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多沙唑嗪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llOmo等进行了一项综述研究,探讨了多沙唑嗪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的代谢异常症状,包括向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两项核心特征。代谢综合征在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合并有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危险增高。由于病情复杂,需要有多种干预措施,包括降压、改善代谢、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对此,多沙唑嗪和其他α-受体阻滞剂的益处体现在对脂质代谢紊乱患者,以及肥胖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多沙唑嗪是通过舒张骨骼肌血管床,增加胰岛素活性和葡萄糖代谢,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长期应用多沙唑嗪,是否可以延缓或阻止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值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多沙唑嗪对高胆固醇仓鼠模型晚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Wilson TA等进行了一项实验[Metab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2003,52(10):1240-1245]。选取36只10周龄的雄性金黄仓鼠平均分为3组,给予非纯质高胆固醇饮食9个月,饮食中包含有10%椰子油以及0.1%胆固醇。其中一组在9个月末行安乐死后取出主动脉,固定并保存备用。其余2组中,一组继续如法喂养至15周;另一组则添加了20mg/(kg·d)的多沙唑嗪。研究表明,在15周末多沙唑嗪组仓鼠较未用药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酸三脂均明显降低(TC:-68%,LDL-C:-73%,TG:-74%)。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都和异常的内皮依赖、NO介导的血管扩张有关。在大鼠中,高胆固醇血症合并维生素E和硒缺乏将导致内生脂质氧化增强和内皮功能失调。多沙唑嗪(α_1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的两种羟基化代谢物在体外有剂量相关的抗人类脂质氧化作用。Raij L等在一项试验中研究了多沙唑嗪对高胆固醇血症/抗氧化  相似文献   

4.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的胆固醇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模型 ,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 1,2 ,3,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脂蛋白胆固醇、肝脏总胆固醇 (HTC)、胆汁中胆固醇 (BC)和甘氨胆酸 (GCA)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 高胆固醇膳食后 ,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 ,2 ,3和 4周分别有 40 % ,6 0 % ,70 %出现胆囊结石。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磷脂 (P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 C) ,HTC ,BC均逐渐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P均<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分 (HDL C ,HDL2 C ,HDL3 C)有降低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GCA逐渐降低 ,以 3周和 4周时明显 (P <0 .0 5 ) ;12 5I LDL与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最大结合力 (Bmax)在 1周组略升高 (P <0 .0 5 ) ,2周组逐渐下降 ,3周和 4周组时明显下降 (P <0 .0 5 ) ,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 ,以 3周和 4周组明显 (P <0 .0 5 )。结论 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 ,血清及肝脏中胆固醇均增加 ,胆汁中胆固醇增加 ,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下降 ,可能致胆汁中甘氨胆酸合成减少 ,成石性胆汁形成。提示胆固醇代谢中不同环节的变化均可在胆囊结石中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与尿毒症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 (IR)与尿毒症患者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对 4 5例高血压和 14例非高血压尿毒症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IRT)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机体糖代谢率 (M )、糖及胰岛素反应曲线下面积 (AUCG、AUCINS) ,分析上述指标与平均动脉压 (MBP)的关系。结果 :(1)尿毒症高血压组糖负荷后的血糖、胰岛素水平、AUCG、AUCINS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 (P <0 .0 5 ) ,而ISI、M低于非高血压组 (P <0 .0 5 ) ;(2 )胰岛素抵抗组 (IR)血压值明显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 (NIR) ,P <0 .0 5 ;(3)尿毒症患者平均动脉压与ISI、M呈负相关 (r =- 0 .5 8、- 0 .5 4 ) ,与AUCG、AUCINS呈正相关 (r =0 .6 2、0 .5 3) ,P≤ 0 .0 0 1。结论 :IR、高胰岛素血症及糖耐量异常 (IGT)与尿毒症患者高血压明显相关 ,可能是引起尿毒症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科住院并确诊为慢性肾脏病的1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稳态模型分析法(HOMA2模型)定量评价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值为(2.85±1.67),其中非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为(2.74±1.54)、(3.00±1.82)(P=0.356)。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增加趋势(Pfortrend<0.01)。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模型中胰岛素抵抗指数相关因素包括logl0(全段甲状旁腺素)、血磷、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史、尿蛋白、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尿酸、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碳酸氢根,多因素模型中相关因素包括血磷、胱抑素C、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肾小球滤过率。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均值为(169.1%±91).2%),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低于非糖尿病患者(P=0.00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值为(49.7%±31.3%),非糖尿病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且均降低(P=0.838)。结论本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并且随着肾脏损害的进展呈加重趋势。重视与慢性肾脏病有关的相关因素包括甲状旁腺素、血磷、尿蛋白、胱抑素C、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等。  相似文献   

7.
