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纳布啡对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6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1 mg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组微泵静脉注入0.2μg·kg-1右美托咪定。之后3组均静滴5~6 mg纳布啡、静注1.5 mg·kg-1丙泊酚。观察患者入手术室即刻(T0)、意识消失时(T1)和检查结束时(T2)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麻醉和胃镜检查相关指标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行简易认知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检测患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T1时3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呼吸频率(RR)均较T0时降低(P<0.05),而T2时3组上述指标则较T1时升高(P<0.05),但与T0时无明显差异(P>0.05);T1时咪达唑仑组RR低于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P<0.05),T2时3组MAP、HR及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pO2水平在不同时点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的麻醉诱导时间、体动反应次数、丙泊酚追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且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 d、术后3 d的MMSE评分均较术前1 d明显下降(P<0.05),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则较前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3 d时对照组、咪达唑仑组MMSE评分较术后1 d时升高(P<0.05)、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则下降(P<0.05),右美托咪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 d和术后3 d,右美托咪定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 d和术后3 d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3组药品不良反应均较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纳布啡的镇静/麻醉方案用于老年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有效,尤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期血浆异构前列腺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并观察相同时间点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为临床早期发现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中的心肌损伤程度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60例需要CPB下行外科手术的患儿,术中CPB阻断时间≤30 min的患儿为I组;CPB阻断时间〉30 min的患儿是II组。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0)、主动脉阻断后20 min(T1)、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2)、开放后30 min(T3)这4个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测Isoprostane的指标。分别T0、T1、T2、T3时抽取中心静脉血测血清CK-MB、cTnI水平。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CPB的应用,两组患儿CPB期间血浆Isoprostane水平逐渐升高。两组患儿Isoprostane水平在T0与T1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soprostane水平在T2和T3时间点明显升高,且两组在T2与T3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CK-MB、cTnI水平在在T2与T3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期间血浆Isoprostane升高,且与术后CK-MB及cTnI值与升高的水平有相关性。Isoprostane水平对于术中早期心肌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95例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麻醉诱导完成后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T1)、CPB即刻(T2)、CPB开始2 h(T3)、CPB结束(T4)及CPB结束后24 h(T5)检测两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同时观察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脑氧摄取率(ERO2)。结果两组T3、T4血清IL-6、TNF-α、S100β蛋白及NSE含量显著高于T1、T2(P〈0.05)。观察组T1、T2血清IL-6、TNF-α、S100β蛋白及NS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T3、T4和T5的血清IL-6、TNF-α、S100β蛋白及NSE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1、T2、T5的PaO2和ER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T4的PaO2和ERO2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泵入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CPB导致的炎性因子水平增高,降低血清S100β蛋白及NSE含量,具有较好的抗炎和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晶  张春霞 《江西医药》2014,(9):909-9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脑瘫小儿周围神经缩窄术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择期行周围神经缩窄术的脑瘫小儿,ASAⅠ-Ⅲ级,年龄3-11岁,男22例,女14例。采用随机数值表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 D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诱导后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7u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静脉泵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入手术室时(T1),神经根刺激即刻(T2)和手术结束后2h(T3)记录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异丙酚使用量。并于T1,T2和T33个时刻点抽取患者静脉血监测血清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水平。结果两组患儿T1-T3时刻点的HR、MA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D组T2、T3时刻的血清s-100β和NSE浓度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刻,两组患儿血清s-100β和NSE浓度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较,D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丙泊酚使用量明显小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脑瘫小儿周围神经缩窄术,可以减低患儿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丙泊酚用量,降低血清中s-100β和NSE浓度,具有脑保护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单独或分别复合咪达唑仑、氯胺酮作为儿童术前用药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患儿75例,年龄2~12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咪达唑仑组(DM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DK组)。