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将翻2倍。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脱位的影响因素包括关节周围软组织完整性损伤、肌乏力或不均衡、撞击、患者不利的髋关节活动,不适当的假体位置和方向以及假体力学设计等。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大约33%的再脱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1],而其中仅有60%的翻修病例得到满意的稳定性[2]。脱位潜在的影响因素很多,手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破坏过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日益被外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髋关节囊韧带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及THA中关节囊韧带修补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髋关节囊韧带的解剖功能[3]附着于髋关节骨结构的关节囊有助于限制股骨头相对于髋臼的位移,而可允许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1996年3月至2009年10月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作回顾性研究,X线评价术后髋关节脱位情况。结果本组163例,术后3~10d内有7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2%。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3例,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各2例。4例手法复位,其中2例在麻醉下复位;2例需手术复位固定骨折和假体;另1例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结论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张舒 《环球中医药》2013,(7):544-545
分析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病例的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总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患者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后牵引固定,有2例再次脱位,手法复位后改为髋人字石膏固定治愈;1例反复脱位行翻修手术后治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病人因素、假体位置不良、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当是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多数早期脱位可手法复位制动,反复性脱位则需假体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处理方法和髋臼假体的选择及早期疗效。方法 随访男10例,女12例,平均63.3岁。其中左侧18例,右侧4例。翻修原因:不同程度骨溶解伴假体松动15例,术后髋臼位置不良3例,髋臼磨损4例。其中10例采用紧压式颗粒性植骨的方式加用生物型髋臼或髋臼加强环罩,其余采用生物型髋臼或髋臼加强环罩重建髋臼骨缺损。结果22例随访时间15~53个月,平均随访30.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38.5±8.8)分(21~50分)提高至翻修术后的(82.3±6.3)分(66~89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术中具体骨缺损类型,选用相应的自体或/和异体骨移植,准备相应类型髋臼假体供手术选择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期随访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人生活理念的改变,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被广泛应用。但早期由于假体的设计、制造、材料,和当时的手术水平等条件制约,出现了脱位、假体松动、磨损断裂等问题导致髋关节的疼痛和障碍。翻修术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重要方法之一。我院自2000年8月~2004年11月采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假体对1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髋关节疼痛、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术后康复顺利,除1例术后感染外,余疗效满意。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关节置换的普及和手术例数的累积,失败的病例也有增加,我院从2005年1月至今共行全髋翻修术23例,现将手术配合要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上述期间我院共进行人工全髋翻修术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5~75岁;距上次手术时间3~15 a,平均10.3 a。翻修原因:假体松动15例,术后感染2例,髋臼磨损2例,假体位置不良1例,人工关节脱位2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2术前准备2·1术前手术护士参加病房术前讨论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专科检查、各项生化检查结果、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处理方法,以及术者对该手术的特殊要求。2·2心理护理全髋翻修患者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已有60多年历史,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等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及假体设计和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生活质量改善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部分病例由于感染、脱位、无菌性松动或各种技术因素造成人工关节失败,需再次手术翻修。本院骨科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22例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翻修,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假体的选择、内固定物的处理、髋臼缺损的重建等问题。方法:2010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35~62岁,平均48.5岁。砸伤4例,摔伤4例,碰撞伤3例。11例均为单侧骨折,右侧6例,左侧5例,均为闭合骨折。按照Judet-Letoumell骨折分类法分后壁骨折3例,后柱骨折3例,前后柱骨折l例,后柱加后壁骨折2例,前壁骨折2例。其中1例合并股骨颈骨折,2例合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1例患者均行THA治疗。术前Harris评分25~67分,平均49.6分。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翻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人工关节无脱位,伤口均I期愈合。3例髋臼缺损植骨者延长不负重下地时间。术后6个月、1年及2年定期随访,6个月后均能生活自理。术后4个月X线片检查示患者骨折假体形态及位置良好,无髋臼磨损及假体脱位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及松动,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疼痛缓解,下肢短缩得到矫正,术后2年参照Harris评分平均94.7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为患者重建一个正常、无痛的髋关节。瘢痕组织形成、内固定的影响及2次手术潜在感染等因素,经常会加大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使患者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由于病例少,随访时短,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普及和发展,部分人工髋关节假体寿命的相继结束,其翻修术逐渐增多.这已成为关节外科医师面临的严重课题,有人把翻修术称为人工关节外科的"第2次浪潮".自1998年,我们应用进口翻修假体及配套器械,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翻修髋关节股骨柄部无菌性松动17例,翻修前后Harris评分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髋部各种疾患所带来的疼痛和重建髋关节功能。但由于术后感染、骨质疏松、骨吸收等各种原因造成髋臼松动或股骨柄松动,甚至假体断裂[1-5],已成为关节外科最具挑战性的临床问题。现将造成假体松动相关因素的研究综述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近10年的文献显示,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不低,而在并发症中,假体松动一直以来都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重要并发症之一。郭艾等[6]随访232例253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对曾经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例患者行翻修手术,男7例、女9例。年龄47~86岁,中位数61岁。均为初次行翻修术的患者。左侧9例,右侧7例。髋关节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12例,其中单纯股骨侧假体松动5例、股骨侧合并髋臼侧假体松动4例、单纯髋臼侧假体松动3例;股骨侧假体无菌性松动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股骨侧骨缺损程度按照Paprosky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Ⅱ型4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本次翻修手术间隔时间为3.5~19年,中位数9.6年。随访观察股骨假体稳定性、髋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双下肢不等长距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中位数2.5年。