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动脉瘤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65±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30±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于前交通动脉瘤中分别应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5月邳州市中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62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行翼点入路开颅治疗,观察组行额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及认知功能改善程度,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60.16±75.27)mL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06.78±28.07)min及住院时间(7.34±1.8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8、7.405、7.404,P均<0.05);观察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脑直回切除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术后新增颅内出血、短暂性缺血、感染、神经症状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别接受额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别对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手术治疗,分析脑动脉瘤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4例脑动脉瘤患者,奇偶数随机编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32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照组实施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2.05±0.51)小时、(12.04±2.37)日,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为确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5例脑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研究组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以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HuntHess分级、GOS预后评价、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2.03±0.41)h、住院时间(9.45±1.26)d、住院费用(2.67±0.63)万元和MMP-2(19.85±2.07)μg/L,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0.72)h、(16.82±2.13)d、(5.94±0.88)万元、(34.27±3.41)μg/L(P<0.05);术后,Hunt-Hess分级研究组Ⅰ级20.45%、Ⅱ级2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76%、12.20%(P<0.05);GOS预后评分研究组预后良好的病例占56.82%,显著多于对照组的39.02%(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占27.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02%(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MMP-2水平及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中,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的临床疗效相近,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2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90.2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12.20%)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P0.05),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远期成功率(85.37%)高于对照组(65.85%,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远期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分析锁孔手术入路结合术中辅助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锁孔组(n=39):予以锁孔手术入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术中超声、荧光造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技术手术治疗;对照组(n=58):予以常规开颅夹闭治疗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58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锁孔组手术操作时间、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关指标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锁孔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χ2=4.232,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锁孔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孔手术入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术中超声、荧光造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技术手术治疗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将76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良好率(89.47%)、住院时间(11.65±4.52d)以及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应用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治疗中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意识恢复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行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确切,术后患者康复快,并发症少,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介入时机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率。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224例,根据手术的不同时机进行分组,观察组(发病3天内手术)和对照组(发病3天后手术)均在全麻下接受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动脉栓塞效果、手术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①观察组动脉栓塞成功率高达98.21%,对照组动脉栓塞成功率为71.43%,观察组动脉栓塞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8.9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8.7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晚期手术对比,早期施行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更加满意,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对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在脑动脉瘤破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将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列为我院研究对象,术中实施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为研究观察组。同期另外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则实施开颅夹闭手术,为研究参照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的1年的GOS分值与参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5年的GOS分值与参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术以及开颅夹闭手术在脑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疗效相似,临床上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开颅组和内镜组,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为(1.5±0.8)h、术中出血量为(40.0±19.7)m L,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内镜组血肿平均清除率为(92.6±9.4)%,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内镜组GCS评分3~5分者住院时间为(11.5±1.5)d,GCS评分6~8分者住院时间为(7.8±2.2)d,GCS评分9~13分者住院时间为(3.0±1.2)d,均显著短于开颅组(P0.05);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20%(χ2=4.15,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及对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实验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微创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实验组并发症率为9.62%,对照组并发症率为21.15%,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的并发症率低(P0.05)。结论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11月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30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采用SPSS 3.0对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神经外科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m RS预后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7±0.6)h,开颅组平均时间为(3.6±1.3)h,(P0.05);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为(60.0±18.4)m L,开颅组为(450.0±120)m L,(P0.05);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率为(85.4±9.5)%,开颅组为(82.6±13.5)%,(P0.05);神经外科住院时间:内镜组(15.3±6.2)d,开颅组(16.3±7.5)d(P0.05);术后颅内感染内镜组0例,开颅组2例,(P0.05);随访6个月,神经内镜组m RS评分,神经内镜组(3.3±1.7),开颅组(4.3±1.5),内镜组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高效,并且具有更好的预后和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雷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6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与介入栓塞组,各45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进行治疗,介入栓塞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前后MMP-2水平、手术效果优良率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后MMP-2水平均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性,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更好降低MMP-2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袁浩  楚燕飞  刘博  刘华  张旋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91-2392
目的探讨锁孔手术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6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给予对照组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给予观察组锁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1、3个月神经功能[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两组mR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3%(1/32)]低于对照组[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锁孔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7-49+53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持续腰大池引流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0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采取单独开颅夹闭术)与观察组(n=30,采取开颅夹闭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辅助治疗),观察住院情况及并发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要少(P0.05);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脑积水后遗症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结论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并辅以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能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治疗费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神经内镜锁孔入路与传统术式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行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治疗(观察组)和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各62例颅内血肿患者,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血肿清除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颅内积气、再出血等)差异,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2 d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血肿清除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时,血清MMP-9、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对颅内血肿的手术效果优于传统术式,且能在改善术后炎症反应的同时,提高手术安全性,于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介入手术在临床上医治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间诊治的94例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开展研究,并按照医治的不同措施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47例/组。对照组选择开颅夹闭手术对患者实行医治,研究组则选取血管内的介入栓塞术实行医治。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治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愈率、住院时间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分别是97.87%、(8.04±1.21)d、6.38%,对照组分别是,80.85%、(11.90±2.12)d、27.66%,可见两组之间的差异相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在临床医治当中选择血管内介入的栓塞术实行医治,不但效果明显,而且有益患者早日得到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