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震宇  叶新运  蒋秋华 《吉林医学》2012,33(9):1848-1849
目的:分析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8例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出院时修订Rankin残疾量表为终点,评估多个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CT Fisher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高CT Fisher分级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与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再出血、临床分级和CT分级较高、合并感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关系最为密切,OR值分别为10.42(95%C I3.17-43.57)、3.21(95%C I1.55-9.14)、2.56(95%C I1.33-7.85)和1.78(95%C I1.09-5.38)。结论急性期再出血、临床分级和CT分级较高、合并感染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腩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归分析本院3年来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7个因素在SCVS组与无SCVS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Fisher≥Ⅲ级、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计数>15×10 9/L均为SCVS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临床中对于FisherⅢ级以上、吸烟、高血压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积水15例,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高龄、高血压病、高血糖、多次出血、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及脑血管痉挛.其中,Hunt-Hess分级、脑室内积血和动脉瘤部位与急性脑积水有关,而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年龄、高血压病和高血糖等与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有关.结论: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列前三位的是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和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是SAH急性期最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尼莫地平作为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钙离子拈抗剂,自上世纪80年代用于临床治疗SAH后脑血管病痉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1998年-2001年我院收治的60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对治疗效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h内通过头颅CT证实为SAH或CTA、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通过SAH量、部位与Fisher分级比较。结果 55例SAH的患者中,36例患者经CTA或DSA证实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4例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缺血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有15例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脑组织缺血性症状。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相比,SAH的出血量与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SAH的出血量、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SAH后未发生脑积水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成功率100%。a SAH后发生脑积水与年龄、SAH发生次数、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存在相关性。结论对于高龄(≥60岁)、SAH发生次数超过1次、Hunt-Hess分级Ⅱ级以上、发生脑血管痉挛等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高度警惕脑积水的发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09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所有住院患者359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88例,选择符合入选标准者268例为本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依据预后不同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GOS≤3分)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3个月和1年的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病情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CT Fisher分级)Ⅳ~Ⅴ级和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中晚期手术(P<0.05)。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动脉瘤家族史和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患者手术时机与SAH患者预后不良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饮酒、围术期高血糖、临床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脑CT Fisher分级Ⅲ~Ⅳ级、动脉瘤多发以及术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均是动脉瘤破裂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36例患者经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CT,对比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颅内压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3例为重度血管痉挛,2例形成缺血性梗死,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病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相芝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81-448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其发病率为(5~20)/10万,病死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再发、缓解血管痉挛、减少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卒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类型,其主要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入了蛛网膜下腔,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常反复发作,死亡率为25%[1].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我们对1998年7月~2005年7月,70例SAH住院患者临床、CT、脑水化验、脑循环分析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急性期病死率高,如能诊断及时,对症治疗并积极预防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对早期恢复,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48例SAH患者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cular spasm,DCVS)是SAH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SAH的治疗关键在于避免再出血及防治脑血管痉挛.我们对2003年2月-2005年8月收治SAH患者76例用奥扎雷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比较90例DSA阴性和171例DSA阳性SAH患者的性别,诱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癫痫发作,入院时Hunt-Hess分级,内科治疗后的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病死率,改良Fisher分级,CT表现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数量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 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男性居多,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较DSA阳性组少。DSA阴性的SAH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经治疗后,头痛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较短,再出血率、脑积水率、脑血管痉挛率及病死率均较低,预后良好。结论 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颅高压症状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并发症率及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早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67例自发性SAH急性期(<3d)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SAH患者COM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运用TCD判定SAH患者早期CVS的严重程度。运用Hunt-Hess分级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运用头颅CT的Fisher分级评估出血量的多少。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SPSS13.0软件)分析COMT基因分型结果等临床资料与CVS的相关性。结果 各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研究样本为遗传平衡群体。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CVS发生率(51.7%)明显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38.5%)。A/A基因型患者CVS发生率(66.7%)明显高于G/G(35.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等位基因、A/A基因型和Hunt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对74例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象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总病死率24.3%,再出血发生率21.6%,再出血后病死率75%,发病时有意识障碍及头部CT积血越厚预后越差.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脑卒中,再出血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进早行脑血管造影查出病因,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尤其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WG  Yang XF  Cao F  Zheng XJ  Shen H  Fu WM  Lü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0-104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