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人工神经网络在半夏泻心汤配伍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 ,建立半夏泻心汤不同配伍与胃蛋白酶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方法 :应用均匀设计表给出半夏泻心汤中药物及生姜共 8味药物不同配伍组合 ,共形成 2 4组 ,采用安宋氏法测定不同组别对正常大鼠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MATLAB 6 .5进行编程 ,选用BP人工神经网络拟合实验数据 ,其中 2 1组作为学习样本 ,建立模型 ,另外 3组作为未学习样本 ,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通过对 2 1组实验数据的学习 ,建立了拓扑结构为 8 10 1的BP网络模型 ,所建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学习过的样本 ,并且可以很好地预测未学习过的样本 ,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0 .94 33。结论 :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的拟合复方配伍中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可以应用于复方配伍研究的建模。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不同配伍对正常大鼠胃酸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不同配伍对正常大鼠胃酸分泌的影响 ,用均匀设计法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进行组方药量变化 ,以酸分泌为药理学指标 ,对所得的药理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三方中对酸分泌贡献度最大的为大枣 ,其次为半夏 ,不同药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三方对胃酸分泌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量化传统的中药定性指标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类。以泻心汤类方为例,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特征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通过SAS软件的IML模块编程实现。方法:将方中中药的性味归经等21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采用自编SAS(Ver 9.13)程序对泻心汤五个类方的中药组分进行分类。结果:当10味中药分成4类时的结果为:{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附子、干姜};{黄连、大黄、黄芩},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吻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半夏泻心汤中不同剂量黄芩配伍前后黄芩苷煎出量的变化,探索半夏泻心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单煎液和半夏泻心汤复方合煎液中黄芩苷的煎出量。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_(18)(250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4%磷酸水溶液(53∶47)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黄芩苷在0.125μg~0.941μg线性关系良好,黄芩单煎液和半夏泻心汤复方合煎液中黄芩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6%和98.84%,随着黄芩剂量的减少,黄芩苷的煎出量有所降低。结论:在半夏泻心汤配伍过程中,黄芩剂量的不同对黄芩苷的煎出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连、黄芩的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在泻心汤中溶出率影响。方法:固定大黄的量不变,应用2因素5水平星点设计法设计泻心汤的剂量比例,用HPLC法测定不同剂量比例泻心汤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计算溶出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剂量配伍变化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溶出率变化影响。结果:大黄的量不变,黄连的量与黄芩的量分别不同程度改变时,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不同。黄芩的量改变对泻心汤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较大。得到蒽醌类成分有较好溶出率的剂量比例为大黄-黄连-黄芩=6∶0.17∶5.83。结论:将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应用于中药剂量配伍方面的研究,具有方法简便、精度高的优点。非线性回归分析比线性回归分析更适用于复方剂量配伍变化对其有效成分溶出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党参、白芨、制大黄及其配伍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方法 采用无水乙醇致胃粘膜损伤,幽门结扎诱发胃溃疡和乙酸诱发慢性胃溃疡三种模型,观察党参、白芨、制大黄及配伍对溃疡、指数胃分泌、胃壁粘液量和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三药及其配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三种模型的溃疡指数,复方疗效好于党参;且三药及其复方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胃壁粘液分泌量和胃粘膜血流量。影响胃壁粘液分泌和胃粘膜血流量可能是其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党参、白芨、制大黄及其配伍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党参、白芨、制大黄及其配伍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方法 采用无水乙醇致胃粘膜损伤,幽门结扎诱发胃溃疡和乙酸诱发慢性胃溃疡三种模型,观察党参、白芨、制大黄及配伍对溃疡、指数胃分泌、胃壁粘液量和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三药及其配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三种模型的溃疡指数,复方疗效好于党参;且三药及其复方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胃壁粘液分泌量和胃粘膜血流量。影响胃壁粘液分泌和胃粘膜血流量可能是其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8,(3):334-337
目的:基于三黄泻心汤(简称"泻心汤")考察黄芩-大黄-黄连不同剂量配伍对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溶出的影响,为研究中药复方药味剂量组成配伍的化学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固定黄芩剂量(3 g)不变,以大黄和黄连的不同剂量为因素,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溶出率为响应值,设计二因素五水平星点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黄芩-大黄-黄连最佳剂量配伍,并与经典剂量泻心汤(黄芩3 g、大黄6 g、黄连3 g)比较其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溶出率的变化。结果:黄芩、大黄、黄连的剂量分别为3、1.76、0.17 g时提取液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总溶出率最高,验证试验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总溶出率平均为21.89%(RSD=0.46%,n=3),与预测值22.54%的相对误差为2.88%;与经典剂量泻心汤比较,最优配伍剂量黄芩-大黄-黄连提取液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总溶出率提高了47.21%。结论:基于泻心汤的黄芩-大黄-黄连不同剂量配伍对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溶出有一定影响,当黄芩、大黄、黄连的剂量分别为3、1.76、0.17 g时其溶出率高于经典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半夏泻心组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腹针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半夏泻心+腹针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食管黏膜愈合时间、吞咽困难消失时间、反酸消退时间、治愈出院时间、症状积分、焦虑情绪评分、睡眠评分、生活质量均优于半夏泻心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不同配伍对正常大鼠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进行组方药量变化 ,以胃蛋白酶活性为药理学指标 ,对所得的药理实验数据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金凤  刘文辉  荆雪宁  陈莉  王枫 《中国药房》2014,(31):2884-2886
目的:比较甘草泻心汤与其配方颗粒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模型大鼠的药效学。方法:以免疫法复制大鼠ROU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左旋咪唑(17.5 mg/kg)组、甘草泻心汤(12g/kg)组、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12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0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热板法检测大鼠痛阈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8含量增加,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比值降低,痛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泻心汤组、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组大鼠血清TNF-α、IL-8含量减少,CD4+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升高,痛阈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甘草泻心汤组与甘草泻心汤配方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及其配方颗粒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镇痛作用,对ROU模型大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两组间药效学相当。  相似文献   

12.