脂肪抽吸术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脂肪抽吸术对胰岛素抵抗与脂质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接受腹部脂肪抽吸术者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性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与脂肪抽吸术前比较,术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P〈0.01),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结论腹部脂肪抽吸术在去除大量皮下脂肪的同时,对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也有非常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联合使用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和盐酸丙哌维林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合并良性前列腺梗阻(BP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Lee KS等进行了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年龄≥50岁的男性OAB患者,且尿流动力学检查证明有BPO(Abrams-Griffith评分超过20分),将他们按1:2随机分为两组,组1仅使用多沙唑嗪控释片(4mg,每天1次),组2联合使用盐酸丙哌维林(20mg,每天1次)和多沙唑嗪控释片,共治疗8周。结果,211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组1有69例,组2有142例,共有198例完成了8周治疗。每组的尿频、最大尿流率、平均排尿量以及IPSS评分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组1和组2在尿频的改善率方面分别为23.5%和14.3%(P=0.004),平均排尿量改善率分别为32.3%和19.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应用于治疗中到重度下尿路症状(LUTS)并提示膀胱流出道梗阻时的疗效,de Reijke TM等进行了一项14周多中心、随机、双盲、基线对照、剂量可调的临床研究。共入选210名有LUTS的良性前列腺肥大(BPE)患者,随机接受多沙唑嗪1~8mg,1次/d或阿夫唑嗪5~10mg,2~3次/d。应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最大尿流率评估疗效。研究结束时,平均剂量多沙唑嗪6.1mg/d,阿夫唑嗪8.8mg/d。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分别与基线比较,总IPSS评分改善的最小二乘方平均值为-9.23和-7.45(两组均P<0.001),刺激症状分别改善为-3.5和-2.8(两组均P<0.001)。多沙唑嗪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好于阿夫唑嗪(组间比较,总IPSS,P=0.036;刺激性症状,P=0.049)。在残尿量上,多沙唑嗪也显著优于阿夫唑嗪(-29.19 mL vs 9.59 mL,P=0.002)。两组改善在平均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方面接近,分别为 1.5、 1.2和 2.8、 2.5mL/s。两种药物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到中度。由此得出结论,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的平均剂量效力并不等同,对于中、重度LUTS男性患者,多沙唑嗪6.1mg/d较阿夫唑嗪8.8 mg/d在改善总IPSS评分、刺激症状和残余尿量方面疗效更好,而两者改善平均尿流率和最大尿流率的疗效接近,同时多沙唑嗪和阿夫唑嗪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长期应用多沙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Dutkiewicz S等进行了一项药物对照研究,长疗程应用多沙唑嗪(4mg/d)治疗64例非卧床BPH患者。使用多沙唑嗪72周且将持续使用。对照组23例,用盐酸哌唑嗪(4mg/d)治疗24周。多沙唑嗪(第一组)和哌唑嗪(第二组)结果相似,两组最大和平均尿流量分别增加了44.8%和43.5%,残尿量分别下降了72.0%和74.5%,梗阻症状减轻了89.6%和92盘%,以及刺激症状缓解了81.6%和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多沙唑嗪普通片和控释片能有效控制高血压,且对血脂没有负面影响。Calvo C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以比较在治疗高血压时,2种剂型的多沙唑嗪对临床和动态血压及血脂的影响。人选了335例18—70岁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2周安慰剂后,患者被随机分组,使用2mg或4mg多沙唑嗪普通片(经过剂量滴定)或4mg多沙唑嗪控释片(无需剂量滴定)。2种剂型有相似的降血压作用(与基线相比,P〈0.01)。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Christensen MM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入选了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给予多沙唑嗪4mg/天治疗9周。根据患者对排尿障碍的整体评估,多沙唑嗪组(DG)79%的患者和安慰剂组(PG)44%的患者表示有改善(P=0.001)。在DG中,63%的患者梗阻症状有改善,而PG为32%(P=0.015);然而,在DG中76%的患者刺激症状有改善,PG则为45%(P=0.12)。DG患者白天尿频平均减少了1.5次,而PG患者平均增加了0.3次(P=0.001);夜尿症都各自减少了1.1次和1.0次(P=0.12)。在DG中,最大尿流量提高了1.5ml/s,而在PG中减少了0.3ml/s。考虑到排尿后的残余尿,两组间的膀胱侧压(第一次有感觉的膀胱体积)和副反应无明显差别。由此得出结论,1d服用1次4mg多沙唑嗪对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围术期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肺叶切除术的EH患者38例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20例)和对照组(C组,18例)。N组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尼卡地平1μg·kg-1.min-1至术后1d;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测定麻醉诱导前即刻(T0)、手术开始后2h(T1)、术后4h(T2)和24h(T3)的血糖(BG)和血浆胰岛素(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T0时比较,C组T2、T3时BG和Ins明显上升,ISI明显降低(P0.05或P0.01),N组T3时BG和Ins明显上升,ISI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N组T2时BG明显降低(P0.05),T3时Ins明显降低(P0.01),T2和T3时ISI明显升高(P0.05)。结论术中静脉持续输注尼卡地平可增加EH患者术后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术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Pool JL对合并高血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治疗进行了综述。高血压和BPH由交感神经系统而联系起来,因其在这两种病的发病中均起作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血管和前列腺平滑肌张力增加。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多沙唑嗪通过对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不同亚型的平衡作用,降低血压并改善其它一些冠心病的影响因子,如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左心室肥大,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等。显示多沙唑嗪提高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流率和改善排尿症状的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胰岛素抵抗(IR)的危险因素以及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对133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患者移植前无糖尿病病史,入组时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肾毒性,无蛋白尿,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感染.