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0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300例HIV/AIDS患者中CMV DNA呈阳性者26例,阳性率为8.67%。CMV阳性患者中,有18例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占CMV阳性者的69.23%。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CMV感染率明显升高,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200个/μL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42,P<0.05)。不同性别间CM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824)。年龄越小,CMV阳性率越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7.93,P=0.042)。结论:在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时,应加强CMV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HBeAg状态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患者免疫重建的关系。方法 69例HIV/HBV合并感染者按HBeAg的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26例)和HBeAg阴性组(4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的CD4~+ T淋巴细胞的增长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HAART治疗3年后,外周血HIV R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20拷贝/mL)。两组患者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合并感染者接受HAART治疗后1年、2年、3年的CD4~+ T细胞计数的增长值均明显低于HBeAg阳性组合并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的状态可能影响HIV/HBV合并感染者接受HAART治疗后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境内(1998—2019)年新报告的缅籍HIV感染者/AIDS病人(HIV/AIDS)随访管理现状,为政府制订相关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保山市1998年至2019年底累计发现的1 075例缅籍HIV/AIDS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在随访管理、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和抗病毒治疗(ART)等艾滋病相关管理现况。结果 (1998—2019)年保山市累计报告缅籍HIV/AIDS 1 075例,呈快速上升趋势。当前随访比例为22.3%,CD_4^+检测比例为24.8%,ART比例为8.9%,均低于保山本地HIV/AI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曾经做过1次或以上检查者占44.7%;曾接受过ART的占16.6%,ART脱失率达42.1%,配偶/固定性伴检测率为57.5%,配偶检出阳性率为38.3%。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治疗情况、样本来源对随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缅籍HIV/AIDS随访比例、CD_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比例以及ART比例均较低,配偶检出阳性率较高,随访管理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人群的随访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HIV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某院从2022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记作感染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为健康组。对比两组各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诊断感染者的效能。此外,将感染组按照病毒载量的差异分为A组(<103 copies/ml)29例、B组(103-104 copies/ml)22例、C组(104copies/ml<病毒载量<105 copies/ml)25例及D组(>105 copies/ml)24例。对比不同HIV载量患者各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与HIV载量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CD3+T、CD4+T、CD4+T/CD8+T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赣州市HIV/AIDS患者免疫水平及疾病进展情况,为其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入选的564例HIV/AIDS病例首次血液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ont)进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 564例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56.00(277.75)个/μl,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200个/μL者占35.28%,201~350个/μL者占32.09%,351~500个/μL者占18.26%,500个/μL者占14.36%。不同性别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样本来源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赣州市多数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偏低,HIV感染者已经进入发病高峰期,应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早期隐性梅毒感染对HIV感染者CD4+T及CD8+T细胞Caspase-1/3水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早期隐性梅毒合并慢性HIV感染者(合并组)以及18例单纯慢性HIV感染者(HIV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细胞焦亡标志物)和Caspase-3(细胞凋亡标志物)含量。驱梅治疗6个月后再检测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3含量,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HIV感染组比较,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1升高(均P<0.05),Caspase-3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合并组驱梅治疗6个月后,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3明显下降(均P<0.05),Caspase-1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影响HIV感染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的焦亡和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联合外涂咪喹莫特乳膏治疗HIV/AIDS合并肛门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对110例HIV/AIDS合并肛门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进行血清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HIV-RNA载量检测,采用微波治疗1周后外涂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治疗,每4周复诊一次,如有复发重复治疗,并进行末次治疗后4个月的随访。结果在CD4+T淋巴细胞数量≥350×106/L的HIV患者中,20周时的治愈率为89.55%(60/67),CD4+T淋巴细胞数量<350×106/L的患者治愈率为72.09%(31/43)。结论 HIV/AIDS合并肛门尖锐湿疣治疗后易复发,在CD4+T细胞数量≥350×106/L患者中,微波结合咪喹莫特乳膏外涂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HIV感染者抗病毒疗效的非治疗影响因素。方法:依据治疗指南对177例HI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随访。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疗效的非治疗因素。结果: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36.9±78.0)个/μL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87.3±65.3)个/μL(P0.01)。