者多谓其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本方原为“虚劳、里急、腹中痛”而设,现代临床则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现就其在消化性溃疡病中的应用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建中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由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组成。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通阳气和营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脉息术由李树森老师提出,一分钟内脉搏与呼吸次数的比值小于4者为少气。肺司呼吸的功能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均依赖于胃气,少气中的气是指胃气。皮肤病虽发于体表,但病之根源在于内,病机主要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湿、生风、化燥、致瘀、化热、伤阴等,少气为其本。根据少气者补之以甘,少气必建中理论,用小建中汤治之。小建中汤方中饴糖温补中焦,桂枝温阳益气,调和营卫;芍药益阴血,饴糖配伍大枣、炙甘草,甘温养液,充养胃气;桂枝、生姜配饴糖、炙甘草,辛甘化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芍药伍炙甘草,酸甘化阴,养营通脉。六药相配,使胃气得复,气血得充,荣卫得和,阴阳调和。男子以气为用,女子以血为用,对于有明显“虚劳里急”的男性患者宜用黄芪建中汤,对于少气并有血虚的女性患者宜用当归建中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