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 γ)对动脉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 ,培养损伤后动脉SMC ,实验分四组 :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组、IFN γ组、TGF β1+IFN γ组。每组细胞加培养液或加入 10ng/mlTGF β1或 /和5 0 0U/mlIFN γ刺激 72h ,细胞计数和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测定各组SMC的增殖 ,同时测定SMC迁移。明胶酶谱分析SMC中MMP 2的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细胞数 (2 .875± 0 .32 3)× 10 5个 /ml,迁移距离 (2 79.9± 8.12 9) μm],72h后TGF β1组细胞数 (4 .188± 0 .2 39)× 10 5个 /ml,(P <0 .0 1)和迁移距离 (36 5 .8± 9.6 86 ) μm ,(P <0 .0 1)增加 ,MTTA值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 19.4 % ;IFN γ组细胞数 (1.938± 0 .2 4 9× 10 5个 /ml,P <0 .0 1)和迁移距离 (2 34.4± 9.72 2 μm ,P <0 .0 1)减少 ,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15 .8% ;TGF β1+IFN γ组细胞数 (3.12 5± 0 .2 5 4× 10 5个 /ml,P <0 .0 1)和迁移距离(32 3.1± 8.4 81) μm ,(P <0 .0 1)低于TGF β1组 ,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 9.1%。明胶酶谱分析显示各组细胞均可检测到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 ,MMP 2 6 6× 10 3 u) ,TGF β1组还可检  相似文献   

2.
苦参素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苦参素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Sma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模型组 (M组 )和苦参素干预组 (T组 )。以CCl4皮下注射法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干预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腹腔注射 ,正常对照组给予液体石蜡皮下注射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8周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 ,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胶原沉积 ,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苦参素干预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下降 (32 .6 5± 8.71)vs(96 .37± 16 .5 4 )mg/L ,P <0 .0 5 ) ,肝组织组织学积分 (1.9± 0 .3vs3.6± 0 .8,P <0 .0 5 )和胶原面积 ((94 .4 1± 37.2 6 )vs(6 90 .86± 188.71) μm2 ,P <0 .0 5 )明显减少 ;Smad3蛋白表达阳性率减少 ((2 .33± 1.6 4 )vs(9.5 6± 1.34) % ,P <0 .0 5 )。结论 苦参素干预性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大鼠肝组织胶原沉积 ,使其血清TGFβ1水平下降 ,并抑制Smad3基因表达 ,干扰TGFβ介导的肝纤维化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剂量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 (Tg鼠 )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Tg鼠 4 8只 ,每只注射 6 μg(相当于人产生抗体剂量的 180倍 )的HBsAg疫苗后 ,用流式细胞术、氚 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掺入法和ELISA法 ,分别检测其树突状细胞(DC)、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诱生细胞因子IL 2、IFN γ的水平。结果 大剂量HBsAg疫苗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I Ek的阳性百分率 (%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特异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8个月的cpm值 (10 0 77 2± 85 74 0 )显著高于 1周的 (5 32 9 1± 30 86 0 ) (P <0 0 5 ) ;其诱生细胞因子的水平 8个月时IL 2 (46 2 4± 12 2 5pg/ml)、IFN γ(976 1± 5 4 4 1pg/ml)显著高于 1周时IL 2 (15 6 1±78 7)、IFN γ(5 8 3± 4 9 5 ) (P <0 0 1)。结论 大剂量HBsAg疫苗能够增强Tg鼠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恢复对乙型肝炎抗原的应答。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偏头痛关系 ,为偏头痛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2 0名偏头痛病人与 40名正常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固相免疫放射法测定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浓度 ,比较二者间差异。结果 偏头痛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17.3± 2 .8) μmol/L和 (11 4± 5 .5 ) μmol/L(P <0 .0 1)。而叶酸、维生素B12 浓度较对照组低 [(7.8± 4.6 )ng/L ,(431± 15 4.7) pg/L ,(12 .6± 3 .3)ng/L ,(5 0 2± 181.6 ) pg/L],(P >0 .0 5 )。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与偏头痛发生有关 ,故对偏头痛病人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有益  相似文献   

5.
