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因外周血管条件差选择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的新生儿28例,对其导管尖端定位与留置期间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新生儿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发生率。[结论]对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新生儿选择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以为病人提供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输液、化疗用药的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可避免反复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有文献报道,PICC置管可留置近2年时间[1]。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发生的,发生率为10%~60%[2]。为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发生,2013年1月—9月,我科对行PICC置管的病人采取两种上肢角度及颈内静脉阻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情况,使其更安全有效。[方法]对新生儿疾病诊疗中心75例置入PICC的新生儿进行观察,分析不同体重、不同静脉置入PICC的使用情况以及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静脉炎的关系。[结果]使用PICC以体重1 500g的早产儿为主,占80.0%;置管静脉以贵要静脉为主,占65.33%;通过贵要静脉置入的PICC置入长度容易达到预测长度,导管尖端容易达到上腔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患儿使用时间较长,且较少发生静脉炎。[结论]新生儿PICC是NICU中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进行肠道外营养和治疗用药的有效途径,高效的置管、正确的使用和维护能够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部位置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房行PICC置管新生儿257例,并依据置管位置不同比较各组置管时间、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异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不同部位置管时置管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及贵要静脉导管异位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3.5%、31.3%,而正中静脉、头静脉及颞浅静脉则均50%;大隐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高于其余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通过贵要静脉置管具有可操作性强、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PICC置管首选,此外,大隐静脉置管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小儿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 nouscatheters,PICC)技术是新近发展的静脉输液方法。PICC以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广泛使用。现将PICC在小儿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PICC发展192 9年德国医师Forssmann在自己身上通过X线辅助定位成功地完成了第 1例导管置管 ,揭开了静脉导管技术的初端[1] 。PICC是一种通过封闭式置管针从肘窝静脉插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导管由特殊的生物材料硅橡胶制成 ,亲水性好 ,柔软、光滑不易折断 ,可随血管弯曲。80年代…  相似文献   

6.
张云兰  包满珍 《全科护理》2014,(14):1299-130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NICU中19例PICC置管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提出防范策略。[结果]导致NICU中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依次为导管堵塞、滑出、穿刺侧腋下或胸壁肿胀、怀疑感染、导管破裂、操作不当。[结论]导管堵塞和导管异位是导致NICU中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正确的维护方法及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是NICU中防范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标有刻度,并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使导管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技术[1]。由于PICC具有操作便捷、易固定、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新生儿或低体重婴幼儿的静脉营养支持或刺激性药物输注[2]。PICC置管时可通过上肢或下肢静脉2种不同途径进行,目前临床对哪种置管途径更具优势尚无定论。本研究对比了经上肢和下肢静脉2种途径行  相似文献   

9.
王莉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105-105
目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研究资料显示,不同静脉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是:贵要静脉3.33%,肘正中静脉14.29%,头静脉83.30%[1]。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们对28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经精心循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长期输入化疗药物病人20例,使用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观察病人置管前的外周静脉条件、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及病人满意率情况。[结果]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穿刺成功率100%,穿刺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病人满意率100%。[结论]三角定位法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许容芳  陆勤美  黄胜  袁丽  马平平 《护理研究》2015,(11):1382-138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要素质量改进对置管并发症、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3年5月—2013年10月PICC门诊置管病人120例为要素质量控制前,2013年11月—2014年2月PICC门诊置管病人120例为要素质量控制后,比较PICC置管中要素质量控制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控制要素质量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置管成功率及病人满意度上升。[结论]PICC置管要素质量控制可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张慧  叶林  陶子荣 《全科护理》2013,(26):2496-2496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其顶端置入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置管术[1]。这种静脉给药途径留置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避免长期输液者重复穿刺或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主要应用于需长期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病人[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例行PICC置管术后发现导管内有血栓形成致导管堵塞。为减轻病人痛苦,护理人员采用含肝素封管液反复抽吸,使导管内血栓溶解,实现PICC导管再通。现将护理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泱悦  朱向定  谢霞珠  高银 《全科护理》2012,10(12):1146-1147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提高血液病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依从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5月114例PICC置管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根据置管病人不同阶段对健康需求的侧重,有针对性进行系统、规范的全程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对PICC的认知程度和置管依从性,延长了PICC留置时间。[结论]全程健康教育对提高血液病病人留置PICC依从性,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防治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并发症。[方法]医院成立PICC穿刺小组,提出PICC置管出现或潜在的护理并发症,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PICC置管并发症文献,寻找实证,并应用于PICC置管护理中。[结果]经过偱证护理,减少了PICC置管并发症,延长了PICC的留置时间。[结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偱证护理可减少PICC置管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的置管~[1]。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新型、多腔道、耐高压型PICC,最大输注速度达5mL/s,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可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2],解决了普通PICC在重症病人急救中单腔、输液速度慢、不耐高压等局限,以及CVC置管并发症多、留置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下腔静脉或与右心房交界处,其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可减少患儿对反复静脉穿刺的恐惧并减轻疼痛[1].但随着PICC导管应用增多,导管渗液、堵塞、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亦逐渐增加,导管断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我科自2004年6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以来,仅发生1例PICC导管滑脱入右肺动脉,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的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对产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为病人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9月—2016年3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70例病人于置管前后使用SiteRite5超声进行血管评估,测量置管静脉直径,计算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评估血栓发生情况,随访至第28天,怀疑产生血栓时通过彩超检查有无血栓产生,对不同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的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彩超证实59例(34.7%)产生血栓,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2、2~3和3的病人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2.6%、40.7%、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0,P=0.011)。[结论]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越小,血栓发生率越高;建议使用可视化工具评估静脉直径,根据静脉直径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置管,增加置管静脉/导管直径比例,前瞻性预防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导管异位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发生率最高的是颈内静脉异位,国外报道PICC异位发生率为10%~60%[1];颈内静脉异位占36%[2]。国内报道异位发生率为3.7%~40.0%[3],颈内静脉异位占64.1%[4]。我科自2012年9月—2014年1月选取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可减少刺激性药物对患儿血管的损伤,又保证了静脉给药和胃肠外营养的供给,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静脉通路[2-3]。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盲穿置管,但对于静脉条件差的患儿置管难度大。超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