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手段中,针灸联合推拿手法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用针灸治疗,试验组患者治疗方式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之后的的颈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流速度提高更明显(P<0.05),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以及收缩峰值血流速度,提高疗效,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五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针灸和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MFV)和峰值血流速度(PSV)的具体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具体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推拿联合自拟中药方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项六针联合三步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项六针联合三步推拿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治疗组VS、VM、PI、RI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项六针联合三步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相较于常规针灸联合推拿手法而言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收治的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与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项六针联合三步推拿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六针联合三步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状态,提高血流速度,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手法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2018年4月收治的1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检查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推拿手法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6例,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较对照组有更为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右侧、左侧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较对照组也有更为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恶心、头痛耳鸣、颈部疼痛情况亦较对照组有更为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干预的同时联合针灸、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指标,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将2017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2例分为对照组(推拿治疗)和观察组(针灸治疗),每组46例。将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恶心呕吐、颈肩痛、头痛、眩晕四项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效果确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因椎动脉型颈椎病就诊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单用推拿治疗,观察组45例联合针灸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状态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右椎动脉、左椎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RI)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PI及RI指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椎动脉血流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所用中医治疗手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实验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结果:①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RI、PI、TMFV)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针灸基础上,予以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手法治疗,可改善血流状态,缓解不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安昧生 《光明中医》2020,(3):399-40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针灸法治疗,观察组行推拿疗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上肢麻木)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比对照组高,血管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71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观察组同时给予自拟方内服。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推拿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6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使用单纯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实验组32例,使用推拿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1例,好转17例,无效3例,实验组治疗后治愈21例,好转10例,无效1例,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学上这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是1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灸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无效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单独采用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童翔  钱挺  辛彦萱 《新中医》2020,52(6):138-140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9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薄氏腹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MF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9%,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ASV、BMFV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针刺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为2.01%。结论:薄氏腹针法联合传统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推拿治疗,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与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相比,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270例,随机均分为针灸推拿配合组、单纯针灸组与单纯推拿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将三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针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100%,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灸组(81.1%)与单纯推拿组(85.6%)。结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见效迅速,是当前治疗颈椎病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关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为(50.97±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24±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眩晕、耳鸣、颈痛、视物模糊及旋颈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椎动脉PI、R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效果较明显,不仅可改善双椎动脉血流状态,缓解头痛、眩晕、耳鸣、颈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还有利于颈部动力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卜彦青 《中国针灸》2004,24(2):97-98
目的:对比针灸配合手法与口服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以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46例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2.0%,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治愈率为28.3%,总有效率为67.4%.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