快速脱敏疗法对真菌致敏性哮喘的疗效及IgE,EC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真菌致敏性哮喘进行快速脱敏治疗 ,观察其疗效 ,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总IgE ,ECP的变化。 方法 对洛阳农村地区 14 0例真菌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70例 ,B组 7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多价霉菌浸出液做快速脱敏治疗 ,注射浓度从 1:10 5(W /V)开始 ,以 0 .1,0 .2 ,0 .4,0 .8ml剂量递增 ,上午及下午各 1次皮下注射 ,尔后以 1:10 4 ,1:10 3,1:10 2浓度递增 ,8d即可达维持量 ,从第 9日开始进行维持治疗 ,用 1:10 2 浓度每周 1次 0 .5ml皮下注射 ,1年后全部结束。治疗前 1周及 1年疗程结束后 1周抽 2ml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总IgE ,ECP ,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血清总IgE(KU/L)A组治疗前为 (165 .5 0± 41.0 2 )KU/L ,治疗后为 (160 .3 0± 2 5 .3 2 )KU/L ,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B组治疗前为 (170 .65± 40 .2 0 )KU/L ,治疗后为 (75 .3 0± 2 0 .48)KU/L ,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1)。血清ECPA组治疗前为 (19.2 4± 3 .18) μg/L ,治疗后为 (17.2 5± 3 .98) μg/L ,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1) ;B组治疗前为 (18.2 4± 4.0 8) μg/L ,治疗后为 (10 .3 3± 2 .67) μg/L ,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 .0 1)。疗效判断A组临床控制 2 2例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功能状态 ,以探讨其发病机制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中IL 4、IFN γ及PBMC细胞膜上CD30的表达。结果显示 ,发作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为 338 98±90 4 9ng/L ,IL 4为 37 75± 1 1 94ng/L ,IgE为 2 82 39± 83 33U/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 ;经治疗后IFN γ为 4 0 8 6 9±93 5 8ng/L ,IL 4为 33 35±1 1 99ng/L ,IgE为 1 37 2 8± 89 0 9U/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 ;IL 4与IgE呈正相关关系(r=0 5 6 1 ,P <0 0 5 ) ;哮喘患儿PBMCCD30表达增强。提示哮喘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 ,Th1 /Th2的失衡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治疗型HBV基因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 ,自行构建了HBV包膜蛋白前S2 ·S基因及人IL 2和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 ,并将双质粒融合蛋白作为佐剂组合成治疗型HBV基因疫苗 ,在健康小鼠、HBV转基因 (Tg)小鼠、新西兰兔和恒河猴体内进行了免疫效果试验。结果发现 :①特异性CTL活性提高 ;②对HBsAg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HBsAg 3 0 μg /ml对pcS2 ·S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的刺激指数 (SI =5 6± 0 9)明显较空白质粒pcDNA3 1组 (SI =2 0± 0 5 )为高 (P <0 0 1) ,免疫组的IL 2 /IFN γ分泌水平为 (2 2 6 3± 41 0 5pg/ml) /(5 1 1± 7 7pg/ml) ,明显较空白组的 (69 0± 2 2 1pg/ml) /(0 9± 0 7pg/ml)为高 (P <0 0 1) ;③HBV基因疫苗免疫健康小鼠局部引流淋巴结中DCs的诱导HBsAg致敏T细胞增殖指数 (4 2 0 )较pcDNA3 1组 (2 5 5 )为高 ;⑤用在体电脉冲法注射治疗型HBV基因疫苗后 ,检测血清抗 HBs水平 ,无论是小鼠、兔还是猴均有明显提高。提示该治疗型HBV基因疫苗能较好地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 ,为其治疗HBV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芮磊  刘甲兴  庄岳鹏  曾岚 《人民军医》2003,46(9):504-505
目的 :观察慢性心衰病人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 (sTNFRⅡ )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sTNFRⅡ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 :对照组sTNFRⅡ为 (2 5 9± 0 5 8) μg/L ,观察组sTNFRⅡ为 (8 6 2± 5 32 ) μg/L ,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观察组中轻度组sTNFRⅡ为 (5 31±1 5 4 ) μg/L ,重度组sTNFRⅡ为 (10 87± 5 78)ug/L ,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心力衰竭病人血清sTNFRⅡ值升高 ,并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sTNFRⅡ可以作为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HLA-DRB1*0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收集HBV慢性携带者 10 0例、自动清除者 2 1例和非HBV暴露者 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LA DRB1 0 7,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FN γ和IL 4。