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的诊治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月龄(5.11±2.67)个月,所有患儿Ⅰ期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Ⅱ期行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手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李正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法进行排便功能评分。定期肛管直肠测压,记录和比较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84.43±30.46)min,出血量(27.57±10.63)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9±0.91)d,术后住院时间(7.86±1.77)d。术后1~3个月排便频率为8~20次/日,术后6~9个月排便频率为4~8次/日,术后1~2年排便频率为2~4次/日(接近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1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排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0),术后1年和术后2年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542)。肛管直肠测压从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肛管反射舒张压P=0.027;肛管静息压P=0.010;直肠静息压P=0.034)。术后6个月内因排便次数多致肛周湿疹、皮肤破溃6例,予以造口粉、氧化锌或芦荟软膏涂抹后恢复;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便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安全可行;排便功能可在术后6个月至1年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五、腹腔镜手术设备与器械(一)常规设备与器械1.常规设备:高清晰度摄像显示系统、可加温气腹机、冲洗吸引装置、录像和图像采集与储存设备。2.常规器械:3~5 mm 30°镜头、气腹针、3~5 mm Trocar、疝缝合针、分离钳、无损伤抓钳、剪刀、持针器,普通外科手术包、不可吸收缝合线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7~2009年连续CBD患儿36例,均行囊肿和胆囊切除、肝门空肠吻合术,切取囊肿远、近端囊壁和胆囊壁为实验组。选取非正常怀孕或因其母亲特殊原因需终止妊娠胎儿15例的肝外胆管和胆囊为对照组。每组标本分别固定、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对比其NSE和S-100表达,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并对囊肿直径和胆道不同部位NSE和S-100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NSE和S-100在囊肿远端表达(1.86±1.29,1.81±1.04)均弱于囊肿近端表达(3.61±1.92,3.58±1.95)(P<0.05);囊肿远端与胆囊(3.42±1.99,3.72±2.0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近端与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胆管(4.86±2.97,5.14±2.73)和胎儿胆囊(3.71±2.14,4.00±1.63)间NSE和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囊肿远端与胎儿胆管、胆囊间NSE和S-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近端与胎儿胆管、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直径和胆道不同部位NSE和S-100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胆道远端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和分布受限与CBD发病关系密切,与其囊肿大小呈负相关;NSE与S-100表达在CBD发病中协同互补,可为CBD术中囊肿切除范围的正确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脾血管显像中的作用,确立其在脾脏微创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20例,术前行CDFI探测脾蒂终末血管走行类型,脾血管走行与胰腺关系,脾动、静脉管径;按照不同解剖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并记录术中实际脾血管各项解剖指标,与CDFI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所有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DFI检测的各项解剖指标与术中实际结果基本符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CDFI可明确脾血管的解剖类型,从而指导脾脏微创手术实施,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带直肠悬吊术治疗儿童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8年10月,对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年龄2~6岁,平均3.5岁),在腹腔镜下利用直肠周围盆腔增厚松弛的腹膜,切取成两条"L"形带蒂腹膜条,折叠缝合固定于游离的直肠两侧壁,然后缝合在骶骨岬前的筋膜上悬吊直肠,最后将盆腔腹膜切缘缝合于直肠前壁包埋腹膜带并紧缩盆底。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5~210min,(120±24)min。术中出血〈10ml。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28个月,均无脱垂复发,排便功能正常。结论腹腔镜下腹膜带直肠悬吊术治疗儿童完全性直肠脱垂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诊治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的经验,评价腹腔镜肝外扩张胆管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2~2010年腹腔镜手术治疗106例CB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62例胆总管呈囊状扩张、44例呈梭形扩张。其中,83例行术中胆道造影,77例显示胰胆管合流异常。103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3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囊肿巨大,1例Ⅲ型囊肿损伤十二指肠,1例合并炎性血管瘤出血。24例伴有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IV-A型)同时行肝门胆管狭窄段切开或切除扩大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214.9±58.3)min,术后平均住院(7.7±2.3)d。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1例术中门静脉损伤,5例暂时性胆漏,1例胆支空肠袢扭转,1例应激性溃疡。随访6个月~8年,1例发生肝门吻合口狭窄行二次手术解除,1例术后切口疝经手术修复,2例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余者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术中胆胰管造影可确定CBD类型及胆胰管合流情况,腹腔镜提供的视野放大效果有助于根除病变、避免损伤胆胰管连接部和矫治肝门胆管狭窄,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施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治疗中的经验及与开腹手术比较的优越性。方法对2002—2006年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4例行开腹冗长结肠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拖出冗长结肠切除术,7例经腹腔镜辅助冗长结肠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个月~2年,2例排便频繁,2~4次/d,6个月后渐恢复正常;10例恢复良好,排便1~2次/d,术前症状均消失。结论对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提倡先进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明显的患儿可实施手术。腹腔镜辅助冗长结肠切除术治疗本病是安全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的微观机制,寻找促使血管瘤消退的新方法。方法选取6个月以内婴儿体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将平阳霉素制成乳剂,涂于用药组瘤体表面,1次/8 h;对照组则只涂以基质。用药7 d后两组均手术切除瘤体,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微观变化;采用TUNEL方法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取两组各2例制成电镜标本,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和用药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8.87±13.67,29.52±15.33,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842 P<0.01)。结论平阳霉素可诱导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发生凋亡而促进其消退,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周期和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其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大量的直肠出血或便血。治疗方法有硬化剂注射、瘤体局部缝扎或直肠切除术。2006年2月我们治疗1例,采用腹腔镜下结扎供应血管瘤主要血管,游离盆底,经肛门直肠内套叠切除病变,行乙状结肠肛管袖套式吻合治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