术前30 min右美托咪啶1 μg/kg、右美托咪啶1 μg/kg+咪达唑仑0.2 mg/kg和右美托咪定1 μg/kg+氯胺酮3 mg/kg分别滴鼻给药,观察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25 min(T5)、30 min(T6)时患儿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氧饱和度(SpO2)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D组比较,DK和DM组T1~T6时心率降低(P<0.05);与D组、DK组比较,DM组T1~T6时收缩压降低(P<0.05);与D组、DK组比较,DM组T1~T6时舒张压降低(P<0.05)。与D组比较,DK组和DM组T1~T6时镇静评分升高(P<0.05);与DM组比较,DK组T2~T6时镇静评分降低(P<0.05),无镇静过度。结论:在小儿麻醉前给予右美托咪定 1 μg/kg +氯胺酮3 mg/kg滴鼻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且无滴鼻刺激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根治术后镇痛及免疫功能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方式相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1.0 μg·kg-1·d-1舒芬太尼+8.0 mg托烷司琼;观察组采用1.5 μg·kg-1·d-1右美托咪定+1.0 μg·kg-1·h-1舒芬太尼+8.0 mg托烷司琼;两组患者均采用自控镇痛。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术后0 h(T1)、4 h(T2)、8 h(T3)、24 h(T4)的镇痛效果(VAS及Ramsay评分)、免疫功能水平(IgG、IgA、IgM、CD4+及CD8+ T细胞)、应激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醛固酮(ALD)]、血清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功能与应激反应方面,T4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4+ T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 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指标ACTH、Cor及AL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T4时间点观察组血清S-100β、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 vs. 20.83%, P<0.05),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83% vs. 6.25%,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好,可增强免疫功能,减轻应激反应,降低血清S-100β、NSE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拔管后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结果两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心率、收缩压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气管插管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心率、收缩压、舒张压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常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和抗交感作用,在颈丛麻醉的甲状腺手术中使血压和心率平稳,并减少麻醉镇痛和药用量。  相似文献   

8.
右美托咪定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及神经损伤标记物表达的影响,研究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啶组。右美托咪啶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DEX 1 μg·kg-1,然后以0.5 μg·kg-1·h-1速度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在同时段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0)、载瘤动脉阻断开始时(T1)、载瘤动脉阻断结束时(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24 h(T4)及手术结束后72 h(T5)6个时间点从颈静脉球部采集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星形胶质细胞S100蛋白的β亚型(beta isoform of S100 protein in astrocytes,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结果 T1~T3 2组TNF-α、IL-6、IL-10、S-100β及NSE均高于组内T0(P<0.05),右美托咪啶组TNF-α、IL-6、S-100β及NSE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啶组IL-10均高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T4时间点,除右美托咪啶组TNF-a、S-100β及NSE外,2组各指标均高于组内T0(P<0.05),右美托咪啶组IL-6及NSE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啶组IL-10高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T5时间点,对照组IL-6及右美托咪啶组IL-6和IL-10高于组内T0(P<0.05)。结论 DEX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术期促炎因子和神经损伤标记物表达,同时促进抗炎因子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颅内静脉血浆S-100β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于麻醉后用药前(T0)、升主动脉开放时(T1)、CPB结束时(T2)、CPB结束后30 min(T3)、CPB结束后4 h(T4)抽取颈静脉球部血,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于T0、T2、T3、T4检测S-100β、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S-100β、NSE、IL-6浓度两组在T2-4时升高(P〈0.05或0.01);TNF-a浓度C组T2-4时升高(P〈0.01),E组仅在T2时升高(P〈0.05);MDA浓度C组T1-4时升高(P〈0.05或0.01),E组仅在T2-3时升高(P〈0.05);SOD活力C组T1-4时降低(P〈0.05或0.01),E组各时点无显著变化;T-AOC两组在T1-4时降低(P〈0.05或0.01)。与C组比较,E组S-100β、NSE、TNF-a、IL-6浓度在T2-4时降低(P〈0.05或0.01),MDA浓度在T1-4时降低(P〈0.05),SOD活力和T-AOC在T1-4时升高(P〈0.05或0.01)。结论依达拉奉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可减少脑静脉血浆S-100β和NSE的产生,从而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舒血宁)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β蛋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IHSS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SE、S-100β水平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治疗14 d后,两组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SE、S-100β水平下降值大于对照组,下降后NSE、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NSE、S-100β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肝是机体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肝损伤会对机体造成严重伤害,轻则引发脂肪肝,持续性加重将诱导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导致肝衰竭或肝癌,严重危及人体生命健康.对此,建立与临床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程度相似的动物模型对于更好地探究肝损伤患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郭祚国  吴广球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17-1318