结果发现 ,慢性携带者HLA DRB1 0 7的阳性率为 30 % ,高于自动清除组 (4 76 % ,P <0 0 5 )和非暴露组 (8 5 % ,P <0 0 5 ) ;HBV慢性携带者中 ,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FN γ表达水平为 1132 0 4±75 36pg/ml,IL 4表达水平为 876 79± 4 7 5 3pg/ml,而HLA DRB1 0 7阴性者IFN γ表达水平为 14 32 10±198 13pg/ml,IL 4表达水平为 6 81 99± 6 1 5 9pg/ml,HLA DRB1 0 7阳性者外周血IL 4表达水平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而二者之间IFN γ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HLA DRB1 0 7与广东汉族人慢性乙型肝炎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 (CRP)与急性冠脉综合证 (ACS)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正常人 (n =5 2 )及不稳定心绞痛 (USA ,n =83)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n =4 2 )患者血浆CRP浓度 ,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及病变类型与相应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CRP浓度在正常组、USA及AMI组依次增高 ,分别为 ( 3 11±1 82 )mg/L ,( 12 2 0± 5 86 )mg/L和 ( 18 90± 8 96 )mg/L ,P <0 0 1。在ACS组中 ,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 ,其CRP浓度也依次增高 ,分别为 ( 6 0 2± 2 18)mg/L ,( 10 0 4± 2 87)mg/L和 ( 18 2 2± 7 6 ) 1mg/L ,P <0 0 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 ,其CRP浓度依次增高 ,分别为 ( 11 75± 5 33)mg/L ,( 16 86± 5 6 0 0 )mg/L和 ( 2 2 4 1±10 2 5 )mg/L ,P <0 0 1;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 ,其CRP浓度依次增高 ,分别为 ( 8 2 4± 3 78)mg/L ,( 14 2 1± 4 30 )mg/L和 2 2 4 0± 8 32mg/L ,P <0 0 1。结论 :CR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 10 (IP 10 )在强直性脊柱炎 (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肝素抗凝的AS患者的外周全血 ,梯度离心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应用半定量RT PCR法测定IP 10、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结果 AS患者PBMC中IP 10、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 <0 0 1) ,同时IFN γ/IL 4值也较对照组高 (P <0 0 5 )。IFN γ和IL 4mRNA表达水平与C 反应蛋白呈负相关 ,IP 10mRNA表达水平与IFN γ、IL 4mRNA和IFN γ/IL 4值均呈正相关。结论 AS患者PBMC表达的细胞因子以Th1型为主 ,IP 10表达升高 ,IP 10可能通过促进Th1型细胞向炎症部位的归巢来参与A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检测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及临床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 对 5 5例哮喘发作期、5 0例哮喘缓解期、3 8例正常人分别抽静脉血 2ml,采用phamacia体外变应原检测法 ,测定血清ECP。结果 发作期ECP( 17.2 5± 3 .14 ) μg/L ,缓解期ECP( 10 .44± 4.12 ) μg/L ,正常对照组ECP( 5 .0 8± 3 .11) μg/L ,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哮喘发作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1)。结论 ECP在哮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ECP能反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活动情况 ,可作为监测和指导支气管哮喘抗炎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Tg升高131I显像阴性的甲状腺癌患者131I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甲状腺球蛋白 (Tg)升高但1 31 I全身显像 (WBI)未见局部1 31 I浓聚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 31 I治疗的疗效。方法 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常规1 31 I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2 6例 ,血清Tg升高 ,WBI未见局部放射性浓聚。分为试验组 16例 ,行 3 .7~ 7.4GBq1 31 I治疗 ;对照组 10例 ,Tg升高但未行1 31 I治疗。分别随访监测Tg水平变化。结果 随访半年后试验组Tg由( 2 1.3± 13 .7) μg L明显降至 ( 10 .8± 4.7) μg L(t=2 .43 8,P <0 .0 5 ) ,对照组Tg则明显增高 (t=2 .672 ,P <0 .0 5 ) ,由 ( 18.9± 11.6) μg L增至 ( 2 9.8± 15 .3 ) μg L。 结论 Tg升高而WBI未见局部放射性浓聚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密切随访 ,当Tg大于 10 μg L时应常规行1 31 I治疗  相似文献   

14.
