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下陂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戍像检查,重建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结果:其中腹主动脉狭窄4例,髂动脉狭窄6例,股动脉狭窄狭窄8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45例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患者术前行256层螺旋CT检查,34例行心电门控扫描,11例行普通扫描,所有病例均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使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薄层图像进行综合评估,同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45例患者中,手术证实256层螺旋CT畸形准确43例,TTE准确34例;其中TTE漏诊动脉导管未闭4例;主动脉缩窄7例;同时CT显示4例体肺动脉粗大侧枝。256层螺旋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5.6%(43/45)、75.6%(34/45),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作为重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术前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头部64层螺旋CTA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对所得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T)等三维后处理技术,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其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38例患者中,CTA发现33例39个动脉瘤,其中28例为单发,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个、后交通支动脉瘤10个、大脑前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6个、基底动脉2个、颈内动脉3个。DSA共发现动脉瘤37个,30例与CTA诊断相同。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快速、安全、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15例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图像,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病变均为叶内型,11例位于左肺下叶,4例位于右肺下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证实15例病变的供血动脉,均来源于胸主动脉,有11例为单支血供,4例为双支或多支血供。结论 MSC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供血动脉,并且安全、无创,为肺隔离症的定性诊断及以及术前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讨论 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固定延迟时间肝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可能性,优选其最佳成像方法及16层螺旋CT肝动脉CTA最佳延迟时间。方法 选取上腹部强化患者380例,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0 s、25 s、30 s)、注射流率(3.0 ml/s、3.5 ml/s)、重建层厚(0.75 mm、2 mm)和扫描方法(固定延迟时间与自动触发技术)随机分为6组,分析肝动脉显示情况。结果 16层螺旋CT肝动脉MSCTA最佳延迟时间25 s。0.75 mm和2 mm重建层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l/s组与3.5 ml/s组以及固定延迟时间与自动触发技术肝动脉显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延迟时间肝动脉MSCTA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CTA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法:22例下肢血管可疑病变患者患者行MSCTA检查,并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22例下肢动脉病变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加强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CTA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T,MS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肋软骨成像中的优势以及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Lightspeed 16层CT对30例38处外伤所致软骨骨折患者,全部应用AW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得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和三维重建(VR)图像。结果 通过对30例肋软骨骨折患者扫描,表现为条状低密度影12例(连续性中断并见透亮裂纹),断端错位18例表现为肋软骨连续性中断伴断端明显错位,肋弓处23例30处,近胸骨7例8处。单发肋软骨骨折为14例,多发肋软骨骨折为8例16处,复合伤8例。结论 MSCT扫描数据通过选择适当的后处理重建阈值50~700 HU及重建曲线类型(区域曲线),取得VR图像及MPR图像,清晰的显示肋软骨及其损伤情况,较直接横轴位的CT扫描图像增加了诊断所需要的信息,避免误诊漏诊,建议可作为司法鉴定的常规检查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1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70mgI/mL)100mL,注射速率2.5~4.0mL/s,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结果 158例患者,154例阳性,发现176个动脉瘤;4例CTA阴性。动脉瘤最小直径2.0mm,最大直径27mm。结论 16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中的临床运用。方法 :对148例疑似头颈部血管有病变的患者,通过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机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MPR、CPR、VR、MIP等重建技术。结果 :148例患者中,127例明确诊断血管病变152处,21例阴性。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及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数据在ADW 4.2工作站分析,行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VE)、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1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26例患者术中所见与MSCTA一致。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结果: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MPR和CPR对初始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均高于MIP和VR(P<0.05),MPR和CPR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R和MIP在破口的显示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显示上VR显著高于MIP(P<0.05)。结论:MPR及CPR的破口显示率明显高于MIP及VR,MPR、CPR及VR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IP,外伤性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技术可首选MPR和V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胸部外伤患者均行首次常规CT检查和隔2~4周及以上行16层螺旋CT扫描,均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CPR)、表明遮盖法(SSD)等重组技术。结果 所选病例外伤后均通过首次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和隔期复查;首次发现肋骨骨折36根,隔期复查新增60根肋骨骨折或骨痂生成。16层螺旋CT早期不能发现的隐匿性肋骨骨折均发生在肋骨腋前线前。结论 隐匿性肋骨骨折在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易出现误漏诊,通过CT三维重组技术及隔期复查,可以作为明确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副作用,探讨三低技术(即低管电压、低剂量、低浓度)联合生理盐水技术在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120例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患者平均分为3组:A组采用120 kV、350 mgI/L对比剂60 ml,B组采用120 kV、320 mgI/L对比剂50 ml,C组采用100 kV、300 mgI/L对比剂40ml;流速均采用4.5 ml/s;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阈值为110 HU;3组均在注射完对比剂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 ml。图像后处理采用VR、MPR、CPR、MIP;测量颈动脉不同水平CT值,观察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有无残留对比剂造成的伪影,统计每个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病例颈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均大于250 HU以上,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但在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残留对比剂的干扰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B组;且辐射剂量减少12.83%~13.12%。结论 三低技术联合生理盐水技术在256层头颈部CTA成像中是可行的,既能保证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又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剂量十六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埋伏多生牙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44例患者,采用低剂量十六排螺旋CT检查,患者佩戴铅帽,颈部及以下使用5mmPb铅衣包裹。扫描剂量5mAs,骨算法重建,横断面层厚1mm,窗宽(WW)5000Hu、窗位(WL)1500Hu摄片,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齿科软件全景重建、三维表面重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结果 44例患者共61颗埋伏多生牙,以上颌切牙区域(56/61)及牙列舌腭侧(50/61)多发;形态以锥形牙最多(48/61)。结论 5mAsMSCT低剂量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埋伏多生牙形态、内部结构及相邻关系,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行CTA检查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积分技术(VR)处理,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CTA均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结构,28例患者与DSA图像对比,其中24例肾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结果完全一致。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CPR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狭窄程度及肾动脉管壁情况。MIP图像直观,对血管壁钙化情况显示清晰。VR图像立体感强,对重叠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MSCT对肾动脉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结构显示清晰,能准确、直观的显示肾动脉狭窄程度,且可依据病变特点,分析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为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入院,分别给予患者64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与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同时分析CTA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病变分布情况.结果:CTA狭窄或闭塞血管检出率与多普勒超声比较,明显较高,其轻度狭窄符合率、中度狭窄符合率、重度狭窄符合率以及闭塞符合率均明显较多普勒超声高,P<0.05;CTA诊断中腘动脉、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及小腿动脉占比分别为31.48%、27.78%、15.74%、12.04%及12.96%.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排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5mm,螺距1.375mm,重建层厚1.2mm,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3.5~4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结果32例共608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20节段,闭塞102节段。结论作为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6排CT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性复合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32例急性复合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或临床随访情况进行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32例患者共8788个部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头部2314例、胸部1678例、腹部2080例,脊柱1355例、颜面部943例、骨盆329例,四肢89例。除39例因病人躁动不能配合扫描图像质量较差但能明确颅内血肿是否为手术适应症,漏诊6例(Ⅰ级肝损伤4例、Ⅱ级脾损伤2例),迟发损伤情况不在统计范围内,其余与手术结果或临床随访情况符合。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复合伤中的应用是安全、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尤其是经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多种重建技术,能更准确快速显示外伤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1例被证实的在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血管造影(CTA)检查,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肺动脉增强后的CT值显著高于栓子的CT值,同时,CT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处理清晰地显示了肺动脉栓塞的部位和栓子形态。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对肺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