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理资料,随机的分为研究Ⅰ组和研究Ⅱ组,研究Ⅰ组和研究Ⅱ组各50例,研究Ⅰ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Ⅱ组中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Ⅰ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治疗总效率为70%,研究Ⅱ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治疗总效率为98%,研究Ⅱ组患者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研究Ⅰ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心境有着稳定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更要合理的选择抗抑郁药物,进而保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着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隶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包含狂躁症和抑郁症,临床表现为单一发作或混合发作。在临床治疗中,常常采用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为主。主要采用抗狂躁药物及癫痫药物,来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精神状态。物理治疗可采用MECT治疗,中轻度患者可采用Rtms治疗.然而临床治疗并不能根治双相情感障碍,其可由外界影响因素诱导复发。双相情感障碍一旦复发,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探究,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旨在避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情反复,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常见慢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中一般会选择心境稳定剂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但起效慢,效果也并不是太理想。阿立哌唑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辅助药物,其效果较好,该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一般会配合抗精神病类药物使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轻了药物带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方法 分析28例双相情感障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资料,与同期65例没有误诊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发现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双相情感障碍均有精神病性症状,两组间住院次数、发病至确诊经历时间及精神病性症状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误诊原因中,注重精神病性症状、忽略情感症状排序最高,为75.0% (21/28).结论 医生应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全面收集病史,全面深入地进行精神检查,充分重视情感症状,避免或减少双相障碍的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现况及3级(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精神科的处方差异。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取河北省3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于2007年11月19日至23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双相情感障碍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125例患者中,躁狂相104例(83.2%),抑郁相21例(16.8%);123例(94.4%)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98例(78.4%),抗精神病药89例(71.2%)。(3)躁狂相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84.6%)和抗精神病药(79.8%)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5.7%)。(4)市级医院抗抑郁剂的使用频率(32.8%)高于省级(4.8%)、县级(9.1%)医院(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但在县、市级医院有使用不合理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的基层培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提高综合医院医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3 124例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分类及治疗情况.结果 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多为中老年,常伴基础疾病,男女性别比为1:1.7.疾病分类以神经症(占47.7%)和情感障碍(占26.3%)为主;神经症和情感障碍患者中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者占91%.结论 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年龄偏大,常伴随基础疾病,症状涉及多个系统,需要加以辨别;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碳酸锂浓度与疗效关系。方法采用干化学方法对69例双相情感障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血锂浓度测定,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和简明精神病量表作为评定工具,分析患者血锂浓度与疾病疗效的关系。结果锂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过调节服用锂盐的剂量,到第1周末,血锂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第3-5周末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血清锂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中的规律,有利于避免药物中毒,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电针药物联合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86年—2003年的62例难治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采用回顾性研究,应用临床总体疗效评定和躁狂量表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电针药物联合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疗程明显减少,治疗后转躁时间延长,再次复发严重程度减轻。结论:电针药物联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疗效稳定,可缩短疗程,并有预防躁狂相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10.
童颜  龙赟 《安徽医学》2024,45(1):54-58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10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利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项目(CGI-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40例、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34例和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28例。根据患者发作状态分为抑郁发作组46例、躁狂发作组35例和混合发作组21例。选择同期10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galectin-3水平;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galectin-3水平与CGI-S评分的相关性;对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ectin-3水平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galectin-3水平升高(P<0.05);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患者血清galectin-3水高于中度和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血清galectin-3水平高于轻度双...  相似文献   

11.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秦晓霞  谢守付  刘晶洁  高琳  王艳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43-1244,1247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评估125例至少治疗3个月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入组患者曾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或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3组:单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A组)、合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B组)及单用情感稳定剂(C组).结果 125例患者,40例(32.0%)检出MS;A组患者MS检出率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3组间MS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发生MS.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均应定期检测BMI、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671例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住院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影响因素。结果:1671例BD住院患者发生自杀168例,占10.05%(168/1671),设为自杀组,其余设为非自杀组;自杀组年龄≥45岁、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发病年龄≥25岁、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占比均高于非自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均为影响住院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昏迷抽搐史、免疫系统疾病史、病程≥1年、抑郁发作、混合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均为影响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共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从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于我院资料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国际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精神共病率为33%,共病焦虑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其共病率为24%(x~2=4.203,P0.05);双障碍患者的躯体疾病共病率为16%,其中主要以头疼和偏头疼为主,共病率为10%(x~2=3.458,P0.05)。患者中出现共病的病例中,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心理障碍家族史等因素,而且存在的共病的患者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出现共病的患者组(P0.05)。结论通过分析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共病是确实存在的,并主要以焦虑障碍和偏头疼为主,而且出现共病的患者存在一定饮酒史、吸烟史,甚至可能会引起其后代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和躯体共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刘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79-7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青壮年多见,伴有特殊的情感、思维、知觉及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病程迁延[1]。该病病程久,常困扰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需要临床上接受合理规范化治疗。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院收住的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相关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合理规范化治疗,47例患者治愈10例,显效14例,好转18例,无效5例。结论精神分裂症一经确诊应该接受规范化和全病程治疗,并进行相应心理干预,大多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特点,提出有效降低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率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司法鉴定科2016年1~6月鉴定的34例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例资料.结果 肇事肇祸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47%,肇事肇祸案件案发地多与居住地一致占79.41%.肇事肇祸患者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6例(76.47%),双相情感障碍3例(8.82%),其他精神障碍5例(14.71%);无刑事责任能力12例,限制刑事责任能力15例,完全刑事责任能力7例;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29例,13例(44.83%)纳入社区管理,16例未纳入社区管理(55.17%).结论 男性青壮年、治疗不规律、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正式工作、家庭及社会支持差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主要肇事肇祸群体,且作案时多无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精神科专科医院未成年患者精神疾病的就诊来源及疾病分类构成特点,为加强儿科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近3年门诊及住院未成年患者精神障碍的就诊来源及疾病分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就诊来源以华北、华中地区为主,依次为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辽宁;门诊就诊疾病依次为精神分裂症、抽动障碍、情感障碍、情绪障碍、多动症、精神发育迟滞及行为问题;住院病人前2位的疾病累计构成为64.3%,以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为主要病种。精神疾病构成比三年间相对稳定,但门诊及住院病人精神分裂症构成比下降,情感障碍构成比上升。结论充分发挥医院儿科优势,以危急重症、难治的重性精神病进行住院治疗,加强情感障碍的诊治工作,提高医生对多种未成年患者精神疾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71例不伴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另根据患者不同发作状态分成不同亚组,比较不同发作状态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根据是否存在自杀意念将其分为不同亚组,分析自杀意念与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浆白蛋白低于对照组,血尿酸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4、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血尿酸及血清IL-6、IL-4、IL-1β水平高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P<0.05),但躁狂发作者与抑郁发作者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伴自杀意念者白蛋白水平低于不伴自杀意念者,尿酸、IL-6、IL-4、IL-1β高于不伴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青壮年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个性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问卷(MMPI)测试软件对51例单相抑郁及51例双相抑郁青壮年患者分别进行测试.结果 单相抑郁组疑病(hs)、癔病(hy)、说谎量表(L)、社会责任量表(RE)分值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其余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患者较双相障碍患者有着更多的躯体不适和自我掩饰,可能更多地就诊于临床其他科室,单相抑郁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像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障碍的主要方法.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代江 《重庆医学》2013,42(8):890-891
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药物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住院治疗2周以上的老年精神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剂量最小,其次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情感障碍,使用剂量最高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躯体疾病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剂量较小.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遵循个体化、小剂量和单一用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