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疝针法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07例资料,依手术方法分为双疝针组及常规组。双疝针组患儿行双疝针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常规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4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 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均较少(<1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双疝针组(8.07±2.5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12±7.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双疝针组1.89%(3/158)较常规组2.68%(4/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双疝针组0.63%(1/158)较常规组1.34%(2/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双疝针手术相对于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双钩疝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应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皮穿刺并于腹膜外行疝内环口结扎术的44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221例采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双钩针组),22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下单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单钩针组)。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完成,对比2组患儿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双钩针组、单钩针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2.42±1.60)min、(18.32±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50)min、(24.39±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69)d、(2.63±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钩针组回访至今无并发症,未见复发。单钩针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出现穿刺部位线结反应,另有1例患儿同侧腹股沟斜疝术后1年复发。 结论双钩疝针用于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单,能够注水分离腹膜组织,不会结扎腹壁组织或者遗留局部的腹膜间隙等优点,而且完全能够保证在腹膜外间隙行结扎内环口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采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5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单侧疝手术时间(14.9±2.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9.9±2.6)min,术中出血量(6.2±1.1)ml,术后住院时间(3.1±0.7)d。随访12个月,2例患儿出现阴囊肿胀,无输精管/睾丸血管损伤、无皮下积液、肠梗阻、肠粘连及切口感染发生,均未发生睾丸萎缩或医源性隐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水分离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腹膜外结扎术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治疗,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值得选择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5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本组患儿分别行单孔法及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及复发率。 结果单孔组手术时间(12.4± 2.0)min多于双孔组(11.3±1.4)min,阴囊血肿发生率(11/72)高于双孔法(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住院时间、VAS疼痛评分、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两种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阴囊血肿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大圆针行经脐部单孔法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患儿均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使用大圆针完成高位缝合未闭的鞘状突,并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6.5~22.5 min,平均13.2min,术平均中出血量均小于5 mL。2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1.6月,并未发现有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使用大圆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缝合鞘状突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为25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脐单孔腹腔镜下,于体表应用普通针持持大圆针(1/2弧,11×34)刺入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单侧疝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 d出院。术后随访33 d出院。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1.34±7.98)个月,248例(96.5%)患儿获得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1例。经脐置入5inm30。腹腔镜,明确患侧内环口及腹横筋膜悬韧带后脚(posterior crus,PC),在耻骨联合与脐孔的中点置入3mm分离钳。于患侧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用普通针持夹持3-0 prolene带线圆针刺入腹腔,穿过PC,分离钳夹住圆针反向经腹横肌弓状缘从内环口顶部穿出腹腔。剪掉圆针,Endoclose针夹带prolene线由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穿入腹壁至腹膜外层,先内后外,围绕内环口在腹膜外完成荷包缝合,线拉出体外后打结。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0min,平均32.9min。术后住院1—2d,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1—4d,平均1.4d。术后无出血、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并发症。2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具有解剖学基础的新术式,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单孔法与双孔法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的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儿行双孔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试验组患儿采用单孔法腹腔镜疝下囊高位结扎术。比较2组患儿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切口大小、术后24 h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中切口(7.40±1.01)mm小于对照组(9.58±1.56)mm,试验组并发症发生虑3例(6%)低于对照组10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对侧未闭鞘状突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安全有效,单孔法操作相对困难,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对5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一侧手术时间8~12min,平均10min;两侧16~25min,平均20min。手术当日即可下床和进食,次日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4h。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脐部小切口处无明显可见瘢痕。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创伤小、愈合后几乎无可见瘢痕、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同时可发现和处理对侧隐匿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脐单孔双通道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例。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15 min,术后平均住院2 d。术后随访1~6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病例。结论:经脐单孔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创伤更小,真正做到腹壁无瘢痕,疝囊结扎更确切,避免了皮下线结异物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疝钩针的改进在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单钩疝针、双钩疝针、注水分离疝针完成3 739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记录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情况等参数并予以分析。 结果双钩疝针及注水分离疝针较单钩疝针,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均有明显优势。双钩疝针组中,较大疝因内环腹膜褶皱需插入辅助钳操作延长手术时间。注水分离疝针组针对巨大疝借助水分离技术可单独完成操作。 结论经过不断改进,注水分离疝针单独穿刺腹壁即可完成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可灵活应对各种内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加强修补术。 方法59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59例患儿的65侧巨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术(包括3例复发疝和1例复合疝),其中16例对侧隐性疝给予同时单纯内环结扎。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 ± 2.2)min和 (15.8 ± 2.7)min。