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67例ACI均为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ACI35例为观察组,非糖尿病并ACI3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头颅CT或MRI、颈动脉彩超),并对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bg)、体重指数(BMI)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以多灶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见,血TC、LDL-C、Fbg、BMI与非糖尿病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ACI有关的危险因素较多,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民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质指数(BMI)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 012例确诊为T2DM患者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T2DM患者BMI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和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汉族患者BMI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 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量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高密度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 A)、尿素氮(BUN)呈负相关(均P0.05);而维吾尔族患者BMI仅与TG、ALT呈正相关(均P0.05);其他民族BMI仅与ALT、24 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1),其余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维吾尔族肥胖率、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和高LDL-C血症检出率、HbA1c异常和肝肾功能受损情况均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均P0.05)。结论随着BMI的增加,维吾尔族T2DM患者的肥胖率、血脂异常检出率和肝肾功能受损情况均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血糖控制力均劣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也均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维吾尔族T2DM患者更易发生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总结超声检测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其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监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70.0%高于对照组12.0%(P<0.05),前者斑块性质以低回声软斑为主、占60.3%,后者以强回声硬斑为主、占75.0%(P<0.05);观察组血浆TC、LDL-C水平以及LDL-C/HDL-C比值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虽观察1组在LDL-C/HDL-C比值上明显高于观察2组(P<0.05),但其它血脂水平差异并不大(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高血浆TC、LDL-C水平是脑梗死的促发因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通过早期诊断积极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以及血压、血糖控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47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住院老年糖尿病人群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为77.0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检出率为44.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5,95% CI:1.064 ~1.126)、收缩压升高(OR=1.027,95% CI:1.010~1.04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OR=1.430,95% CI:1.121~1.823)和吸烟(OR=1.452,95% CI:1.014~2.07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血压严格控制组相比较,血压未控制组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和CIMT的风险比血压严格控制组分别增加了46.5%和38.7%;但血糖控制对其风险的影响未见差异.结论 高龄、收缩压升高、LDL-C增高与吸烟可能是住院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可能比血糖控制对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在脑梗死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6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63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大小及厚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复发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3.8%(48,65),高于初发组的57.1%(36/63)和对照组的24.2%(16/66)(P<0.05),软斑及溃疡斑数目明显增高.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1.83±0.57)分,高于初发组的(1.34±0.29)分(P<0.05).结论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o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基因突变类型特点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贵州省苗族、水族、瑶族2566人采用四氮唑蓝定性法初筛、G6PD/6PGD比值法验证,再经错配引物介导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基因突变型。结果 检出G6PD缺乏症175例,其中苗族检出G1388A突变7例、G1376T突变1例、A95G突变6例、C1024T突变8例;水族检出G1388A突变12例、G1376T突变24例、A95G突变9例、C1024T突变2例;瑶族检出G1388A突变15例、G1376T突变7例。结论 贵州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贵州省苗族、水族、瑶族中都存在G1388A、G1376T这两种中国人常见G6PD突变型。为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12.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内蒙古520名蒙、汉大学生(19~22岁)头发中锌、铜、铁、锰元素的含量。比较结果:蒙族女生发铜、铁元素高于蒙族男生,差异有显著意义;汉族男女生间差异无显著性;蒙、汉族女生间差异无显著性。蒙族男生发铜元素含量低于汉族男生,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蒙、汉族女生差并无显著性。经相关分析及身高、体重不同发育水平组的发锌元素的含量的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发锌元素含量与身高、体重发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蒙古族与汉族男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的差异。方法 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选取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和汉族男生身体测量数据,整理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上臂部皮褶厚度(TST)、肩胛部皮褶厚度(SST)、腹部皮褶厚度(AST)、城乡及“是否遗精”指标,按“是否遗精”分层且调整城乡因素分析蒙古族与汉族男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的差异。结果 11、12、14岁蒙古族男生“已遗精”比例低于汉族男生(0 vs. 8.1%,3.2% vs. 15.3%,62.5% vs. 76.0%,均P<0.05);“未遗精”(11~14岁)汉族男生身高高于蒙古族(1.4 cm,P<0.01)、坐高、胸围、体重、TST、SST、AST、BMI与蒙古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已遗精”(12~17岁)汉族男生身高、坐高、胸围、体重、SST、BMI高于蒙古族(1.8 cm、0.6 cm、3.1 cm、3.1 kg、1.7 mm、0.7 kg/m2,均P<0.05),TST、AST与蒙古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汉族男生身高指标可能优于蒙古族男生,汉族“已遗精”男生坐高、胸围、体重、SST、BMI指标优于蒙古族,遗精前后两民族男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差异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陈国权  罗淑琴 《营养学报》1993,15(3):357-360
