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从藏象学说探讨心悸与五脏的关系,认识到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肾、脾、肝、肺四脏也密切相关,五脏之气血阴阳亏损,或心血瘀阻、水饮凌心、痰火扰心等均可致心动失常而发心悸。  相似文献   

2.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医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针灸领域,五行学说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都可以用五行属性加以归类,验之临床,常收捷效。脏腑的五行分类及临床应用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将肝、心、脾、肺、肾分别归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心包为心之外围,在五行归属相火。脏腑之间表里关系一一对应,六腑的五行属性与相表里的脏的五行属性相同,即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三焦属相火。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伤寒…  相似文献   

3.
"肝和为贵"学说核心具体表现在藏泄相和、阴阳相和与升降相和。藏泄相和不仅指肝自身的疏泄与藏血功能协调,更突出肝疏泄与肾藏精的相互协调;阴阳相和,指肝之火使肝血不凝,肝血肝阴则可制约肝火亢奋;升降相和,指肝血有藏,趋静属阴,肝气疏泄,趋动属阳,阳升阴降,肝之升降相和,肝的升降相和还可表现在对脾升、肺降的调控。《金匮要略》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其关键在于温经汤体现了"肝和为贵"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衡,而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儿童多动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平衡失调。作者在对中医阴阳理论及多动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肝-肾-脑轴"病机假说,同时指出"心-肝-肾-脑轴"的物质基础是精血,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规律顺序排列关系与五行相克规律顺序排列关系 ,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却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 五脏相生 ;肝—心—脾—肺—肾 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 五脏相克 :肝—脾—肾—心—肺根据五行本身的特性 ,阴阳属性说明 :五行中的土 ,其阴阳属性为阴 (土阴 ) ;火阴阳属性为阳 (火阳 ) ,(水阴 ) ,金阴阳属性为阴为阳。中医基础理论没有对五行本身阴阳属性的辨别 ,是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顺序排列关系错误存在的关键所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中 ,…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多由于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肝之疏泄失常,肝肾子母涵养失职,水不涵木,致使木郁火炎,肝阳上亢,肝胜乘脾,体内环境紊乱,风、火、痰、瘀、虚肇致清窍失养.临床表现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甚或恶心、呕吐,严重者突然仆倒.其病位在肝,涉及肾、脾、心.高血压病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之分,时至目前,中医辨证分类治疗虽未形成共识,但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笔者认为治疗总则应为平调阴阳,理肝祛邪.兹对早、中、晚各期常见证型诊治作一概述,抛砖引玉,供同道讨论斧正.  相似文献   

7.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为五脏之一 ,按五行 ,位五行之首 ,论六经 ,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 ,其子为火 ,故居阴阳之中 ,水火之间 ,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 ,又疏泄无形之气 ,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试析失眠的中医病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失眠一症,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既存在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又有升降失常、心肾失交,而致经络失通、心神失养,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阴虚阴时,阴不敛阳,阳亢而发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则气、血、精、津之不足,实则火、热、气、血之壅塞。在心脾血虚的基础上,始肝郁化火,致心肝火旺,后耗伤阴血,见心肾不交,呈现血虚到火热,火热再到阴虚这一演变主线。至于治疗,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调和营卫,即《灵枢.邪客》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则愈”。  相似文献   

9.
以易经的角度,从少阳卦象中阴阳的量、阴阳的特性及阴阳的消长转化等方面,解释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病理特性、"阴阳兼顾,体用相和"思想指导下的柴胡芍药相配以及镇肝熄风汤中加川楝、麦芽、茵陈顺应肝木少阳生发之性的用意,以期能为临床治疗肝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少阳学说"的起源 "少阳学说"来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明代万全首先提出"少儿体禀少阳"之说.<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象征着春季;在植物,象征着芽;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是维系小儿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源.此即<素问·阴阳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少火实乃少阳也.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医学对生殖的认识和围绝经期综合征(M PS)的表现,探讨其证治特点,认为肾虚阴阳失衡、肝血不足是M PS之本;肝失疏泄,心肾不交是其标。补肾以复肾之阴阳平衡、养血疏肝调肝以复肝体阴用阳之常是其主要治法,并强调心身同治。  相似文献   

12.
张晓峰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经验举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晓峰主任医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特点为一体两翼,虚分阴阳,核心是肾虚,此即所谓"一体",但肾虚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在治疗方面宜阴阳兼顾,阴阳双调;同时在治疗方面主张病机特点是肾中阴阳失衡,肾、肝、心、脾诸脏功能失调,那么治疗自当平衡阴阳,燮理诸脏.  相似文献   

13.
卒中以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病理特点,与少阴心肾不足、厥阴心包及肝之亢逆关系密切。根据经络辨证施治规律,卒中针灸治疗宜取少阴经穴补之,取厥阴经穴泻之;方药宜补益少阴心肾之不足,疏泻厥阴心包及肝之亢逆(笔者将介绍一系列配合卒中针灸治疗的中药袋煮散方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论治中的应用,寻心衰阴阳失衡之切入点,立温阳抑阴,贯通三焦之法,以调畅脏腑气化功能,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从而达心之体用俱盛,以期为心衰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论肝火证治     
概述肝有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肝脏内寄相火,系肝脏之阳气,为肝脏所用,即所谓“少火生气”之生理功能。肝之所以能调节血液,疏调气机,保持情志舒畅,运化如常,全赖肝脏相火作用,以推动阴阳动态平衡、气血和调所发挥的生理功能。称肝“体阴用阳”,殆即据此而来。若相火偏旺或太过,即为病理之肝火,亦即“壮  相似文献   

16.
"枢经"学说[1]认为,枢经主司开阖,且借助"少阳相火"、"少阴君火"等的作用畅达全身。"枢"亦有转枢、根本之义,人体阴阳门户的开阖,均离不开枢的转纽。枢经对于机体而言,一发而动万机,是调节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关键。而张介宾亦重视"枢"的作用,其创立之"八略"、"八阵"更是将针对枢经治疗的和法正式确立,其学术思想中多有与枢经学说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谢胜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广西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谢教授行医30余载,力倡东垣之学,博采众长,经验丰富。临证上处处顾护中州,基于《脾胃论》"四时生四脏"的理论,创新性地构建了四象脾土模型(四象启、承两态之土),并提出"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即依据每年气、运变化下的四时脾主令之特性,结合经络红外热像图即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调整脾土枢机的失衡之象,以调人体肝肺、心肾、肺肾等枢机和脏腑气血、阴阳、体用之神机~[1]。这一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气虚发热中的营卫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虚发热是君相火失衡所致,君相之火失衡却因营卫失调引起,文中揭示脾胃气虚下陷,营卫失常导致体内产热、散热的不平衡,体温调节紊乱而发热的病机。  相似文献   

19.
神志病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增加,受到关注与重视. 1 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背景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将神明归属于心,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纵观中医神志病的研究现状,其病机多从心论之,亦有从五脏神论之.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71-74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以古代的官位作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和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关系。这种脏腑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比喻是"君相安位"理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历代医家和学者大多认为"君相安位"主要是指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交济。而笔者以为对于"君相安位"的解释不能只拘泥于心与肾的相互关系,而是应该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阐释脏腑间的官位联系。肝与肺为气机升降之主导脏腑,呈龙虎回环之势,若是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则会使得气血运行失常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并且还会影响心肾相交之关系。所以肺与肝皆可称之为相,"君相安位"之"相"也可以作"肺与肝"两脏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与肺两脏腑协调有序则气机升降有常,两相合谋,君(心)方能安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