The multilayer feed-forwar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QSAR studying.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BP) and the use of evolutionary search as an ANN training method has some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overfitting, local optimum problems and slow convergence rate. In this pape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s a relatively new optimiz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in ANN training. Compared to ANN trained by BP algorithm and evolutionary search, ANN training by PSO algorithm (PSONN) show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converges quickly towards the optimal position and can avoid overfitting in some extent. The PSONN has been testified by using in QSAR modeling for inhibitory activity of 4-[4-(N-substituted (thio) carbamoyl)-1-piperazinyl]-6,7-dimethoxyquinazoline derivativ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紫外吸收光谱重叠的新洁尔灭进行多组分不经分离的含量测定。方法:应用BP方法即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方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网络隐蔽层的节点数为5、以9个节点输入时,苯扎溴铵和亚硝酸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和101%,RSD分别为1.0%和2.9%。结论: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性能良好;对于其它吸收光谱相互重叠的药物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齐微  孙茜  封雷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3):139-140,F0003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疗效。方法以小鼠粪便含水量、家兔离体肠管实验及小肠碳末推进为指标,判断该方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疗效及机理。结果高剂量组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芍药甘草汤对家兔离体肠管呈抑制作用。结论通过小肠碳末实验,初步判定芍药甘草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7种药物的毛细管电泳迁移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迁移时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方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 ,通过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的实验电压 (V)和缓冲溶液的离子强度 (I)对维生素B1等 7种药物的迁移时间 (tmig)进行预测 ,网络采用三层结构即输入层 隐含层 输出层 ( 2 4 1型 ) ,权值修正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每种药物的样本数为 5 0 ,以“留一法”预测其迁移时间 ,网络学习次数为 1 0 0 0 0。结果当电压在 6~ 2 6kV以及硼砂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1 0~ 1 0 0mmol/L时 ,网络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 1 2 %的概率占 82 3 %。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对药物的CZE的迁移时间可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6.
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用于丹参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用于丹参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方法:通过已知文献的丹参提取工艺优化实例,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并建立网络模型,再利用遗传算法对网络进行多目标寻优,获得丹参最佳提取工艺。结果: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用于丹参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拟合度和预测性均高于文献采用的多元回归法。结论:BP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可用于丹参提取工艺的多目标优化。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蟾酥化学模式识别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乔延江  王玺  毕开顺  罗旭 《药学学报》1995,30(9):698-701
用对称的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处理中药化学模式识别数据,既达到了提取特征和降维映射的目的,又减少了每引入一个样本重新计算各样本空间距离和分布的麻烦。提取的特征及相应误差用三维图形表示,可直接用于中药的化学模式识别。  相似文献   

18.
19.
匡扶  肖廷超  朱照静  钱妍 《中国药业》2013,22(14):83-86
目的研究红霉素自乳化制剂(EM-SMEDDS),探求其最佳处方配比。方法测定红霉素在各种油相、乳化剂和组乳化剂中的溶解度,选择溶解度高者备用;采用滴定法绘制了油-乳化剂/助乳化剂-水体系伪三元相图,确定处方组成比例;考察加料顺序对EM-SMEDDS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考察制备温度、混合乳化剂各组成比例、载药量与油相所占比例对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的影响,采用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分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出EM-SMEDDS的优化处方。结果处方中油相十四酸异丙酯(IPM)、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与聚乙二醇-8-甘油辛酸/癸酸酯(Labrasol)组成的混合乳化剂可以获得较好的乳化效果。制备方法为首先制备混合乳化剂,其次将混合乳化剂与油相混匀,最后加入药物,所得EM-SMEDDS乳滴平均粒径小于50 nm。结论红霉素自乳化制剂的最佳处方比例,以IPM为油相,油相与混合乳化剂质量比为3∶7,混合乳化剂中LAS与Cremophor E质量比为7∶13,载药量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