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者108例(CsA组),采用他克莫司(Tac)、MMF和Pred预防排斥反应者19例(Tac组),采用西罗莫司者6例.1年后进行血、尿生化及体格检查,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随机抽取普通社区人群200名作为对照.结果 肾移植受者的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33.1%(44/133),显著高于普通社区人群的15%(3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中超重/肥胖者(BMl≥24 kg/m2)39例,其HOMA-IR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MI正常者(P<0.05,P<0.01).Tac组的空腹血糖为(6.19±1.61)nmml/L,HOMA-IR为0.95±0.53,均高于CsA组的(5.50±1.17)mmol/L和0.6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且HOMA-IR与血Tac浓度存在正相关(r=0.521,P<0.05).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肾移植受者的HOMA-IR为1.01±0.56,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者的0.58±0.53(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者的HOMA-IR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使用Tac(尤其是血Tac浓度较高时)是引起肾移植受者IR的危险因素,而IR与肾移植后的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血脂各项指标的观察,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 选取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观察组),同时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正常对照,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尿素氮、肌酐、尿酸、血脂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糖、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升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胆固醇与血糖呈负相关(r=-0.3482,P<0.05);高密度脂蛋白与血清胰岛素呈负相关(r=-0.2603,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糖呈负相关(r=-0.3289,P<0.05),而对照组仅甘油三酯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0.371,0.368,P均<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脂代谢紊乱,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应重视及加强对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的一组代谢异常疾病,主要包括内脏性肥胖(体重增加、腰围增粗、腰臀围比增大)、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检测或公式计算)、糖代谢异常(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及高血压,并能出现高尿酸血症、内皮功能紊乱(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炎症及高凝血状态.其中肥胖常为MS的启动因素,而胰岛素抵抗是MS中心环节(MS的各种代谢异常都与其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适宜剂量的单一抗高血压药物平均能够降低血压10mmHg。许多高血压患者,包括三期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伤、或有发生心血管意外和(或)服用大剂量单一降压药物出现副作用的高风险患者,需联合用药以期达到良好血压控制目标(<140/90) mmHg。Zusman R对两项研究进行了回顾,即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n=70)和一项基于社区的开放研究(n=491),分别入选其他药物未能控制高血压的患者和血压控制不满意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加用多沙唑嗪(一种长效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并观察其抗高血压疗效。结果显示,增加多沙唑嗪后,血压显著下降,同时血脂指标也得以改善。对于合并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无年轻男性不育症患者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我们研究了171对不育夫妇中的男性(36.5±8.3岁),代谢综合征是根据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题小组第三次报告确定。所有人接受了激素(包括总睾酮和胰岛素)、精液f包括白细胞介素8,精浆中白细胞介素8(SIL-8))、阴囊及经直肠超声评估。因为我们此前已有大样本队列研究了不育男性代谢综合征和阴囊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这里我们重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经直肠前列腺B超资料的相关性。前列腺相关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评估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2位受试者符合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年龄调整后的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胰岛素水平增加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分(Wald=29.5,P〈0.0001)并与TT负相关(调整后的r=0.359,P〈O.0001)。未观察到代谢综合征和NIH.CPSI或IPSS评分之间有相关性。经年龄、睾酮、胰岛素校正后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目的增加与正常精子形态负相关(Wald=5.59,P〈0.02)、与前列腺炎症的分子标志物血清sIL-8水平正相关(Wald=4.32,P〈0.05),与前列腺总体积和移行带体积(Wald=17.6和12.5,P〈0.0001)、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Wald=9.57,P=0.002)、质地不均匀性(HR=8711.05—3.33],P〈0.05)、钙化灶大小(Wald=3.11,P〈0.05)正相关,但不与精囊体积或功能指标正相关。总之,不育夫妇中的男性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增大、生化指标(sIL8)和前列腺炎症的超声指标呈正相关,而与前列腺相关症状无正相关,表明代谢综合征可能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早期亚临床表现的触发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低总胆固醇血症在预测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间接受肝切除术的350例患者术后早期血总胆固醇水平与术后严重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提示术前总胆固醇/术后5d内总胆固醇谷值比(以下简称术前/术后总胆固醇比)对术后严重并发症有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84(95%可信限0.78~0.90,P=0.029)。依据该曲线,术前/术后总胆固醇比的诊断值为1.69;其敏感性为73.4%,特异性为85.2%。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术后总胆固醇比>1.69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早期低总胆固醇血症对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