目的 探讨合并伤对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影响及其急救原则。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 4 311例颅脑损伤病例合并伤资料。结果 颅脑损伤 4 311例中合并伤 1372例 ( 31 8% ) ,其中轻型组 13 7% ,中型组 2 7 9% ,重型及特重型组 5 3 9%。各部位合并伤在总体、<2 4h死亡 ( 16 4例 )组、>2 4h死亡 ( 2 2 9例 )组中的发生率依次为 :颌面部 12 2 %、14 6 %、12 6 % ;胸部 9 3%、32 9%、10 9% ;腹部 1 5 %、9 1%、3 4 % ;脊柱骨盆 3%、2 1 9%、4 8% ;四肢 17 3%、2 0 1%、19 2 %。结论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中要加强对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合并伤的合理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诊断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方法。方法回顾2001年8月至2010年11月我科收治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患者32例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进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该组有17例患者首诊时漏诊颈椎和颈髓损伤。结论颅脑外伤合并的颈椎和颈髓损伤易被漏诊。在接诊颅脑外伤患者时应警惕是否合并颈椎和颈髓的损伤,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对疑有颈椎和颈髓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寰枢椎CT检查。对怀疑有颈髓损伤的惠者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资料。结果胆囊切除术是引起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在术中、术后早期和术后晚期发现胆漏,肝、胆管损伤,胆总管断裂,肝外胆道狭窄,根据病情予以不同方法的治疗,经过1~4年的随访,总治疗有效率达93.3%。结论充分重视腹部手术,详细分析病情,提高外科手术技术水平,是防治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的老年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相应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结果 记录30例老年人颅脑损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治愈情况,根据GOS评分:良好21例(70.0%),中残5例(16.7%),重残2例(6.7%),植物生存状态1例(3.3%),死亡1例(3.3%).结论 在诊治颅脑损伤患者颅脑创伤的同时,应重视对腹部损伤的检查,及早发现,及时明确诊断,并根据伤情需要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按主次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十二指肠损伤在基层医院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损伤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对受伤方式、诊治方案、损伤分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8例按十二指肠损伤分级完成手术治疗,17例治愈出院,死亡1例,并发症8例。结论:充分认识十二指肠发生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早期诊断,并根据损伤分级及时手术治疗,可以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朱文昱  黄强  兰青 《江苏医药》2006,32(3):217-219
目的比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的异同,为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特征,对46例DAI和20例PBSI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DAI组中,CT/MRI发现合并脑干损伤12例;PBSI组中,CT/MRI阴性或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例,单纯脑干损伤1例,合并其它部位脑损伤1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合并存在的脑干轴索损伤;PBSI是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包括原发于脑干的轴索损伤、挫裂伤和血肿。DAI和PBSI存在交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导致眼外伤的各种相关因素,探讨眼外伤防治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对本院近10年来400例眼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原因、外伤种类、受伤部位及致盲率等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男女比4.4:1,以青壮年从事体力劳动者为主,眼球穿通伤多见,致盲率达57.5%。结论眼外伤成为致盲主要眼科疾病之一,该分析对眼外伤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raumatic injuries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ar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mortality and long-term disability. A recent systematic study in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SCI) indicates severe, destructive, and very protracted inflammation as the key mechanism initiated by the massive injury involving the white matter. Although the severe inflammation is localized and counteracted by astrogliosis, it has a damaging effect on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surrounding spinal cord, leading to persistent vasogenic edema. Evaluation of these injuries with imaging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ute trauma work-up, allowing clinicians to quickly identify abnormalities that require immediate medical 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or to exclude them from the work-up. Recently,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have been shown to inhibit and accelerate the elimination of post-SCI inflammation in preclinical studies, and an exciting potential has arisen for the use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clinical studies to achieve neuroprotection (i.e., inhibition of destruction caused by inflammation) and to inhibit vasogenic edema in SCI,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stroke. In both subacute and chronic settings, imaging can guide therapy and provide important prognostic information.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imaging workup and evolving imaging findings of neurotrauma in the acute and chronic setting, including conventional and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As neuroimaging is the primary mode of diagnostic analysis in neurotrauma, it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evaluating neuroprotective thera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