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共检测160例乙型肝炎患者(HBsAg均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和PreS1Ag的检测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PCR荧光定量法,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160例为对照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清PreS1Ag和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BV患者检测结果:PreS1Ag在“大三阳”标本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小三阳”,同时在HBsAg阳性血清中,PreS1Ag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阳性能较好地反映血清HBV—DNA状态,可作为HBV具有传染性的指标之一,能完善HBV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应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定量和HBV DNA定量联合检测,分析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患者例数90例,选择时间: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分三组,A组为大三阳组、B组为小三阳组、C组为其他模型组;对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含量分别进行ELISA定性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患者的HBVDNA、HBsAg、HBeAg数据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C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HBV-DNA定量结果经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发现均比A组、B组更低,P <0.05,差异显著;A组的HBV-DNA阳性检出率、HBV-DNA定量结果经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发现比B组更高,P <0.05,差异显著;HBV-DNA和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数据差异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应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定量和HBV DNA定量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可以起到诊断优势性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HBV DNA的关系,为乙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乳汁中HBV-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乳汁中HBV DNA含量情况。结果:100例血清HBsAg阳性产妇中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23例,占23%,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35例,占35%,HBsAg(+)、抗-HBc(+)42例,占42%,分别对100例血清HB-sAg阳性的乳汁作HBV-M及HBV DNA检测,发现大三阳组HBV-M的检出率及H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根据乳汁中传染危险性采取措施,指导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五项)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酸(HBV-DNA)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健康体检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HBV-DNA.结果 50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39例,阳性率78%;乙型肝炎大三阳HBV-DNA阳性率高于小三阳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二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不能只以HbeAg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HBV传染性和复制的指标,而应结合HBV-DNA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桂丹  王欢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259-26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857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含量和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7.9%),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患者阳HBV-DNA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1.3%),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 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用HBV-M,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还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检测对乙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lO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100例设为研究组,其中大三阳组产妇32例,小三阳组产妇41例,HBsAg(+),乙肝核心抗体(+)组产妇27例。选择同期健康产妇1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产妇血清及乳汁中HBV—DNA水平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组3个小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均在85.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乳汁HBV—DNA水平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正相关f相关系数(r)=0.9569,P〈0.05]。结论乙肝产妇产后能否实施母乳喂养与产后产妇血清及初乳中HBV—DNA的水平有关,因此,必须依据检测结果决定喂养方式.以保证婴儿的哺乳安全。  相似文献   

7.
吴志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46-2147
目的:探讨乙肝标志物三项阳性孕妇HBV-DNA的结果。方法:对8685例孕妇先检测HBV标志物。其中大三阳101例,小三阳370例,三抗体阳性310例。召回这些孕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大三阳组HBV—DNA阳性101例,小三阳组HBV—DNA阳性76例.三抗体阳性组HBV—DNA阳性26例。结论:对乙肝标志物三项阳性孕妇需要进行检测HBV—DNA含量,以便了解孕妇感染HBV—DNA的情况,从而采取措施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8.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药》2015,36(9):1058-1060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 DNA 载量情况。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 者占89.00%; HBV DNA≥1 000 copies /mL 者占88.40%。HCC 组: 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 者占79.90%; HBV DNA≥1 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 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胡静  卢本亮  梁冰 《江苏医药》2013,39(2):225-226
目的 探讨同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型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及其HBV-DNA含量.结果 2021例中,“大三阳”患者的DNA阳性率为96.83%(887/916)例,“小三阳”患者的DNA阳性率为24.82%(170/685);“一三模式”25例,DNA阳性率92.00%(23/25).结论 血清标志物体现患者感染后免疫反应状态,HBV-DNA定量检测则能真实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同步检测对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ELISA法测两对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莺  陈建森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2):118-118,104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与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242份血清,对其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51例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1/51);60例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51.7%(31/60);9例HBsAg( )、抗—HBs( )、HBeAg(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9/9);5例HBsAg( )、HBeAg( )、抗—HBe(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5);11例抗—HBs( )及31例抗—HBs( )、抗—HBe( )、抗—HBc( )血清HBVDNA检出率o;38例抗—HBs( )、抗—HBc( )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7.9%;17例HBsAg( )、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58.8%;20例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具有准确、灵敏、特异等优点,对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红明 《黑龙江医药》2014,(6):1292-1294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识物和DNA,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大蛋自(HBV-LP)检测对于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164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病毒DNA、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和HBe Ag。结果:乙肝病毒大蛋白(HBV-LP)的检出率和HBV DNA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并且和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有相关性。在HBV DNA阳性的患者中,HBV-LP的阳性率高于HBe Ag,有统计意义。结论: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检测与HBV DNA检测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反映乙肝病人机体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可以作为检测乙肝病毒复制的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王宇  杨延敏 《医药世界》2010,(10):1247-1248
目的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乙肝前S1、HBV-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DNA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DNA的检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并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HBsAg阳性的患者135例,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其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其血清中HBVDNA载量。结果 135例患者中HBeAg阳性的61例,HBVDNA阳性的87例,其HBsAg和HBeAg浓度值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3(P〈0.01)、0.550(P〈0.01),HBsAg与HBeAg的r值为:0.699(P〈0.01)。结论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载量及HBeAg浓度均成高度正相关,可较好的反应HBV的复制水平,便于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并依据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莆田市某三甲医院100例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健康人,人际关系敏感,恐怖低于正常人。且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系统呈显着负相关。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其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状况下。在进行心理指导时应注意技巧,使其熟练掌握应对技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其可能出现的原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7种。结论了解乙型肝炎少见模式的类型及出现原因,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金胶囊在鸭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1日龄北京雏鸭静脉注射鸭乙型肝炎病毒,7d后开始给鸭口服紫金胶囊,连续10d,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第5天和第10天及停药后第3天取血清,检测鸭血清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观察药物对鸭血清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影响。结果紫金胶囊20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校2004级2396例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提供资料,为学校控制乙肝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五项和肝功能。结果新生HBsAg阳性率为5.38%,男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g阳性者中肝功能异常者20例,占15.50%。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检测和管理,搞好乙肝健康教育,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防止乙肝在学校中传播。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此文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对乙型肝炎控制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方法:标准化疗的4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0.1g.d-1,对照组未用拉米夫定,疗程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至4.3年。观察肺结核并HBV复制患者化疗中,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阳性41例,阳性率为40.20%,化疗中,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肺结核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28.57%,95%,9.68%及5.07%。随访至4.3年,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死亡4例(20%),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发生肝硬化2例;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无肝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并HBV感染,且HBV复制,化疗中应用拉米夫定有重要意义。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可常规检查血清HBV-DNA。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乙肝五项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挑选出e抗原阴性的780例HbsAg阳性标本分为两组:A组,HbsAg HbeAb HbcAb阳性组(1、4、5阳性即小三阳模式组);B组,HbsAg HbcAb阳性组(1.5阳性组)。两组分别进行前s1抗原(ELISA法)和HBV-DNA含量检测[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以HBV-DNA拷贝数大于103copy/ml为阳性)。结果 (1)在小三阳模式组中,pre-SlAg总阳性率为39.57%,HBV-DNA总阳性率为43.4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1、5阳性模式组,pre-SlAg总阳性率为27.42%,HBV-DNA总阳性率为31.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个模式组的pre-SlAg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e抗原阴性时,小三阳模式组与1.5阳性组相比,pre-S1Ag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