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术前、术中、术后高危因素,为减少切口感染,提供预防措施。方法: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感染患者37例,调查可能与切口感染相关的术前、术中、术后高危因素,并随机抽取同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未感染产妇60例为对照组。结果:贫血、肥胖、基础疾病、术前感染、胎膜早破、急诊44宫产,第二产程延长,阴道检查≥2次,手术时间〉1.5小时,羊水粪染、术中失血≥400ml,术后体温≥38℃,产后阴道流血过多,术后卧床〉3天,术后纳差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儿≥4kg,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孕周统计学分析,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影响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0例产妇,其中32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对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对产妇的年龄、高血压史、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史、糖尿病史、经产情况、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均是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值均<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包括患者的高血压史、肥胖、糖尿病史、胎膜早破及急性剖宫产,在临床操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王玉波 《大家健康》2014,(9):293-294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时0.1%碘伏冲洗宫腔对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选胎膜早破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1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5例,对照组80例,实验组在胎儿胎盘胎膜娩出后用0.1%碘伏冲洗宫腔,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产褥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子宫内膜炎及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胎膜早破实验组产褥感染2例(2.35%),对照组8例(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生素使用延长至48小时以上实验组3例(3.52%),对照组9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炎实验组0例,对照组2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部切口感染:实验组0例,对照组3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胎膜早破剖宫产时0.1%碘伏冲洗宫腔可以降低术后产褥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子宫内膜炎及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为其寻找最佳的预防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以及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1个影响因素中,经产妇、肥胖、胎膜早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过长等14项为高危因素(P〈0.01)。ASA评分,妊娠合并症等7项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肥胖,入院前感染,胎膜早破,术前血色素偏低,手术时间过长,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入院后过多的阴检、肛查。进行判别分类显示,当过多的阴检、肛查存在时,感染预测率为75.2%,逐步加入下列因素.其感染预测率分别为: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75.2%,术前血色素偏低82.4%,手术时间过长81.7%,肥胖86.3%.胎膜早破83.%,入院前感染的存在为84.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实施剖宫产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方面的差异,确定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89例剖宫产中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 BMI(25.9±1.1)kg/m2,疤痕子宫6例,急诊手术18例,手术时间(1.2±0.6)h ,住院时间(7.1±2.3)d ,合并基础疾病为6例,胎膜早破为12例,阴道及肛诊次数(3.3±0.6)次,与对照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OR =2.802)、手术时间(OR =5.813)、合并基础疾病(OR =6.182)、胎膜早破(OR =11.219)为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于本院实施剖宫产并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0例产妇作为分析组对象,将同期于本院行剖宫产未发生切口感染的10例产妇作为参照组对象,针对产妇的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参照组与分析组产妇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基础性疾病患者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组间数据资料比较具有明显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析组患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也显著高于参照组产妇,各项数据资料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资料对比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包含肥胖、血红蛋白减少、基础性疾病、胎膜早破以及手术时间延长等,需要提升临床干预重视程度,积极预防与控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产妇产后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闫秋风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3):706-706
目的调查引起剖宫产切口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1450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早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产妇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50例中发生早期切口感染41例(2.83%),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肥胖、肛查阴道检查多、再次剖宫产、手术时间长、胎膜早破(P〈0.05)。结论剖宫产术早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该针对手术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术的指征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284例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与同期非第二产程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指征前两位均为胎儿宫内窘迫和头盆不称,但是第二产程组中头盆不称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组产妇子宫切口撕裂,产后出血和产褥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两组相比无差异(P〈0.01)。娩出胎头困难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术并发症发生高于其他时期剖宫产术,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术在于对,临产后的产妇头盆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产后孕妇剖宫产手术时机对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132例临产后6h内时行剖宫产的产妇为A组,以99例临产6h后行剖宫产的产妇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婴儿情况。结果: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低于B组,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临产后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剖宫产手术时机对新生儿、婴儿的健康影响极大,医护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手术时机,以降低新生儿、婴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10例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186例行首次剖宫产产妇和24例非瘢痕子宫分娩初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0例剖宫产术后再妊娠产妇37例阴道试产,24例试产成功;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腹腔粘连发生率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剖宫产组腹腔粘连、切口乙级愈合及产后出血率与首次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并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再次行剖宫产致产妇并发症增加,适合试产条件的产妇应提倡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80例妊娠期血糖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期间的8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与同期住院的8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妊娠结局的比较.