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BMI指数、感染途径和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抗病毒治疗非治疗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结论:增加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营养水平有助于改善HI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SPI)转归与局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探讨SPI转归机制。方法对确诊的SPI患者进行:①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每月观察1次,以临床表现和醋酸白试验判定SPI三种转归结局:发展为典型CA,SPI持续存在、SPI消失,依次分为A组、B组、C组;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的T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的百分比,分析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与三种转归结局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PI组CD_4^+细胞、CD_8^+细胞、CD_4^+/CD_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I转归组中,A组与B组CD_4^+/CD_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CD_4^+/CD_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I患者存在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强弱是决定SPI临床症状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在神经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106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进行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脑脊液蛋白(CSF-protein)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RPR滴度检测,采集血液进行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神经梅毒的诊断分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对两组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血清RPR滴度及CD4+T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病率为33.02%,CSF-RPR及CSF-TPPA对HIV阳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诊断敏感性为68.57%和97.14%,特异性为92.96%和49.29%;CSF-WBC和CSF-protein的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1和0.913,CSF-WBC为10.5/μL、CSF-protein为27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血清RPR≥1∶16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是血清RPR<1∶16患者的1.52倍(OR 1.52,CI 1.14~2.04,P<0.05),CD4+T细胞≤350个/μL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为CD4+ T细胞>350个/μL患者的2.37倍(OR 2.37, 95% CI 1.64~3.41,P<0.05)。结论: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较高,CSF-RPR对HIV阳性患者发生神经梅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RPR滴度≥1∶16和CD4+T≤350个/μL,是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药疹住院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转归及愈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47例住院HIV/AIDS合并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实验室检查及疾病转归情况,重点分析CD4~+计数200个/μL组与CD4~+计数200个/μL组的异同。结果 CD4~+计数200个/μL组患者重症药疹发生率为48.28%,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51.72%、合并感染率为62.07%,平均住院日为19.63天,皮疹消退时间为23.81天,死亡率为20.69%,而CD4~+计数200个/μL组患者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11.11%、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22.22%、合并感染率为11.11%,平均住院日为11.52天,皮疹消退时间为17.32天,死亡率为5.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在在肝功能受累、是否使用激素治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71.43%。结论 CD4~+计数200个/μL组HIV/AIDS患者较CD4~+计数200个/μL组HIV/AIDS患者重症药疹的发生率更高、更易合并电解质紊乱、感染,并且平均住院日与皮疹消退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继发感染是主要死因,早期及时的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一线抗病毒治疗耐药的HIV/AIDS患者,更换为二线方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2011)年所有耐药的HIV/AIDS患者,动态监测更换二线方案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_8~+8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共1 942例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其中22例出现耐药,耐药率为1.1%。22例患者更换二线方案0.5年、1年、2年后CD_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从换药前的176个/μl分别上升至231个/μl(P0.05)、265个/μl(P0.05)、285个/μl(P0.05)。换药半年患者CD_8~+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从换药前的818个/μl升至1 025个/μl(P0.05)。换药前患者病毒载量中位数为1×104拷贝/ml,换药后1年、2年病毒载量低于50拷贝/ml的患者例数比例分别为68.2%、90.9%。换药后8例(36.4%)出现毒副反应,其中3例出现消化道症状,3例出现高脂血症,2例出现肾毒性。结论艾滋病耐药患者更换二线药物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芝的免疫学及病毒学疗效显著,但需要密切监测药物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治疗的9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组),选取同期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治疗的9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以及90例艾滋病未合并肺结核患者(艾滋病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的血清CD4+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组、肺结核组和艾滋病组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92.21±16.68)个/mm3、(351.22±63.33)个/mm3和(240.41±30.21)个/mm3,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组明显低于肺结核组和艾滋病组(P<0.05),艾滋病组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组病变分类Ⅲ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为(85.66±17.03)个/mm3,明显低于Ⅰ型、Ⅱ型和Ⅳ型患者(P<0.05);Ⅱ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为(95.51±13.38)个mm3,明显低于Ⅰ型和Ⅳ型患者(P<0.05)。结论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与肺结核病变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湿疹1号对血清噬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作用并分析其对T细胞亚群CD4^+、CD8^+及其比值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急性脾虚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脾虚急性湿疹空白对照组、脾虚急性湿疹中药治疗低、高剂量组,中药(黄柏胶囊)阳性对照组。