儿童开胃乐口服液促进儿童消化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儿童开胃乐口服液对儿童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观察用药前后对儿童的食欲、进食量、偏食、体重和血红蛋白的影响及血、尿常规的变化 ,验证该药的安全性。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法 ,选择有体重低于正常体重 ,并伴有食欲低下、食量减少、偏食等消化不良的儿童 7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查体后分别服用儿童开胃乐口服液和安慰剂 ,30天后复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 ,治疗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食欲积分治疗前分别为(0 39± 0 5 2 )分和(0 4 3± 0 5 4 )分 ,治疗后分别为 (1 5 7± 0 5 6 )分和 (0 6 6± 0 5 5 )分 (P <0 0 1) ;进食量治疗前分别为(36 6 37± 6 0 6 8)g和(391 83± 4 2 5 9) g ,治疗后分别为 (5 2 4 34± 6 0 12 ) g和 (396 97± 4 7 37)g(P <0 0 1) ;偏食改善积分治疗后分别为 (1 0 6± 0 5 4 )分和 (0 0 6±0 2 4 )分 (P <0 0 1) ;血红蛋白治疗前分别为 (12 1 74± 3 0 5 )g/L和 (12 1 5 1± 2 33) g/L ,治疗后分别为 (12 5 89± 2 5 9)g/L和(12 1 14± 2 14 ) g/L (P <0 0 1) ;体重治疗前分别为 (16 34± 3 5 9)kg和(16 6 6±2 13)kg,治疗后分别为(17 5 6± 3 33)kg和 (16 71± 2 16 )kg (P <0 0 5 )。经过安全性观察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表明该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核素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对培养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观察放射性核素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培养平滑肌细胞分为188Re照射组与非照射组 ,应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了放射性核素188Re对离体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PRT)基因突变的作用 ;将兔损伤髂动脉内随机放置放射性支架与非放射性支架 ,观察了放射性核素支架对动物血管再狭窄模型的预防作用。结果 与非照射组比较 ,188Reβ辐射 (放射比活度为 0 74、1 4 8、2 2 2、2 96、3 70GBq/L)能够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抑制细胞增殖率 (1 4 8~3 70GBg/L) [(10 0 0 %vs 34 1% ,t =2 5 0 0 ,P <0 0 5 ) ,(10 0 0 %vs 2 7 7% ,t=2 74 4 ,P <0 0 5 ) ,(10 0 0 %vs 2 1 8% ,t=2 972 ,P <0 0 5 ) ,(10 0 0 %vs 18 1% ,t=3 12 1,P <0 0 5 ) ],阻滞细胞进入DNA合成期 { [(43 5 6± 2 32 ) %vs (2 3 80± 2 5 7) % ,t =11 4 16 ,P <0 0 0 1],[(43 5 6± 2 32 ) %vs(11 82± 2 5 1) % ,t =18 5 6 6 ,P <0 0 0 1],[(43 5 6± 2 32 ) %vs (6 0 4± 1 2 0 ) % ,t =2 8 734,P <0 0 0 1],[(43 5 6± 2 32 ) %vs (3 30± 0 5 2 ) % ,t=33 892 ,P <0 0 0 1],[(43 5 6± 2  相似文献   

16.
