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评估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河车路颈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娜  李宁 《中医杂志》2007,48(9):818-820
目的观察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接受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河车路颈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颈椎失稳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半年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颈椎失稳情况(包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反向、颈椎旋转移位)比较,除颈椎旋转移位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79例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刀松解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左椎动脉血液流速、右椎动脉血液流速、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 05)。结论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率,并有助于调节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用异丙嗪注射液肌注、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组加服舒颈定眩汤。结果:两组DHI眩晕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且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管血流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眩晕评分及椎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眩晕评分(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EEV量表评分、DH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人参养荣丸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口服泽泻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RVA、B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改善L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BA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泽泻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王斗斗 《光明中医》2020,(3):411-414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及RVA、LVA及BA水平均较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恢复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孙峰山 《陕西中医》2021,(8):1032-1036
目的:探讨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6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给予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治疗)和对照组(58例,给予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E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活动受限或疼痛,涉及肩背部,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累及肩膀胸疼痛,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BA、RVA、LV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VA、LVA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水平更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更高(均P<0.05)。结论: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6.
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蠲浊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予蠲浊汤治疗,对照组104例予盐酸地芬尼多片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VS)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VS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的收缩期VS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蠲浊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血栓通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VBI性眩晕9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予清开灵注射液20 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0.45 g,均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1组32例单纯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0.45 g,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  相似文献   

18.
王希瑞  周正谦 《新中医》2021,53(5):70-7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阻力系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指标[内皮素-1 (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ET-1/CGRP比值],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及眩晕量表(DARS)评价2组的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T-1及ET-1/CG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S及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DHI-S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转归,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脾升阳法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120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健脾升阳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比较对照组、健脾升阳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健脾升阳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和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相近P>0.05。健脾升阳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lO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A、RVA、BA的血流速度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