其中术后1例鞘膜积液和2例线结反应,无复发疝、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加强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在治疗复发疝患儿中的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05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复发疝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针对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加强,套扎内环后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经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32例复发疝38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其中6例发现对侧隐性疝同时给予单纯内环结扎。6例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min和(15.2±2.5)min,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全部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复发。 结论应用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操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复发疝优先选择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7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3 mm或5 mm腹腔镜监视腹腔,在体外使用普通开放手术针持夹持大圆针,在缺损内环口体表刺入并带入4号丝线,在腹膜外环形高位缝扎内环口。结果 7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22例(31.4%)。平均手术时间48例单侧疝13 min(7~19 min),29例双侧疝21 min(14~31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 h(26~52 h),未发现有脐戳孔疝、戳口处血肿、腹膜外气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3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2.6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安全、可靠,创伤少,效果好,容易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12年3—9月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163例。于脐环下方置入5mm腹腔镜,采用自制疝气针,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爱惜康0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果术中过程顺利,59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手术时间单侧5—10min;双侧10—15min;术中出血量0.2—2ml。术后恢复平稳,均于术后第2天出院。无精索、输精管损伤及术后阴囊血肿等。163例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可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斜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单孔完全腹膜外结扎法与传统开放手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腹股沟斜疝男性患儿186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患儿93例,A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法治疗,B组采用单孔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结扎法治疗。观察2组患儿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患儿家属满意度以及术后复发率。 结果B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A组(P<0.05);术后12、24、48 h B组疼痛量表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率显著高于A组(P<0.05)、复发率低于A组(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减少患儿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短,患儿康复时间快,并且可以减轻患儿术后疼痛,并发症和斜疝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 in pediatric surgery is usually performed through three ports in the abdominal wall with intraperitoneal suturing. Our technique of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PIRS) requires only one umbilical port and needle puncture point. We describe the technique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childr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performed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on 106 children (ages 28 days-14.5 years) with 140 hernias. Th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endotracheal anesthesia. Pneumoperitoneum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open technique. Under laparoscopic-guided vision an 18-gauge injection needle with a nonabsorbable thread inside the barrel of the needle was placed through the abdominal wall into the peritoneal cavity. By moving the injection needle, the thread passed under the peritoneum around the entrance into the hernia sac. The knot was tightened from outside and placed in the subcutaneous space. The contralateral open inguinal ring was closed in the same procedure.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19 minutes for unilateral and 24 minutes for bilateral hernias. Follow-up ranged between 18 and 29 months. Cosmetic results are excellent with almost invisible scars. There were 3 cases of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 incidental puncture of the iliac vein that required no treatment. There were 4 cas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ne case of ileus adhesion with bowel strangulation, and hernia recurrence in 3 boys, one of whom was reoperated with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In 5 boys, transient hydroceles were observed that disappeared spontaneously after 3 to 5 months. Conclusion: The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method seems to b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with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s comparable to other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children. According to our experience, percutaneous internal ring sutu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reatment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8.
Luo  Z.B  Xiang  X.C  Du  Z.Y  Shi  H.G  Chi  S.Q  Yang  D.H  Li  K.  Li  S.  Tang  S.T 《Hernia》2022,26(6):1659-1667
Hernia - Single-site l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ligation (SLPEL) for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has gained popularity worldwide. Howeve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extraperitone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内环口缝合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内环口缝合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3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2例,女34例,平均年龄3.76岁。术前单侧308例(其中3例为传统切开手术后复发病例),双侧疝28例,110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疝。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传统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30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无肠管、输精管及精索损伤。术后第1天出院,无阴囊血肿、水肿发生。随访1—12个月,2例患儿复发,均行开放手术。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内环口缝合术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切口外观美观。  相似文献   

20.
双尖缝合针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尖缝合针在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中的价值.方法双尖缝合针自内环口的内侧进针,自上向下,过疝环口下方向外缝合出皮肤,由疝环口的外侧腹膜外向疝环口的上方缝合,将针尾尖自皮肤的切口处穿出,出针带出缝合线结扎疝环口.结果本组3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5 min,平均15 min,无并发症.32例随访6个月~1年,平均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双尖缝合针结扎创伤小、操作简单、缝合疝环口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