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岳全书》“论治篇”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提出了“不治之治”的治疗思想,并说这正是“《内经》求本之理耳”。个人体会“不治之治”也就是临诊治病要透过表面症候,找出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去治疗疾病的根源,源流得清,症候也就相应而解。兹将我应用此法的几则实例整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的主张,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秉承《内经》的旨意,也积极提倡“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元代医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篇,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之,徒劳而已。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疑难病是指辨证和治疗方面均感棘手的一大类疾病,临床各科均可见到.或病因不明、或病机不清、或治法不精、无特效之方、无必验之药、理法方药存在疑难问题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坏病"等概念来描述.  相似文献   

7.
浅谈“治未病”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纲领之后,紧接着在《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了著名的“治未病”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八正神明论》篇又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认识“治未病”的内容,首先是对“未病”的认识。“未”的含义可作不、没有和即将解,病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病指失去健康的状态;狭义之病指具体疾病,诸如感冒、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等。未病…  相似文献   

8.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9.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将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病防复。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涛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0):29-30
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虽无亚健康这一名词,但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早有研究,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论述正是今人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对亚健康状态的很好描述。中医学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身调节、自身平衡、自身恢复、自身建设的系统,早在《内经》云“阴平阳密,精神乃至……”人体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阴阳气血,升降出入动静相对平衡状态。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心理治疗历史悠久,在《内经》时代就建立了以古典辩证哲学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通过漫长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心理疗法。《皇帝内经》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病不乃愈”说明心理活动对疾病的影响,并有“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治未病”,作为一种重点的预防疾病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第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相似文献   

16.
金成强  宋敏 《中医研究》2010,23(5):56-59
“治未病”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系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之时,预先采取针对措施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把预防疾病称为“治未病”,并总结了不少预防疾病的经验,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理论。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己乱治未乱。”孔子也曾说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预防医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治未病”的意义更加重要。未病先防就是“治未病”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 ,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春发陈、秋容平、冬闭藏”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强调了应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而保养应注意饮食起…  相似文献   

20.
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被国际上称为“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它将人的认识带人“无病世界”“无医世界”的高境界。国际上于20世纪末,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讨论,所得的共识是“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治未病”之目的不谋而合。但是“治未病”这种理念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