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单剂量一次口服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阿莫西林 5 0 0mg ,用微生物法测定其血药浓度 ,用 3P87程序进行拟合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NDST程序对AUC、Tmax、Cmax和T1/2 的实测值进行生物等效性检验。其结果分别为 :AUC(2 1.39± 3.81) μg/ (ml·h)和 (19.2 4± 4.2 2 ) μg/ (ml·h) ;Tmax(1.94± 0 .73)h和 (1.94± 0 .72 )h ;Cmax(7.5 9± 1.70 ) μg/ml和 (7.2 1± 1.94) μg/ml;T1/2 (1.47± 0 .45 )h和 (1.31± 0 .18)h。其主要动力学参数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说明受试与参比制剂具有完全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为 (113.0± 17.2 )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铜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 31例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 ) ,以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36例为对照组 (非糖尿病组 ) ,另选择健康对照组 30例 ,测定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铜浓度、体重指数和血脂。结果 糖尿病组血Hcy、Cu ,分别为 (18.8± 3.5 ) μmol L、(2 1.1± 3.8) μmol L ,高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10 .7± 2 .3)、(16 .8± 2 .7) μmol L(P <0 .0 1)和非糖尿病组 ,分别为 (15 .6± 1.9)、(14 .8± 2 .2 ) μmol L(P <0 .0 5 ) ;非糖尿病组Hcy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Cu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Hcy与Cu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高Hcy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与Cu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血脂正常组与异常组血脂浓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玉华  王德明 《人民军医》2003,46(8):445-446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别对血脂异常组和正常组病人于入院次日行空腹血糖、血脂、生化等检查 ,比较两组血脂浓度。结果 :血脂正常组TC 4 4 8± 0 86mmol/L ,TG 1 4 6± 0 4 6mmol/L ,HDL C 1 2 0± 0 2 5mmol/L ,LDL C 2 4 0± 0 75mmol/L ,载脂蛋白B 0 87± 0 2 3g/L ;血脂异常组分别为 4 86± 1 2 8、2 5 5± 1 2 8、1 0 0± 0 2 8、2 98± 1 19mmol/L和 1 0 3± 0 2 8g/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或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很常见 ,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2例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患者以 2 :1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 (5 4例 )和美托洛尔组(2 8例 )。测定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分级、血压、心率、左心室功能及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后 ,卡维地洛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从 (12 6± 2 2 )mmHg ,(77± 10 )mmHg和 (75± 10 )次 min下降至 (12 2± 16 )mmHg(P <0 .0 1) ,(74± 9)mmHg(P <0 .0 5 )和 (6 9± 6 )次 min(P <0 .0 1)。美托洛尔组的心率从 (79± 7)次 min下降至 (71± 7)次 min(P <0 .0 1) ,但收缩压 [(12 9± 17)mmHg和 (12 9± 13)mmHg]和舒张压 [(79± 8)mmHg和 (77± 10 )mmHg]无显著变化。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后 ,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从 2 .7和 2 .8改善为 2 .0 (P =0 .0 0 1)和 2 .2 (P <0 .0 0 1)。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 (从 0 .4 4± 0 .0 9和 0 .4 5± 0 .0 7增加至 0 .5 2± 0 .0 9和 0 .5 1± 0 .0 8,P均 <0 .0 5 ) ,收缩末期容量降低 (从 5 9± 2 8ml和 5 4± 2 1ml降低至 5 3± 2 2ml和 4 9± 15 ,P均 <0 .0 5 )。卡维地洛组的血糖、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从 7.5mmol L ,4 .6mmol L和 3.0mmol L  相似文献   

20.
詹浩  张永学 《放射学实践》2001,16(2):123-124
目的 :评价血清Ⅳ型胶原 (Ⅳ·C)和层粘连蛋白 (LN)浓度测定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83例慢性肝炎患者和 2 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LN、Ⅳ·C含量。结果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LN含量为(14 5 .1± 3 7.9) μg/l,Ⅳ·C含量为 (67.6± 2 0 ) μg/l,显著高于正常人 [LN (115 .7± 17.3 ) μg/l、Ⅳ·C (49.7± 15 ) μg/l] ;肝硬化患者血清LN (2 0 7.0± 63 .3 ) μg/l、Ⅳ·C /l(92 .9± 2 8.8) μg/l ,与慢性肝炎患者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LN和Ⅳ·C对肝硬化的敏感性分别为 82 .6%、86.9%。本文还分析了肝硬化患者LN、Ⅳ·C浓度与谷丙转氨酶 (ALT)、A/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4、0 .13、0 .14、-0 .17,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LN和Ⅳ·C对慢性肝病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