股骨假体稳定性良好,获得骨长入固定14例、稳定的纤维固定2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及感染。1例术中股骨干骨折,采用钢板及螺钉固定,并延期负重活动。2例股骨假体下沉5 mm,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翻修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增高[(43.1±8.2)分,(85.2±11.8)分,t=9.909,P=0.000]。翻修术后5个月,髋关节屈曲、伸直、外展及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45.0°±10.9°),(102.6°±18.2°),t=8.612,P=0.000;(-6.9°±2.0°),(2.9°±1.2°),t=13.622,P=0.000;(14.8°±3.7°),(33.2°±5.3°),t=8.854,P=0.000;(13.1°±4.0°),(28.2°±6.4°),t=6.781,P=0.000],双下肢不等长距离短于术前[(2.1±0.4)cm,(0.9±0.3)cm,t=7.348,P=0.000]。结论:采用长柄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假体稳定性高、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方法:对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BMD进行12个月的动态观察,并与23例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比较。其中股骨柄假体周围BMD按Gruen法分为7个兴趣区(R1-7)分析;髋臼假体周围按DE Lee和Charnley法分为3个兴趣区(RⅠ-Ⅲ)分析。并将各时相BMD值与术后一周内测值比较。结果:股骨柄假体周围BMD平均值(NETAVGⅠ)在术后6个月降至92.12%,术后12月又上升至94.08%。其中以股骨柄近端周围松质骨BMD下降最为明显。近端外侧(R1)为83.78%,内侧(R7)为88.31%。髋臼假体周围BMD(NE-TAVGⅡ)在术后6个月平均下降至78.28%,术后12月上升至85.21%。以臼杯假体内侧(RⅡ)失骨量最多,降至70.22%。术后5年患者股骨西风假体周围BMD平均值与12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髋臼杯周围下降明显(P<0.05)。结论:DEXA是监测THA假体周围BMD变化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松质骨的骨吸收、丢失是导致假体松动的重要原因;而密质骨相对失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讨计算机辅助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测量的方法及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精确安置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构建髋关节假体三维模型,分别计算解剖学定义的杯外展角于30°~70°,前倾角于0°~40°,均10°为间隔,共25种组合下各自的影像学定义,并对髋臼假体位相的定义进行分析。结果:三种不同定义的髋臼假体位相参数值有明显差异,所构建模型可准确地将一种定义转化为另一种定义。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的方法是准确客观的,从而使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的安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5.
翻修术(Revision)国内最初曾称二次或重复手术、修整手术等.它是指关节因各种原因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下沉、磨损等改变需再次手术进行新的关节置换而言,其中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应用最多.翻修术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而致的疼痛及改善关节功能,这可通过重新植入能够牢固固定的新假体及恢复(或基本恢复)关节的解剖形态而达到.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假体的选择、假体的固定及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2例人工全髋置换术髋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和术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防治。方法:2001年11月-2008年10月共有92例不同病因髋关节严重病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术后92例跟踪随访(术前髋臼严重病变伴髋关节半脱19例;高龄股骨颈骨折32例;髋臼骨折伴骨头中心脱位13例;股骨粗间粉碎性骨折16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肿瘤5例),术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例,假体脱位2例,假体松动1例,股骨上段劈裂1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的手术之一,在复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变化,恢复和重建髋关节正常生理结构为其重点,视术中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恢复髋关节生理解剖,预防术后假体松动、感染,以求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翻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13例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中所用髋臼杯及垫块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男6例,女7例。年龄31~68岁,中位数51岁。左髋8例,右髋5例。TH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12例、假体深部感染(假体旷置后感染控制)1例。6例臀中肌肌力Ⅲ级,其余下肢肌力均正常。髋臼侧骨缺损按照Paprosky分型标准,ⅡC型3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初次置换术后出现疼痛症状至本次翻修手术时间3~5年,中位数4年。测定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测量双下肢长度,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30.0±15.4)min,术中出血量(680.0±30.5)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中位数2.5年。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术前(12.44±3.07)分、术后3个月(6.58±2.35)分、术后6个月(4.97±2.48)分、末次随访时(1.08±0.41)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1.89±7.03)分、术后3个月(67.21±7.26)分、术后6个月(74.65±7.94)分、末次随访时(87.99±7.31)分。双下肢长度,术前相差(4.85±1.96)cm,术后相差(1.23±0.87)cm。2例术中探查发现臀中肌缺损,术后遗留臀中肌步态;2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及假体松动。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对THA术后髋臼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治疗,短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对运用延长转子截骨加骨水泥或非骨水泥假体行全髋股骨侧假体翻修的1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2年,平均21个月。X线检查证实随访期间股骨侧假体术后未见明显的假体松动、下沉,假体周围股骨未见骨吸收、骨溶解,截骨块于术后6个月左右均愈合。术前Harris评分48.4±7.5,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9.3±8.1,术前后比较P<0.01。表明该方法显露充分,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股骨侧假体翻修的方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并潜在截骨不愈合、移位及截骨片骨折,故不宜常规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7例(7髋)髋关节疾患,男5例,女2例;年龄42-68岁,平均51.5岁。7例患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细菌培养,6例阳性,1例阴性;术中所有患者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2例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7例血沉增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5例X线片有骨融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表现。所有病例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I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以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假体临时旷置,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4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待结果正常后再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结论: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临床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THA能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早期受人工假体材料及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近年来陆续出现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感染、人工髋关节习惯性脱位等问题,导致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尤其是年轻患者关节置换后翻修问题更为突出。对这类失去正常功能的人工髋关节有必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