采用DNCB涂抹及饮食不节、疲劳过度致脾虚证法建立豚鼠急性脾虚湿疹模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与流式细胞术进行血ECP及CD4^+T、CD8^+T的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ECP过度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ECP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疗效要优于低剂量和黄柏胶囊组,而低剂量组与黄柏胶囊组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CD4^+T及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有所升高,而CD8+T水平则有所降低,但仅中药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1号能有效抑制皮损中ECP水平的表达,并调节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之间的平衡,进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联合伐昔洛韦、加巴喷丁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对照组(n=65)与观察组(n=55),对照组使用伐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观察组采用氦氖激光联合伐昔洛韦与加巴喷丁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VA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VAS评分及CD_4^+、CD_4^+/CD_8^+、CD_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降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β-内啡肽及CD_4^+、CD_4^+/CD8+均升高,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氦氖激光联合伐昔洛韦与加巴喷丁对于带状疱疹患者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可改善患者的淋巴细胞水平,有效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0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300例HIV/AIDS患者中 CMV DNA 呈阳性者26例,阳性率为8.67%。 CMV 阳性患者中,有18例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占CMV阳性者的69.23%。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CMV感染率明显升高,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200个/μL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8.42, P<0.05)。不同性别间 CMV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礸2=0.05, P=0.824)。年龄越小, CMV阳性率越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礸2=7.93, P =0.042)。结论:在 HIV/AIDS 患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时,应加强CMV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HIV感染者不同疾病进程IL-27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寻找疾病进程IL-27、CD4~+T和CD8~+T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HIV感染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长期不进展者(LTNP)16例,疾病典型进展者(TP)8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L-27血清水平,用流式细胞仪对CD4~+T和CD8~+T细胞进行计数,并计算CD4~+T和CD8~+T的比值。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TP组和LTNP组的IL-27水平、CD4~+T淋巴细胞数、CD4~+T/CD8~+T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均0.01),与LTNP组相比,TP组的IL-27水平、CD4~+T淋巴细胞数、CD4~+T/CD8~+T比值均明显降低(P均0.01)。LTNP组CD8~+T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和TP组(P均0.01),而健康组和T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7与CD4~+T和CD8~+T均呈正相关(r=0.709,0.427;P均0.01)。结论 IL-27、CD4~+T和CD8~+T细胞能反映HIV感染者免疫受损状况和疾病进展情况,IL-27有望成为新的靶点分子与CD4~+T和CD8~+T共同作为HIV感染和疾病进程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及T细胞亚群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某医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离心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T细胞亚群。结果观察组IgG、Ig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4、IL-10、IL-17、IL-23、IL-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3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中CD_4^+、CD3+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_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T细胞亚群可能参与调控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影响CD4^+/CD8^+比值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5例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观察期60个月,对60个月时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的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CD4^+/CD8^+比值恢复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基线CD4^+/CD8^+、CD4^+T细胞数的差异。结果治疗60个月,影响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的患者CD4^+/CD8^+比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基线CD4^+ T细胞数小于100/μL、基线CD8^+ T细胞数。CD4^+ T细胞数大于350/μL组,与CD4^+ T细胞数小于350/μL组,基线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基线CD4^+ T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改善CD4^+/CD8^+比值,治疗时间越早,长期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情况越好。但高龄、低CD4^+ T细胞数、高CD8^+ T细胞数是长期治疗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广泛应用时代艾滋病相关腹泻(HIV/AIDS related diarrhea,H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HRD患者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程、发病诱因、疾病诊断、免疫功能等。结果 79.20%的患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病程超过10年,约86.50%患者腹泻病程大于3个月,65.60%的患者诊断为药物相关性腹泻。31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50~350/μL,32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350/μL。结论 HAART时代,HRD患者HIV感染史长,以肠道免疫损伤、菌群异位等非感染性慢性腹泻临床常见,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可增加其发生的危险,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高者腹泻发生率也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