结果:妊娠期糖尿病妊高症,早产,羊水过多,胎膜早破,高脂血症,巨大胎,胎儿窘迫,剖宫产率,高胆红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孕妇生殖道需氧菌、假丝酵母菌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待产分娩的200例孕妇进行研究,其中早产胎膜早破组70例,足月胎膜早破组70例,正常妊娠组60例;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生殖道分泌物需氧菌和假丝酵母菌检测,分析各组致病菌感染情况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 早产胎膜早破组及足月胎膜早破组产妇生殖道致病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分娩组,早产胎膜早破组致病菌感染率也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假丝酵母菌和需氧菌检测阳性者作为感染组,两者均阴性者作为未感染组,2组在胎儿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感染、低出生体重率以及新生儿疾病率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假丝酵母菌感染和需氧菌感染分别对母婴结局影响,结果显示2组感染患者在胎儿早产、产妇剖宫产率、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疾病以及围生儿死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低出生体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膜早破与孕妇假丝酵母菌和需氧菌感染密切相关,对孕妇生殖道致病菌检查,采取有效的抗菌治疗,可降低胎膜早破发生率,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欣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引产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122例孕龄>37周、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胎膜早破产妇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B组41例,C组41例,三组分别于破膜后6、12、24 h未临产时使用欣普贝生,比较三组临产时间、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及母婴结局.结果 A组总产程时间、子宫过度刺激、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9.33±2.12)h、15.00%、5.00%、10.00%、2.50%,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产时间为(11.12±3.23)h,短于B、C组(P< 0.05、P< 0.01);A组剖宫产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50%、5.00%,低于B、C组(P<0.05).结论 胎膜早破产妇应用欣普贝生越早,待产时间越短,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及产褥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前半小时和术后断脐带后立即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对于超重产妇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行剖宫产的产妇7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指数(BMI)将产妇分成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根据抗生素使用时间的不同将产妇分成术前给药组和术后给药组。术前给药组剖宫产手术前30 min行头孢唑林钠静脉给药,剂量为1 g; 术后给药组断脐带后立即行头孢唑林钠静脉给药,剂量为1 g。记录各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观察各组产妇手术前后体温、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中性粒细胞(N)绝对数目、血红蛋白(HB)数目以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不同体重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前后体温、术前WBC、术前N绝对数目、手术前后HB数目以及切口感染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体重产妇术前给药组N绝对数目低于术后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P<0.05);超重组术前给药产妇术后WBC和N绝对数目低于术后给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4.78,均P<0.05)。结论:超重产妇剖宫产手术前半个小时行头孢唑林钠给药较术后给药更有效预防创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9564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愈合不良发生率、影响因素、治疗及预防。结果发生切口愈合不良45例,发生率为0.47%;分别为脂肪液化12例、切口感染29例、裂开4例。经抗炎、清创、充分引流、二期缝合等治疗后均愈合。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肥胖、术前感染、术前贫血、胎膜早破、未预防应用抗生素,阴道检查过多等。结论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大约为0.47%,涉及产妇自身、手术原因、手术过程等多方面因素,肥胖、术前感染、术前贫血、胎膜早破、未预防应用抗生素、阴道检查过多等是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早期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翠萍 《医学综述》2009,15(16):2532-253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早期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切口感染寻找最佳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行分析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0例剖宫产手术切口早期感染病例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产妇伴有体型肥胖、中重度贫血、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急症剖宫产、手术时间延长、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等比较容易发生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结论针对腹部切口早期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能够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早期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二次缝合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病例及处理方法。结果: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羊水污染、阴道试产失败急诊手术、孕妇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比例。结论:尽早发现腹部伤口感染,及早打开伤口,彻底清创,择期二次缝合,适当运用抗生素,可有效、快速治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并发前置胎盘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并发前置胎盘对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87例因剖宫产术致瘢痕子宫并发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因多次妊娠、多次人工流产、多次刮宫操作所致前置胎盘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并将研究组按照此次与上次分娩间隔时间分为研究1组(≤2年)和研究2组(〉2年)。对比对照组与研究组,及研究1组与研究2组孕产妇和围产儿的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产妇胎盘植入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和子宫破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1组孕产妇子宫破裂发生率较研究2组更高(P〈O.05);在围产儿早产率、胎儿窘迫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并发前置胎盘可增加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并发症与风险的发生率,两次分娩间隔时间短者更易发生子宫破裂,临床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并指导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合理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妇、胎儿、母婴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期糖尿病118例患者病例,将同期正常妊娠妇女1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及分娩方式的情况。结果:GDM组孕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早产、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念珠菌性阴道炎、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危害较大,应加强孕期产检,争取早发现,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