<正> 头发是排泄金属的器官之一,其含量能较敏感地反映个体较长时间内元素的积累状况及体内的营养水平。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人发中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探索疾病因素和采取预防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对某些微量元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面也有许多报道但对少数民族地区蒙、汉族学生发中微量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和京族居民的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比较膳食摄入的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壮族居民161户(405人)和京族居民93户(208人),以个人食物频率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获取膳食信息。结果两民族居民食用盐和油脂类摄入远远高于推荐摄入量,豆类、水果类、蛋奶类摄入量明显不足。两民族维生素C、E、B1、B2及钙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壮族和京族的油、盐、酱和味精、豆类、蔬菜、水果、奶类、蛋类、肉类、水产品消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居民平均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比较除能量、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E和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营养素摄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民族居民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包含了中国膳食指南推荐的主要食物种类,但食物摄入量并不理想,应根据不同民族居民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特点改善居民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甘肃省朝觐人群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并研究其相关因素,为防治高尿酸血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赴麦加朝觐的1 995例朝觐体检者的血尿酸及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天氡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朝觐人群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同族男性(354.00±78.80)μmol/L和19.25%,女性(284.91±72.31)μmol/L和14.88%;东乡族男性(365.39±88.02) μmol/L和26.72%,女性(285.64±86.39) μmol/L和15.17%.回族、东乡族男性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乡族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回族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4,P<0.05),女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分类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OR=1.37,95%CI:1.03~1.82)、体质指数(OR=2.76,95% CI:1.99~3.82)、血压(OR=1.35,95%CI:1.05~1.73)、丙氨酸转氨酶(OR=1.57,95%CI:1.17~2.10)、尿素氮(OR=1.70,95%CI:1.31~2.20)、肌酐(OR=1 1.26,95%CI:3.00~42.20)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结论 甘肃省朝觐穆斯林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且民族、体质指数、血压及肝肾功能均与该人群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情况,探讨近视与铜、锌、钙、镁、铁等5种元素的关系,为防止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采用标准视力表,对克拉玛依地区在校的中小学生共658例于非散瞳情况下进行双眼视力检查。视力低于1.0为视力下降。同时测定血清中铜、锌、钙、镁、铁等5种元素含量,并分析其与视力低下的关系。结果女生视力低下发生率较男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3,P=0.007);中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较小学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5,P=0.012);维吾尔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为10.22%,汉族为41.16%,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900,P=0.000);血清中铜元素含量,视力低下组高于正常组(t=2.34,P=0.0195),锌、铁含量低于正常组(t=32.06,18.06;均P=0.001)。结论应对中学生加强视力保护健康教育,大力宣传保护视力的有效方法及科学用眼的方法。同时要注意饮食结构,保持铜、锌、铁三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内蒙古牧区蒙、汉族≥55岁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病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中MCI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牧区≥55岁蒙、汉族人群进行MCI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蒙、汉族≥55岁人群MCI粗患病率为19.48% (1782/9146),标化患病率为18.98%;蒙、汉族MCI粗患病率分别为17.46%(标化患病率为16.99%)和20.60%(标化患病率为19.98%).蒙、汉族人群MCI粗患病率与年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MCI粗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蒙古族从55~59岁的12.17%上升至85岁的27.78%,汉族从55 ~59岁的15.50%上升至85岁的23.53%.蒙古族人群MCI患病率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9,P=0.000),汉族人群高于蒙古族人群.蒙古族女性与男性相比,MCI患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6,P=0.123);汉族女性与男性相比,MCI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病风险高于男性(x2=24.470,P=0.000).结论 内蒙古牧区蒙、汉族老年人群MCI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MCI患病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宋伟奇  禹彬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882-1884
目的:探讨蒙族与汉族妇女宫颈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3月4 975例蒙族患者及10 592例汉族患者的新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结果。结果:宫颈细胞异常比例蒙族妇女为11.96%,汉族妇女为10.0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同年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个民族妇女的患癌率(鳞癌+腺癌)无明显差异(P>0.05)。滴虫感染率蒙族为7.18%,汉族为6.23%;霉菌感染率蒙族为2.51%,汉族为2.58%,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蒙族妇女宫颈细胞异常比高于汉族妇女,这种差异与年龄无关;微生物感染率与民族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吉林省吉林市9-12岁朝鲜族和汉族男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的方法,使用膳食记录问卷对小学4、5、6年级367名男生进行3d膳食调查.结果 朝鲜族和汉族男生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分别为7.4和7.5MJ,达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的77.8%和81.0%;朝鲜族男生平均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分别为298.0、61.5、40.6g;汉族男生分别为290.3、67.0、47.4 g;朝鲜族和汉族男生微量营养素钙、锌、维生素A、核黄素平均每日摄入量均低于RNI或适宜摄入量标准(44.8%-67.6%);朝鲜族和汉族男生营养充足比<0.7的营养素均为钙、锌、维生素A、核黄素和维生素C;汉族男生硫胺素(F=9.05,P=0.003)、烟酸(F=4.97,P=0.026)和维生素C(F=5.59,P=0.019)的营养充足比分别为(0.80±O.20)、(0.91±0.15)、(0.65±0.29).均明显高于朝鲜族男生(0.72±0.20)、(0.86±0.17)、(0.56±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林市9-12岁朝鲜族和汉族男生均存在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现象,应采取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改善其膳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